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垂体后叶MRI高信号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与16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45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39例可见垂体后叶高信号影,其中位于鞍上24例,鞍内3例,鞍内及鞍上均可见12例;16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中,15例出现垂体后叶高信号影,其中位于鞍上1例,鞍内14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体积明显大于生长激素型腺瘤体积(P0.05),向鞍上及海绵窦侵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P0.05),而向鞍下侵犯及局限于垂体窝内生长的发生率低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P0.05)。无功能型与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垂体后叶高信号影的最长径线分别为(8.32±3.37)mm、(5.83±1.64)mm,最短径线分别为(1.67±0.33)mm、(2.23±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激素型与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生长特点不同,其垂体后叶MRI高信号影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巨大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垂体柄保护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 探讨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垂体柄保护。方法 采用经纵裂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垂体腺瘤5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9例(75%)。垂体柄保留34例(65%)。术后发生尿崩32例(62%),其中23例在术后1-2周内恢复正常,占术后尿崩总数的72%;7例在3个月内恢复;2例尿崩症状持续1年以上。结论 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垂体柄保留可有效降低术后尿崩症,特别是永久性尿崩症的发生,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行假包膜囊外切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行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173例患者,根据假包膜囊外及囊内切除进行分组,对比其全切率、生物学治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73例患者中,90例发现假包膜(52.0%),其中无功能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假包膜发现率较高.囊外切除组肿瘤全切率(95.6%)高于囊内切除组(8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型腺瘤中囊外切除组生物学治愈率亦较高(89.7%比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9,P<0.05);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47.8%和41.0%,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0;术后病理学证实假包膜有肿瘤细胞浸润.结论 垂体腺瘤假包膜囊外切除能够提高肿瘤全切率及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生物学治愈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患者术后中枢性尿崩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演变.方法对青岛市立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6例垂体腺瘤手术后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进行分析,对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尿量及尿崩持续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9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尿崩的有71例(74.0%),其中尿崩持续时间<3周的为42例(43.7%),持续在3周~3月的为19例(19.8%),永久性尿崩的10例(10.4%).两组术后尿崩时间持续3月以上的例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手术入路患者发生持续性尿崩例数明显多于经蝶窦入路患者.结论垂体腺瘤手术后中枢性尿崩的发生是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经颅手术更易导致永久性尿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缺血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的病例资料。8例有较典型的临床卒中症状。术前存在高生长激素血症6例,伴全垂体功能低下2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肿瘤周边不均匀环形强化8例,鞍底下陷7例。术中见肿瘤血供差7例,明显干酪样或豆腐渣样组织5例,瘤内少量陈旧性出血2例。结果组织病理均见大片凝固性坏死,生长激素型腺瘤4例,生长激素+卵泡刺激素型腺瘤2例,催乳素型腺瘤1例,无功能型腺瘤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4个月以上,未见明显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梗死性垂体腺瘤卒中临床少见,常有较典型临床卒中症状,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生长激素型腺瘤具有好发倾向,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和肉芽肿性垂体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和肉芽肿性垂体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病理证实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7例和肉芽肿性垂体炎2例。平均年龄28.2岁,平均病程5.5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尿崩症、垂体功能低下、视功能障碍和动眼神经麻痹。MRI示蝶鞍区肿物,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结果经蝶窦手术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3例。随诊1—6年,术前头痛、尿崩症、视功能障碍明显改善,但垂体功能低下部分改善。结论垂体炎术前较难明确诊断,对出现症状者,应及时手术探查,术中尽量切除病变组织,术后补充激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性库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3例垂体性库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术后48 h复查垂体MRI,未发现肿瘤残留定义为完全切除。