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磷酸化ERK(pERK)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进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硬膜外腔注射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3组:Blank组(13只)、Sham组(13只)、手术模型组(NP组,30只),检测所有大鼠术前1 d,术后1、4、7、14、21 d和28 d的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MWT)。Blank组和Sham组于术后7 d及NP组于术后1、4、7、14、21 d取大鼠腰段脊髓背角,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时点pERK蛋白含量。另一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blank组(13只),sham组(13只),NP组(13只),DMSO组(13只)和U0126组(28只),DMSO组、U0126组分别于术后第6天单次硬膜外腔注射10%DMSO 50μl和10μg/50μl U0126。给药前和给药后多个时点均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Blank、Sham和NP组于术后第6d取腰段脊髓背角,DMSO组于给药后6 h取材,U0126组于给药后2、4、6、24 h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ERK阳性产物。结果:与Sham组相比,髓核致炎性神经根痛大鼠腰段脊髓背角pERK在术后1、4、7、14和21 d多个时点表达均增加(P<0.05)。术后第6 d单次硬膜外腔给予U0126后4 h髓核致痛大鼠的50%MWT明显提高(P<0.05),持续至给药后8 h,同时伴有脊髓背角pERK表达减少(P<0.05)。结论:腰段脊髓背角pERK在髓核致炎性神经根痛进程中表达增加,给予ERK通路抑制剂U0126可缓解痛觉过敏,脊髓背角ERK/MAPK通路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节炎性病变引发的慢性疼痛是困扰关节炎患者的首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常不能有效缓解关节炎患者的慢性疼痛[1]。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关节炎疼痛产生的机制,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脊髓中胶质细胞激活在炎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3],但脊髓中胶质细胞激活与关节炎慢性疼痛的关系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大鼠佐剂单发关节炎疼痛模型,探讨关节炎疼痛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及试剂Wistar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150~180g(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随…  相似文献   

3.
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在大鼠切口痛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表达的变化和鞘内注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对切口痛大鼠疼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切口痛组(IP组)、药物组和DMSO组.按Yaksh法施行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15口疼痛模型.采用Hargreaves法(热痛觉过敏)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的变化.结果:与SH组相对应的时间点和术前值比较,IP组和DMSO组大鼠在术后2 h、3 h、6h、ld、2 d和3 d的TWL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但IP组和DMSO组各相对应的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与IP组和DMSO组相对应的时间点比较,药物组大鼠在术后2 h、3 h、6 h、1 d和2 d的TWL均明显延长(P<0.05或P<0.01).与SH组比较,IP组和DMSO组P-p38MAPK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与IP组和DMSO组比较,药物组P-p38MAPK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或0.05),IP组和DMS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和DMSO组p-p38MAPK阳性细胞数在术后6h开始增加,1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5d后逐渐恢复.结论: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参与切口痛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在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70 g,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术后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组(S组)和SB203580的溶媒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C组、I组、R组大鼠鞘内分别给予NS 10μl,S组和D组大鼠鞘内分别给予2.65 mmol SB203580 10μl和溶剂2%DMSO 10μl;I组大鼠在1.5%异氟烷吸入麻醉下行右侧跖底切口手术,C组大鼠不行右侧跖底手术,其余三组均在瑞芬太尼持续泵注下行右侧跖底切开手术。采用热辐射刺激仪和von Frey纤维丝分别测定双侧后爪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及机械性痛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组比较,R组、D组在术后4 h、1 d、2 d、3 d双侧跖底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机械性痛阈值均降低,双侧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增多;与R组比较,S组双侧跖底的机械性痛阈值、手术侧跖底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值增高,双侧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减少。结论: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可能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5.
