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影像随访综合评价保存性手术治疗上颌窦后份牙源性囊肿的手术成功率,探讨其有效性和优缺点。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施行保存性手术治疗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和评价。两者评价均分为优、良、差3级,将优和良视为手术有效。采用SPSS 17.0软件包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临床和影像评价的有效率是否具有差异。结果21例患者施行保存性手术,19例接受随访。随访期为3~31个月(平均14.4月)。术后1例患者发生感染,手术成功率为94.74%(18/19);2例出现暂时性面部和牙轻度感觉异常,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均无鼻窦症状及面部畸形和永久性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术后7个月复发,重行保存性手术,随访11个月后无复发;螺旋CT复查见上颌窦黏膜腔有不同程度增大,窦壁有新骨形成,上颌窦炎消失或好转。结论保存上颌窦黏膜及骨板不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有利于保存上颌窦的生理功能和黏膜腔体积扩大,保持上颌骨外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开窗术治疗侵入上颌窦的大型牙源性上颌骨囊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侵犯上颌窦的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直径3.5~6 cm)患者行经鼻内镜开窗术, 术后通过临床检查、鼻内镜及CT检查随访1.5~3 a。结果:3个月内,面部恢复对称,鼻塞等症状消失。3个月后,鼻内镜下检查见鼻开窗口边缘的囊壁残缘与鼻底黏膜自然愈合,开窗口呈不同程度的缩小。CT复查发现,上颌窦与囊性病变融为一体。囊壁回缩,囊腔破坏的骨质出现再生,12个月后改建成接近正常的上颌窦。所有患者囊性病变未复发。结论:经鼻内镜开窗术是治疗侵入上颌窦的大型牙源性上颌骨囊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牙源性因素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上颌窦黏膜增厚的随访,研究口腔治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通过CBCT图像筛选出上颌窦最大黏膜厚度>2 mm的患者,评估上颌窦底及上颌窦黏膜增厚与患牙的关系,同时,记录患牙及其治疗的情况,观察随访前后上颌窦黏膜增厚的变化。结果 黏膜厚度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极弱负相关(P<0.05,r=-0.154),而根尖距窦底的距离与黏膜厚度无直接相关性(P>0.05)。在治疗组中,窦底破坏组的黏膜厚度变化较窦底连续组大,黏膜厚度变化与根尖距窦底的距离呈弱负相关(P<0.01,r=-0.382),黏膜厚度变化与炎症距窦底的距离呈中等程度负相关(P<0.001,r=-0.524)。结论 上颌窦炎的严重程度可能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根尖周炎症边缘距窦底的远近而与单纯的根尖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但从治疗效果来讲,炎症病变离上颌窦越近,上颌窦底越易被破坏,上颌窦炎受牙源性因素影响越大,口腔治疗的效果也越好。  相似文献   

4.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5.
6.
锥形束CT影像上常常可以发现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存在,这种改变是否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呢?这对临床医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本文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各种囊性改变的锥形束CT影像表现,对上颌窦囊性改变的影像分类诊断进行介绍,并探讨囊性改变时上颌窦提升术的实施可行性、手术方式及术后黏膜的影像学改变等,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上颌窦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大型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病例,采用开窗减压后二期刮治手术治疗,开窗后配戴塞治器,分为负压及非负压引流2种。应用Mimics定量测量病变体积变化,观察新骨改建、上颌窦炎症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囊性病变和最终二期手术前囊性病变体积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成组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塞治器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纳入研究,负压及非负压引流各10例。开窗前囊性病变体积为(25 993.81±13 611.78)mm3,减压后最终体积为(5 386.30±3 546.30)mm3,体积缩小率为(77.54±13.01)%,缩小显著(P<0.001)。11例病变体积缩小>80%,9例介于50%~80%之间。非负压吸引组体积缩小率为(72.75±14.16)%,疗效优秀率40%;负压吸引组体积缩小率为(82.33±10.29)%,疗效优秀率70%,...  相似文献   

8.
31例上颌窦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发生于上颌窦的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31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样囊性癌,对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临床表现不一,就诊时绝大多数处于T4期,治疗多采用手术 放疗,27例患者获随访,治疗后至随访时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64.5%和40.5%。结论:上颌窦腺样囊性癌侵袭性强,隐匿性高,发现时即已较晚,预后常常不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席洪 《口腔医学》2003,23(4):254-254
<正> 上颌窦原发腺样囊性癌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0岁,因“右眼进行性外突伴右鼻塞7月余’入院。患者2年前就多次出现一过性右眼视物模糊,每次持续7~10 d,按一般眼科治疗均得到缓解。7个多月前,发现右眼球稍外突,进行性加重伴右眶下区麻木感,右鼻腔进行性堵塞,时流脓血涕。经CT扫描提示“右上颌窦恶性占位性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螺旋CT扫描,对正常人的上颌窦进行三维重建,得出体积测量的方法,为种植牙术提供解剖依据和手术指导。方法:选取57例(114侧)健康成人的付鼻窦CT影象,对上颌窦进行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三维重建,在选取的截面测量上颌窦的有关数据,估算上颌窦的体积变化,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窦的平均容积为13.83±5.70mm^3,男性和女性、左侧和右侧、以及缺牙组和无缺牙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可以估算上颌窦的体积,所得数据对种植牙,特别是上颌窦提升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霉菌病误诊为上颌窦癌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颌窦霉菌病表现的颌面部肿块与恶性肿瘤的肿块甚是相似,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此,特将我科收治的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以供同仁参考。1 临床资料例1:男,39岁。因左侧面部肿胀伴鼻根部疼痛,左眼流泪半年余,曾在外地医院行抗炎治疗2月无效,后转来我院。外院CT提示左上颌窦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伤和交通事故日趋增加,颌面部受损伤的机率也随之上升,上颌窦前壁骨质较薄,面前部软组织也较纤嫩,因此由外伤导致的上颌窦窦内异物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在口腔科日常医疗过程中,由于拔除上颌后牙引起的根尖进上颌窦内者并不少见,我科自1959年10月~1998年1月曾先后收治上颌窦异物共7例,其中2例为罕见异物,经过取出得以证实,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上颌窦异物共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65岁,平均47岁。1.2异物类型附表7例上颌窦异物类型1.3典型病例介绍例1男性37岁于外院门诊在局…  相似文献   