术后1~2 d和6个月均检测清晨外周血清皮质醇和24 h尿游离皮质醇水平,定期门诊随访临床症状、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疗效。缓解标准参考《中国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2015)》中的标准。结果1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19例(89.5%)术后病理学结果为垂体腺瘤或增生,另14例(10.5%)为正常垂体组织。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19例、永久性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21例、垂体功能低下32例、脑脊液漏4例、术区出血2例、颅内感染2例。术前MRI发现垂体腺瘤的101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垂体微腺瘤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为90.1%(73/81),大腺瘤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为60.0%(12/20);32例术前MRI结果阴性的患者中,术中探查发现可疑垂体腺瘤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的缓解比例为14/18,未发现肿瘤患者的缓解比例为6/14。患者的术后即刻总缓解率为78.9%(105/133)。13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2.5±0.3)年(1~6年)。术后6个月随访时,术后未即刻缓解的28例患者中,8例患者达延迟缓解,4例经再次治疗缓解,16例未缓解。至末次随访,105例术后即刻缓解的患者中24例(22.9%)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2.7±0.4)年(0.5~6.0年),4例经治疗后再次达到缓解。结论神经内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性库欣病疗效较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卒中经蝶窦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总结2006年8月~2008年7月,19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卒中患者资料:男6例,女13例,年龄34~51岁,平均(44.2±2)岁;病程1天~4年;临床症状为头痛、意识丧失、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肌麻痹及内分泌紊乱;术前行内分泌学检查,CT、MRI检查及蝶窦断层X片。结果CT、MRI检查对垂体卒中的诊断率分别为100%和44%;肿瘤全切除15例(78.9%),大部分切除4例(21.1%),术中无脑脊液漏及动脉损伤;术后暂时性尿崩症3例,无永久性尿崩;随访1月~2年,平均(13±2)月,17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89.5%),复发2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可成为治疗垂体腺瘤卒中的主要方式;术中鞍底的定位及术者的手术技巧与肿瘤切除程度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采用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对垂体柄和垂体组织的辨认和保护,以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肿瘤切除率、FT3、FT4、TSH、ACTH 4种激素在手术前后和随访期的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垂体腺瘤全切除和次全切除患者共34例,占97.1%;激素检测显示手术对FT3、ACTH并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FT4和TSH在术后及随访期的正常人数显著增加(P0.05);此外,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尿崩(22.8%)、电解质紊乱(8.6%)、脑脊液漏(2.8%)及垂体功能低下(2.8%)。结论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切除率,且对剩余的垂体组织损伤较小,能很好保护垂体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有效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腺瘤进行的10例内镜下单鼻孔手术。其中生长激素腺瘤3例,高泌乳素腺瘤4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无功能性腺瘤2例。蝶窦冠状CT及蝶窦X线平片提示蝶窦形态,甲介型5例,鞍前型5例。术前行头部CT、MRI扫描,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在内镜下经单鼻孔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症状(视力受损、尿崩症)均在术后消失,血液、内分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病例(8例)复查MRI均提示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所有病例均无出现颅内出血,视力、视野障碍,尿崩,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甲介、鞍前型蝶窦变异的垂体腺瘤手术,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能确保术中定位准确,术术野大而直观,有利于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1.
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尿崩症的病因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的病因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110例垂体腺瘤病人术后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腺瘤术后发生的尿崩症48例(43.6%),其中暂时型41例,三相型2例,持续型5例,术后6个月治愈率为93.7%(45/48)。另外统计显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腺瘤(P〈0.05);向鞍上生长或向鞍旁生长的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鞍内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P〈0.01)。结论垂体腺瘤手术切除后尿崩症的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不同的病因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病人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高低磁场MRI图像进行垂体腺瘤神经导航手术的作用。方法对42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MRI扫描,图像在导航系统工作站三维重建,制定出手术计划,标记重要结构,导航定位并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术中神经导航定位精确,注册误差在0~1.9 mm。术后MRI复查肿瘤全切除者34例(80.9%)、次全切除者8例(19.1%)。结论垂体腺瘤行导航手术最适合,高或低磁场MRI提供影像导航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颅咽管瘤手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手术中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3例颅咽管瘤病人垂体柄的影像学和术中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明确发现垂体柄33例,位于肿瘤瘤体后方23例、上方5例、侧方3例、前方2例。