脊髓压迫性损伤后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后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其中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意义。方法:制备脊髓压迫伤动物模型,用Westem blot检测伤后0,30min,6,24,72h组织中p38MAPK的变化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局部组织中p38MAPK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30min时出现明显表达上调,6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而正常脊髓组织中未检测出明确的表达。结论: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信号转导,其变化规律有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单关节炎大鼠颈、胸、腰、骶段脊髓背角的活化.方法: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关节炎组(n=8).左侧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s adjuvant,CFA)建立单关节炎模型.分别采用Hargreaves’法和von Frey纤毛测定单关节炎大鼠双侧后爪致炎前及致炎后3d的热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行为学测定结束后,每组取4只大鼠,灌注后取脊髓颈、胸、腰、骶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ba-1(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在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侧后爪的PWL和PWT值在致炎3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侧后爪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3d后,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段脊髓的双侧背角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0.01),而在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明显增加趋势.致炎侧和对侧脊髓背角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骶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关节致炎导致大鼠患侧后爪出现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并诱导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颈、胸、腰段双侧脊髓背角的活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对大鼠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维持的影响。方法:新生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2组(n=15):假手术组(S组),新生期结直肠扩张组(CRD组)。CRD组大鼠出生后第8、10、12天,每天给予两次结直肠扩张。出生后第6、8、12周,检测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痛阈以及腹外斜肌放电(EMG)幅度。HE染色观察结直肠病理改变,取脊髓L2S4节段,通过免疫荧光计数脊髓背角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活化率。结果:第6、8、12周两组大鼠结直肠无明显病理改变;与S组相比,CRD组大鼠在20、40、60、80 mmHg结直肠压力下AWR评分、EMG幅度明显增加,痛阈降低(P<0.05);且小胶质细胞活化数及活化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大鼠功能性慢性内脏痛的维持过程。  相似文献   

8.
慢性胰腺炎(CP)系指胰腺泡和胰岛组织萎缩、胰腺实质广泛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胰腺功能不全的症状。CP引起的慢性痛非常顽固,疼痛剧烈,持久并反复发作,以左上腹或上腹为主,向左肩、背腰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体内条件下,细胞力学的功能研究因其所处生理环境的复杂性、实验条件的不易控制而很难得到满意结果。目的:在成功构建成肌细胞体外培养-力学刺激模型的基础上,研究p38MAPK信号通路在成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C2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SB203580组,SB203580组中加入20mmol/L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应用细胞应力加载装置FlecellStrainUnit-5000T给细胞提供15%的力值,分别施加0,6,12,24h的周期性张应力。每分钟10个循环,每循环包括3s牵张,3s松弛。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促凋亡基因bax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信号通路中p38MAPK和p-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出现核固缩及凋亡小体,凋亡率增加(P〈0.05),baxmRNA表达增多(P〈0.05);细胞p38MAPK和p-p38MAPK蛋白均在加力6h达到最低,此后逐渐升高。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可抑制加力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baxmRNA及p38MAPK和p-p38MAPK蛋白的表达(P〈0.05)。说明p38MAPK信号通路在应力介导的成肌细胞凋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在甲胎蛋白(AFP)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Western Blot检测树突状细胞caspase-3及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AFP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伴随caspase-3及p38MAPK的表达增加,SB203580能够明显抑制Cas-pase-3及p38MAPK的表达,DEVD-fmk未能阻断p38MAPK的高表达。结论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AFP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的上游信号,并起到促进树突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不同时期硬膜外腔注射蛇床子素对髓核致炎性神经痛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及背根神经节环氧合酶2(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蛇床子素抗炎镇痛的机制.