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器在脊髓损伤患者(SCI)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24例SCI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使用减重步行训练器进行训练,定期进行ASIA-LEMS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类评定,并与常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相应评分和评定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LEMS评分较常规组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别(P<0.05),Holden步行功能级别的改善较常规组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减重步行训练器对SCI患者ASIC-LEMS评分和步行功能提高的速度较快,提高了患者的ADL能力,节约了住院时间和花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6例不完全SCI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16例),两组均运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另行BWSTT.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定运动评分、感觉评分,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步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运动评分、感觉评分及步行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BWSTT对不完全SCI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均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给予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lden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1den步行能力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机器人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帕余森病廉者下肘话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病人行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对病人步行能力和关键肌肌力的作用.方法:选择脊髓损伤病人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予以髋关节外展肌训练.训练前后,对病人平衡能力(BBS量表)、步行能力(FAC功能性分级与10 m步行时间)、运动功能(ASIA运动功能评价)、关键肌肌力(Lovett肌力分级)等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训练前后的BBS评分、FAC评分、10 m步行时间、ASIA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病人训练前后的屈髋肌、伸膝肌、踝背伸肌肌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髋外展肌肌力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脊髓损伤病人行髋关节外展肌强化训练,可以改善步行能力,提高病人髋外展肌肌力,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社区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GYKF-Ⅰ型步行训练矫正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踝足矫形支具、绷带进行辅助步行训练。训练30 min/次,2次/d,每周5d,疗程6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步宽及上下楼梯时间等。结果 6周末,试验组各项步行功能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步行速度、步长、步宽、上下楼梯时间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两组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上下楼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步行训练矫正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重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态恢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12周后对两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步行功能、10米步行速度,下肢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能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能力(FAC量表)和平衡功能(Berg量表)。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AC分级和Berg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许林海  蒋松鹤  韩丽雅 《浙江医学》2017,39(13):1097-1101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T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Prokin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训练系统中的平均轨迹误差(ATE)、评估完成时间(Time)评估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FAC、6MWT、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FAC、6MW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ATE、Time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FMA、FAC、6MWT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BBS、ATE、Time均未见改善(均P>0.05);观察组FMA、BBS、FAC、6MWT、ATE、Time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CI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作为观察组。结果康复训练前观察两组患者FAC、FMA、ADL评分以及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而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AC、FM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显著,极大的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方法(BWS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步行训练(CGT).30 d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进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减重步态治疗训练有利于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伏开全  尹德录 《西部医学》2010,22(10):1851-1852
目的探讨走过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4例走过心绞痛患者(研究组)的临床特点、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并与20例典型心绞痛(对照组)对比。结果与典型心绞痛患者相比,走过心绞痛组误诊率高达100%,侧支循环开放率较高(P〈0.05),但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运重建比例均无差异(P〉0.05)。结论走过心绞痛为冠心病的少见类型,发作症状为行走时出现心绞痛,但继续行走症状消失,易被误诊,需提高认识,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velocity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during walking in a sample of young, healthy individuals. The velocity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was recorded in 60 subjects while they walked barefoot over a floor-mounted pressure platfor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velocity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follows a predictable pattern during the stance phase of walking.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calculated to measure between-trial reliability for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velocity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ranged from 0.361 to 0.912. These study results suggest that velocity of the center of pressure may be a useful measurement in future gait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估在个体和群体中促进步行的干预措施的作用。 设计系统性综述。 数据来源通过搜索25个电子数据库、网站、文献目录和已有的系统性综述,以及通过联系专家,识别出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任一语言的报道。 综述方法系统性搜索和评价关于任何类型的干预对人们步行的影响的前后对照研究,对干预效果的大小、干预效果在不同社会组群中的分布以及干预对总的体育活动、健身、疾病危险因素、健康状况和体格的影响进行评价。 结果研究包括19项随机试验和29项非随机研究。根据人们需求进行的干预乃以大部分久坐的人或者那些有运动动机的人为目标,不论干预的履行是在个体水平(简单建议,支持步程计、使用通讯设备)、家庭水平(个体化营销)或群体水平,都能够激励人们更多地步行,尽管许多此类方法的可持续性、可推广性和临床效果还不确定。应用于工作场所、学校、社区或者地区的干预措施的有效证据通常主要来源于单独的研究或者是亚组分析。 结论在目标参与者中,最成功的干预要求要能够在短期内至少使步行量平均每周增加达30-60分钟。从提高人群健康的前景来看,目前许多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果的证据而不是有效性的证据。然而,促进步行的干预能够大大提高那些最不习惯于运动的人的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的临床效果。方法:87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strom分期等进行康复评价;对照组未采用任何康复干预手段。结果:治疗组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 ̄Ⅵ比例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和的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通过提高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