13.
Suo WC  Gu ZY  Ruan H  Guo XH  Zhang WB  Shi HM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3):308-313
目的:应用螺旋CT图像结合simplant软件对低位上颌窦缺牙患者缺牙区上颌窦底不同部位牙槽骨宽度及高度进行测量,探讨患者性别、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等对牙槽骨宽度与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3例上颌后牙缺失、全景片示缺牙区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距离为4~6mm的患者CT图像为对象,利用simplant软件进行重建,测量缺牙区上颌窦底不同部位处牙槽骨的宽度及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结果:①缺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为4.03~6.00mm,平均为(5.26±0.58)mm;②在上颌窦底上方不同水平,除上颌第二磨牙在3.75mm水平处,窦底内侧壁宽度与外侧壁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③随年龄增长及缺牙时间延长,缺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及上颌窦底宽度显著减小(P<0.01),而对于距窦底1.25mm以上的上颌窦底侧壁宽度则无显著影响(P>0.05);④因牙周炎拔除患牙者,其剩余牙槽骨高度明显小于因冠折或无法修复的残根(冠)而拔除者(P<0.01).结论:患者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对剩余牙槽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上颌窦底上方不同水平上颌窦底侧壁宽度则影响较小.上颌磨牙区上颌窦底内侧壁宽度总体大于外侧壁宽度,植入种植体可考虑该解剖特点,并根据患者年龄、缺牙时间及拔牙原因,适当改变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向,使一部分低位上颌窦缺牙患者能够避免行复杂的上颌窦提升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CBCT评估上颌窦黏膜增厚与牙源性炎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2例患者的1144侧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明确上颌窦和牙齿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进行分类.测量并记录上颌窦黏膜及其相关牙齿的临床资料.结果:338例患者(59.1%)单侧或双侧上颌窦黏膜增厚.黏膜增厚与年龄、性别和牙齿缺失之间具有相关性(P<...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上颌窦CB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使用牙科锥形束CT(CBCT),对正常人上颌窦的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为该区域种植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40例符合标准的成年人CBCT影像资料,在选取的截面上对80侧上颌窦内侧壁的长度、上颌窦的宽度及上颌窦内分嵴的情况进行初步观察和测量,采用SPSS 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窦内侧壁平均长度为(30.1±3.9)mm,上颌窦平均宽度为(21.4±5.0)mm,分嵴的总发生率为43/80(53.8%)。结论:牙科CBCT能全面并准确反映上颌窦内部的解剖结构,这些数据对决定上颌窦提升术的术式及避免或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上颌窦恶性肿瘤手术方案的制定是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主要依赖于常规X线摄片显示的骨质破坏情况来决定上颌骨的截骨范围。近年来,通过CT断层摄影在颌面部的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3岁,以“右颊部肿胀20日”入院。检查见:有颊部肿胀、压痛伴同侧鼻塞,无脓血性分泌物溢出,右上颌牙列完整,末见明显异常。CBCT:右上颌窦内增加一椭圆划投射区,边界清楚,腔内含牙冠(图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窦不同气化分型的发生率及相关解剖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20年1-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并拍摄CBCT影像患者200例,对其CB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依据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的位置关系将上颌窦气化类型分为正常气...  相似文献   

19.
上颌后牙牙根进入上颌窦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来杰  陶阳  朱志军 《口腔医学》2002,22(4):218-219
目的 评价牙槽窝开窗法或加冲洗法取上颌窦内牙根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36例患者采用牙槽窝开窗法或加冲洗法取根。结果  36例手术全部顺利 ,术后无不良反应。结论 牙槽窝开窗法或加冲洗法均为临床上取上颌窦内牙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 8岁 ,于 1999- 0 8- 2 1因左侧上颌后牙间常有少量黄色分泌物溢出 ,并伴有异味就诊。该侧牙有长期疼痛史 ,现在时有疼痛 ,咀嚼食物疼痛。检查 :2 6远中邻面深龋 ,无叩痛 ,不松动 ,无深牙周袋 ,冷热刺激无明显症状。诊断 :牙髓坏死。处理 :未麻醉下开髓 ,抽髓 ,扩大根管 ,冲洗 ,CP棉捻暂封根管 ,牙胶封洞。 5d后复诊 ,清洗根管并充填 ,磷酸锌水门汀垫底 ,永久性充填。摄X线片显示根管充填良好。 1周后 ,患者复诊仍有溢脓、口臭。经颌面外科和放射科医生会诊 ,并拍曲面全景片 ,诊断为上颌窦囊肿 ,当即住院 ,手术摘除 ,1月后复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