23例可在影像学上初步判断垂体柄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均得到术中证实。垂体柄得到辨认与保护者术后尿崩的恢复好于术中未见垂体柄者。结论 垂体柄的辨认与保护对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MRI扫描可以为术中主动寻找及保护垂体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的MRI特征及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8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术前行MRI评估,结合手术所见和病理发现进行研究。结果MRI表现囊变者43例,其中19例无液平面的囊变区多表现为T。WI低或稍低信号,T1WI高信号;24例液平面上/下信号表现为T1WI上呈高/低信号19例,高/等信号4例,低/等信号1例;T1WI上仅7例发现液平面,其中高/等信号4例,高/略高信号2例,略低/等信号1例。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与肿瘤大小、侵袭性有关(P〈0.05),多见于泌乳素型、促性腺激素型、无功能型和多激素型腺瘤。结论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形成主要是因瘤内出血后,血肿衍化吸收沉淀所致。术前对垂体腺瘤囊变及液平面的MRI评估有助于对肿瘤生长方式及行为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垂体腺瘤临床资料,其中泌乳素型36例,生长激素型29例。根据手术切除程度分为全切组和未全切组,对手术前后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术前比较,腺瘤全切组病人术后1、7、14 d激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全切组病人术后1、7、14 d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激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垂体腺瘤病人术前高激素水平,手术切除程度将决定术后内分泌改善水平,术后泌乳素和生长激素水平可作为判断泌乳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手术切除程度和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MRI特点及其侵袭性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关系.方法 分析25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MRI的特点,其中19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垂体腺瘤中MMP-2和MMP-9表达并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1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MMP-2和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7%(14/19)、63.2%(12/19),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其表达阳性率均为16.7%(1/6),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MP-2和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05).结论 术前可根据MRI特点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MMP-2、MMP-9可能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随访255例伽玛刀治疗后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分成单纯伽玛刀治疗组与外科手术后加伽玛刀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34.2个月(6-90个月)。单纯伽玛刀治疗组187例,平均周边剂量14.6Gy;手术加伽玛刀治疗组68例,平均周边剂量13.5Gy。结果单纯伽玛刀治疗的187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肿瘤缩小127例(67.9%),肿瘤大小无变化的56例(29.9%),肿瘤增大4例(1.2%)。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加伽玛刀治疗的68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中,肿瘤缩小45例(66.2%),肿瘤大小无变化21例(30.9%),肿瘤增大2例(2.9%)。本组随访255例肿瘤总控制率97.6%,出现新的垂体功能低下7例。结论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是有效和安全的,特别是开颅术后肿瘤残留和复发的病人,并发症少,优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易出现问题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方法对42例单鼻孔经蝶入路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后常见问题处理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崩17例(40.48%),脑脊液漏4例(9.52%);电解质紊乱5例(11.9%),垂体前叶功能不足2例(4.76%),肿瘤残留6例(14.29%)。结论术前对影像和内分泌功能进行充分研判,手术中操作应轻柔,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蝶窦入路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的304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48例行假包膜外切除术(假包膜切除组),156例术中保留假包膜(假包膜保留组)。结果 假包膜切除组治疗全切除率[95.3%(141/148)]显著高于假包膜保留组[75.0%(117/156);P<0.001]。假包膜切除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54例,迟发性低钠血症54例,暂时性尿崩症29例;假包膜保留组术后发生脑脊液漏49例、迟发性低钠血症48例、暂时性尿崩症26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假包膜切除组术后生长激素缺乏症发生率[32.4%(48/148]与假包膜保留组[39.6%(63/156)]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蝶窦入路假包膜外切除术可提高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垂体偶发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3例垂体偶发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有头痛等症状,12例无任何症状。4例有内分泌功能;无功能型49例病灶小于1.0 cm者27例,1.0~1.5 cm者13例,大于1.5 cm者9例;29例经鼻蝶手术切除病变,术后病理结果示垂体腺瘤21例(18例无功能,2例生长激素型,1例泌乳素型),3例垂体增生,3例Rathke囊肿,2例垂体囊肿。53例中,失访4例;49例病人随访1~5年,手术切除病例均无复发,保守治疗病例中2例增大,其余病例无变化。结论 对于头痛病人需重视垂体MRI检查;对于大于1.5 cm或1.0~1.5 cm随访有增大者,建议手术切除;而1.0 cm以下无内分泌功能者可以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