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是小梁切除术,但手术区瘢痕化,影响滤过效果,这是青光眼手术研究的一大难题。术后常规使用类固醇激素来解决瘢痕化问题,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总体不佳。近年来,在手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可明显减少滤过道粘连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茜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2):137-137
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已成为最普遍采用的手术,但其术后常发生手术区球结膜下和巩膜之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纤维化、瘢痕形成致滤过道阻塞,使滤过泡难以形成,影响手术成功率。为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倾向,我院2002年6月-2004年4月使用丝裂霉素C(MMC)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抗瘢痕形成,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丝裂霉素—C在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治性青光眼为一组药物难以控制眼压、而常规手术预后差的青光眼[1] ,如青少年性、新生血管性、无晶体性青光眼 ,既往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 ,以及某些继发性青光眼。丝裂霉素 C(MMC)常用于抗青光眼手术中 ,以减少滤过道瘢痕 ,促进滤泡形成 ,从而降低眼压 ,提高手术成功率。选择MMC作为术中辅助用药 ,采用临床追踪法观察其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 5月~ 1998年 11月收治的 30例(34眼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在 12~ 76(平均 5 3)岁。既往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患者 18例 (2 0… 相似文献
6.
7.
青光眼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其目的都在于控制眼压,维护视功能.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滤过性手术,但青光眼滤过术后2年内的失败率仍高达15%~25%,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区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瘢痕形成使伤口愈合[1].抗代谢药物作为青光眼滤过手术的辅助治疗药物,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延缓术后伤口愈合过程,从而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丝裂霉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二院眼科李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眼科郑镇顺丝裂霉素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能够显著地延长滤过泡的功能及降低眼内压[1],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8月,对46例59只青光眼病人小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本院27例(27眼)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和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病例作为治疗组,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例(34眼)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结果两组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视野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可调整缝线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河南医学研究》2017,(4)
目的探讨给予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商丘市梁园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测量两组眼压、视力;术后定期采集3 ml空腹血待测,应用ELISA方法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维生素B6(VB6)、叶酸(FA)及维生素B12(VB12)水平。结果术后,对照组VB12、IL-6、IL-2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A、VB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视力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眼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视力,有效控制眼压,改善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定量丝裂霉素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抗增殖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48例(66只眼)分两组,用药组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6.6ug应用;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比较两组术后滤过泡存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用UBM检查滤过泡形态及浅前房原因,OCT检查黄斑水肿。结果:用药组33只眼,术后3个月时3只眼滤过泡囊样变。UBM检查1年时31只眼滤过泡形态良好,2只眼包裹瓣下有潜腔。术后Ⅱ°浅前房1只眼。UBM示睫状体浅脱离。对照组术后1年滤过泡粘连8只眼(P=0.039)。2只眼囊变。25只眼滤泡形态良好。术后浅前房Ⅱ°4只眼,UBM示2只眼睫状体脱离。术后1年眼压用药组15.88mmHg±2.64mmHg,对照组15.52mmHg±2.45mmHg。OCT检查无黄斑水肿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小剂量应用丝裂霉素滤过泡形成率高,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定量丝裂霉素应用于小梁切除术中抗增殖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48例(66只眼)分两组,用药组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6.6ug应用;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比较两组术后滤过泡存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用UBM检查滤过泡形态及浅前房原因,OCT检查黄斑水肿。结果:用药组33只眼,术后3个月时3只眼滤过泡囊样变。UBM检查1年时31只眼滤过泡形态良好,2只眼包裹瓣下有潜腔。术后Ⅱ°浅前房1只眼。UBM示睫状体浅脱离。对照组术后1年滤过泡粘连8只眼(P=0.039)。2只眼囊变。25只眼滤泡形态良好。术后浅前房Ⅱ°4只眼,UBM示2只眼睫状体脱离。术后1年眼压用药组15.88mmHg±2.64mmHg,对照组15.52mmHg±2.45mmHg。OCT检查无黄斑水肿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小剂量应用丝裂霉素滤过泡形成率高,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将74例(79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38眼)在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9例(41眼)在常规球后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中33眼术中无疼痛不适;5眼有轻微疼痛,但均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改用其它麻醉方式者.对照组中仅1眼术中轻微疼痛,其余麻醉效果均满意.两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3,P>0.05).实验组无麻醉并发症;对照组术中出现眶内出血4例,球结膜下出血2例,眼睑水肿2例,一过性黑曚2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1,P<0.01).结论 表面麻醉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是一种较安全、可靠、简便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32例36眼难治性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和可拆式巩膜瓣缝线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疗效.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早期Ⅱ度浅前房占8.33%.术后1年,Ⅰ型滤过泡14眼,Ⅱ型滤过泡20眼,Ⅲ型滤过泡2眼;功能性滤过泡占94.44%.手术眼均无伤口漏和滤过泡漏. 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式简单、安全、效果好,易掌握,是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使用疗效。方法:对50例(82眼)青光眼患者施行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在普通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于巩膜瓣下放置浓度为0.3mg/ml的MMC 3min,再于巩膜瓣的两侧分别缝合两针可调整缝线,可调缝线拆除的时间根据术后前房的深浅、眼压、滤过泡情况予以拆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前房全部形成,仅1只眼眼压于术后第3天>21mmHg(1mmHg=0.133kPa),给予按摩眼球,并于术后第4天拆除1根可调缝线,术后1周拆除第2根可调缝线,出院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于原发性青光眼中,有利于术后长期滤过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115例122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7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1),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再行滤过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并相应虹膜周边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对69例(69眼)确诊为难治性青光眼且均做过1次或多次滤过性手术,进行再滤过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前房均形成良好。术后1年的随访,Ⅰ型滤过泡42眼,Ⅱ型25眼,Ⅲ型2眼。术后第1周眼压较低,平均8.31±1.62mmHg。术后2周、1个月、6个月、1年的平均眼压值分别为9.12±5.24、11.43±8.57、16.43±5.38、17.32±6.02mmHg。视力增进38眼,无变化31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青光眼再行滤过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28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4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无1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随诊6个月~12个月,眼压小于21mmHg有39眼,成功率92.85%。多囊滤泡37眼,占88.0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行者23眼,占54.76%。无变化者19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的效果.方法 将68例71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37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一行,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无明显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及可调整缝线可减少手术并发症,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62眼)青光眼患者,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术中置0.25g/L,丝裂霉素C棉片于巩膜瓣及结膜瓣下3min,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间断缝合巩膜瓣,一针缝线打活结,留于结膜面,2周后抽出。术后随访12—48个月。结果术后12—48个月复查,眼压<18mmHg59眼,成功率95.16%;滤过泡呈弥漫扁平型和微小囊型者59只眼,占95.16%;视力增进或不变者共59眼,占95.16%;术后并发浅前房Ⅰ度13只眼,原因为引流过畅,Ⅱ度2只眼,原因为结果切口瘘。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能有效防止巩膜层间及滤过泡的粘连,保持滤过通道通畅,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