方法:建立髓核致炎性神经痛大鼠模型,术后第6天或第13天硬膜外注射2%蛇床子素50ul,测定大鼠后肢50%机械性撤足阈值(50%PWT)的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L4-L6背根神经节COX-2的表达.结果:术后第6天硬膜外腔给予蛇床子素可明显提高髓核致痛大鼠的50%机械性撤足阈值,抑制背根神经节COX-2的表达.术后第13天应用蛇床子素对50%PWT只有一过性抑制,对COX-2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早期硬膜外应用蛇床子素对髓核致炎性神经痛大鼠有明显、持久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COX-2表达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在神经病理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NL手术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5只大鼠,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结果:(1)ELISA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可以显著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SNL后,背角BDNF的含量在24 h内即可由手术前的(91.09±7.1)pg/mg总蛋白上升到(160.75±15.0)pg/mg总蛋白(P<0.01),这种上调的高峰可以持续到SNL后的48 h;然而在假手术大鼠,背角BDNF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SNL大鼠背角BDNF上调的高峰期在24~48 h(P<0.01),此后其含量开始逐渐恢复,至SNL后28 d基本恢复至术前对照水平(P0.05);(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脊神经结扎的24h内,SNL大鼠结扎侧背角BDNF的蛋白表达也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上调变化.SNL后12 h,背角浅层BDNF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即可由手术前的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在SNL后的12 h和24 h,SNL大鼠结扎侧背角浅层BDNF的免疫反应较假手术大鼠也明显上调,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由假手术大鼠的0.19±0.02和0.18±0.01上调到0.25±0.03(P<0.05)和0.23±0.01(P<0.05).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呈时间依赖性的上调脊髓背角BDNF的含量和蛋白表达,这种上调的BDNF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痛的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脊神经结扎(SNL)后大鼠脊髓背角SFKs-Y416p和GluN2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在维持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双盲随机的原则,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Naive组(n=4),SNL手术组(n=8)和假手术组(n=8),进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部位SFKs-Y416p和GluN2B的表达变化。结果:1 Western blotting定量分析显示,脊神经结扎能显著上调SFKs-Y416p。SNL后第7 d,脊髓背角突触部位的SFKs-Y416p由手术前的(0.89±0.07)上调到(1.27±0.08)(P<0.01);然而在假手术组大鼠,背角突触部位的SFKs-Y416p则没有明显的变化。2 SNL后第7 d,脊髓背角突触部位的GluN2B由术前的(0.73±0.05)上调到(1.45±0.12)(P<0.01);然而在假手术组大鼠,背角突触部位的GluN2B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脊神经结扎可以上调脊髓背角突触部位SFKs-Y416p和GluN2B的蛋白表达,且SFKs-Y416p和GluN2B升高的时间点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第7天,所以,SFKs-Y416p/GluN2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维持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组)、NP模型组(NP组)、曲马多处理组(Tramadol组,T组).NP模型采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的方法制作.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7、10、14d测术侧后爪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T组于术后3d开始腹腔注射曲马多注射液(20 mg/kg),术后14d取大鼠脊髓背角用免疫荧光法与RT-PCR方法检测NR2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O组比较,NP组术后痛阈明显降低,NR2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NP组比较,T组术后痛阈升高,NR2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组和SO组比较,痛阈和NR2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马多可反转NP模型脊髓背角的NR2B表达上调并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对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内脏炎症痛大鼠是否具有抗伤害效应和对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单纯福尔马林致炎组(F);0.25%利多卡因实验区皮内注射组(F-0.25%L-IN);0.25%利多卡因实验区外皮内注射组(F-0.25%L-OUT);0.125%利多卡因实验区皮内注射组(F-0.125%L-IN);0.125%利多卡因实验区外皮内注射组(F-0.125%L-OUT);生理盐水实验区皮内注射组(F-S-IN);生理盐水实验区外皮内注射组(F-S-OUT).对各组大鼠分别进行疼痛学评分,每15min为一个时间段,共4次,1h后取出S1脊髓节段以免疫组化法检测FLI阳性神经元. 结果:各组在第一个时间段内疼痛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第三、第四个时间段内F组和F-0.25%L-IN、F-0.25%L-OUT、F-S-IN组相比疼痛学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和F-0.125%L-IN、F-0.125%L-OUT、F-S-OUT相比疼痛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脊髓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在F-0.25%L-IN、F-0.25%L-OUT、F-S-IN组均显著减少(P<0.01). 结论:Fos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