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6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舍曲林单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喹硫平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强迫和焦虑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Y-BOCS评分与HAM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强迫、焦虑等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盐酸氟西汀控制维持期强迫症患者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维持期强迫症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56)和研究组(n=56)。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SDS评分外,其他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盐酸氟西汀控制维持期强迫症患者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纯盐酸氟西汀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对改善强迫症患者症状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C C M D-3强迫症诊断标准的68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34例.研究组接受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合并氟伏沙明系统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氟伏沙明系统治疗.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2、4、6、8周末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 C 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 M A) 评定效果.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73.5%,对照组有效率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Y-BOC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Y-BO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提高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独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文拉法辛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40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使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分别在治疗开始时和开始后第2、4、6、8、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进入临床观察前,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后,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在进入临床观察前,两组患者的Y-BOCS量表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进入第6周后,两组患者Y-BOCS评分的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第4周,Y-BOC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联合文拉法辛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较单一使用艾司西酞普兰的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依从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4例强迫症患者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研究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后应用强迫量表Y-BOCS评分来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联用组强迫量表Y-BO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强迫症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强迫症状,改善预后,且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事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强迫症患者治疗阶段干预性护理的实施方法与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强迫症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对照组(n=44)与研究组(n=44)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方法护理,给予研究组阶段式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及强迫总分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强迫症患者实施阶段式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良好,能使患者的强迫症评分情况显著下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氟伏沙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评分、临床疗效、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汤旦林(TDL)生命质量量表评分和强迫信念问卷(OBQ-44)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Y-BOC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OBQ-44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TDL评分,降低Y-BOCS、OBQ-44、HAMA和HAMD评分,效果优于单纯氟伏沙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焦虑特点及其人格特征与患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100例强迫症患者及其1名一级亲属作为强迫症组与亲属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比较三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分;比较亲属组与正常组三维人格问卷(TPQ)评分;分析亲属组人格特征与强迫组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强迫症组HAMA与Y-BOCS评分均高于亲属组和正常组(P0.05)。亲属组HAMA与Y-BOC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P0.05)。亲属组在躲避伤害(HA)维度中悲观主义(HA1)和害怕不确定(HA2)因子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亲属组TPQ问卷中HA维度评分、依恋(RD3)因子评分与强迫组HAMA、Y-BOC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一级亲属焦虑及强迫症状比正常人严重,且其人格特征中的躲避伤害及依恋与强迫症患者焦虑及强迫症状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延续性护理方式,观察组基于微信平台给予延续性护理方式,在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的3个月进行复查,利用Holter系统分析仪检测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SF-36生活质量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SDS抑郁自评表评价患者抑郁情况、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表评分)评价患者焦虑情况。结果:复查时,两组心率异常指标SDNN、SDANN、SDNNDX、RNSSD、PNN50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出院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复查时(P<0.05);SDS抑郁自评表评分和SAS焦虑自评表评分明显低于出院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复查时(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伴发焦虑和抑郁患者采用基于微信延续性护理心率变异明显改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马建英  张守康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72-1973,2034
目的:观察强迫症和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情况,以及应用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比较两组不同自知力患者临床症状。方法:对30例强迫症患者和32例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Y-BOCS和BPRs评估。根据Y-BOCS项目11评估自知力得分。结果:强迫症组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不同自知力得分患者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其中自知力较差(≥3分)患者分别为7例(23.3%)和20例(62.5%)。强迫症组自知力较差患者的Y-BOCS量表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和总体严重程度得分以及BPRS量表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强迫症组自知力较好患者及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组自知力较好和较差患者(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总体自知力强于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强迫症患者中自知力较差者的强迫体验、焦虑和抑郁等临床症状较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自知力较差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