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ICV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凝血功能、血糖及血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尿酮体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AICVD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用或与氯吡格雷不同剂量联合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年龄>75岁ACS住院患者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100mg/d与氯吡格雷50mg联用治疗组(B组)及单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组C组,为期1周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用药前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值的变化组间无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C组相比下降更明显。B、C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症状,A组有4例皮肤出血事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ACS患者中,阿司匹林联用小剂量氯吡格雷同常规剂量联用对血小板聚集有相似的抑制效果,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应用氯吡格雷、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进行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具有94.0%疾病治疗缓解率,对照组具有78.0%疾病治疗缓解率,观察组疾病治疗缓解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具有6.0%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具有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收获显著成效,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8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49),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81.65%以及57.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2.04%,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乌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结果经过10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P<0.05).结论他汀类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阿司匹林在卒中的二级预防和急性期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证实。潘生丁抑制血小板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且呈剂量依赖性。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是合适的阿司匹林替代药。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脉注射有效而口服的临床结果欠佳。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疗效增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2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口服阿司匹林,B组口服氯吡格雷,C组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21d后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药物单用,3组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治疗后各组间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及以及治疗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检测3组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结果:A组和B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C组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B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A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1),B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有显著差异(P<0.05)。3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MPV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并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可增加患者抗血小板受益,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在用药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3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两者联合治疗。用药前后测定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用药前比,花生四烯酸诱导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氯吡格雷组二磷酸腺苷诱导途径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两者联合用药组4种诱导途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仅可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联合用药对4个途径均有抑制作用,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测可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康医学》2019,(18)
目的:观察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吉林医学》2016,(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手术的108例冠心病患者,所有研究者均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的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分析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情况,统计皮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1个月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联合用药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选8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纳入研究,入院后依据随机原则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标准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42例)、观察组(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42例),比较不同方法应用后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凝血指标水平、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水平与临床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8):106-109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对患者心血管事件(main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的预防作用,为今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减少提供参考。方法将240例符合本研究各项条件的冠心病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按双盲法分为三组。联合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组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三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聚集率;对比三组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患者发生MACE情况;对比三组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另两组短,血小板聚集率较另两组低(P均0.05);治疗6个月时、12个月时联合组MACR总发生率均较另两组低(P均0.05);联合组使用质子泵抑制率最高(22.50%),用药不良反应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显著改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聚集率;(2)短期及远期治疗中,联合用药引起的心血管事件较少,与单独用药比较有显著差异;(3)联合用药增加了患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不会增加用药不良反应。总体而言联合用药疗效更好,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用药安全,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朱富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7,10(9):1035-1036
氯吡格雷(波立维)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然而在中老年健康群体中,服用多大剂量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停药多长时间可使血小板功能恢复,文献报道甚少。本研究观察了中老年健康群体中.服用不同剂量组的用药过程及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旨在为实验室分析血小板功能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HI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