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壳聚糖-胶原支架的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壳聚糖(Chi)与胶原(Col)制备成复合支架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材料,研究支架降解情况及生物相容性,探讨Chi-Col支架作为引导牙周骨组织再生材料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牙周骨组织缺损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Chi-Col支架,将支架植入兔背部皮下,分别于2、4、6、8周后处死,取出支架及切除支架周围组织分别进行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支架超微结构变化和周围组织变化,同时经溶菌酶体外降解实验测定其体外降解率,计算质量损失百分率。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Chi-Col支架具有良好的多孔网状结构,孔径100μm左右,支架的孔与孔之间相互联通构成了通孔。在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后支架孔径逐步表现为增多增大,结构破坏,部分降解,经体外降解计算质量损失百分率在2、4、6、8周时分别为17.52%、29.13%、40.49%、52.68%。HE染色周围组织早期可见炎症反应,继而炎症逐渐减轻,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的Chi-Col支架,其生物学行为符合牙周组织工程的要求。Chi-Col支架可发生降解,没有观察到组织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好,因此有可能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 培养基对照组;C/PLA 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 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 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原膜复合rhBMP-2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模型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下前牙龈颊沟冠方1 mm处制备实验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胶原膜组(Co组)和胶原膜复合rhBMP-2组(Co/rhBMP-2组)。术后4、6和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实验部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Co/rhBMP-2组术后4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骨;6周新生骨充满缺损区;8周新生牙槽骨密度较高,根面有新生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未见牙龈上皮长入。Co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可见新骨形成;6周新生骨量增多,但尚未充满缺损区;8周根面有少量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6周缺损边缘可见束状胶原纤维;8周切迹内仅有少量新生牙周组织形成,并有牙龈上皮长入。结论:胶原膜复合rhBMP-2既有引导作用,防止牙龈上皮长入,维持生长空间;又具有诱导骨形成作用,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骨引导材料(Bio-oss骨、脱钙冻干骨)在牙周组织及骨组织引导再生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31颗进行牙周引导再生术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材料(16例Bio-oss骨、11例脱钙冻干骨)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不同骨引导材料对牙周骨组织引导再生均有明显作用。结论 应用不同骨引导材料在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中均有效果,两者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新西兰白兔15只,制作10mm长的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15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材料;空白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旷置;自体骨对照组:6个肢体,骨缺损区植入自体骨.术后1d,8、16、24周分别进行X线摄片观察,运用ImageTool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点像素测定,24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区8周即有新生骨形成,24周材料与骨组织连接在一起,缺损区得以修复.空白组:8周时缺损区有少量骨痂,24周时修复缺损区约1/2;自体骨植人组:8周时骨断端完全被骨痂包绕,24周时缺损区骨完全修复.像素测量结果显示三组间骨修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07,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骨组织密度增加.实验组材料两端修复界面新生骨与皮质骨的X射线摄片像素值进行比较:术后1d,8、16周P<0.05,24周P>0.05.说明术后24周前材料两端界面在不断修复,24周时完全修复.扫描电镜摄片示:实验组兔植入材料被新骨组织环形包绕与骨组织镶嵌,皮质骨与界面骨之间形成骨髓腔;在材料表面凹陷中骨细胞环状排列形成骨单位.结论 证实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的氧化铝羟基磷灰石复合陶瓷材料能够修复新西兰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相似文献   

6.
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比较两种可降解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A,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和磷酸三钙共混物;B,聚消旋乳酸、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和生物玻璃共混物与对照组聚消旋乳酸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以期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15mm×6mm×5mm全层骨质缺损,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术后2周、4周、8周、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X片观察、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结果]复合支架材料与聚消旋乳酸相比,成骨时间早,成骨面积多,血管增生明显,同期成骨量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可降解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效果明显优于聚消旋乳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羟基磷灰石植入在牙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牙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9)采用常规牙周翻瓣术治疗,观察组(n=49)给予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羟基磷灰石植入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羟基磷灰石植入在牙周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常规牙周翻瓣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保护素(OPG)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PLGA材料移植对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4只成年Beagle犬,选其24颗前牙丝线结扎饲以高糖饮食构建牙周病模型。翻瓣检查修整近中牙槽骨缺损至3mm,实验牙分为3组:实验组(缺损处植入OPG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PLGA)、阴性对照组(缺损处植入BMSCs复合PLGA)、空白对照组(常规牙周翻瓣治疗)。6周后临床、X线片观察,切片组织学观察,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结果OPG基因修饰的BMSCs明显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组织学评分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OPG能有效促进犬牙周骨缺损的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骨形成蛋白-7(Hbmp-7)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联合应用于牙周组织缺损再生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人工构建5只Beagle犬慢性Ⅱ度根分叉病变模型,将转染Hbmp-7基因的BMSCs与未转染BMSCs分别以1×107个/ml接种于胶原膜BME-10X,植入牙周缺损内,对照组仅植入胶原膜,12周后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和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新生牙槽骨面积百分比(81.8%±7.8%)与未转染细胞复合胶原膜组(67.3%±10.3%)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新生牙骨质长度百分比(79.1%±8.6%与75.6%±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mp-7基因强化的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在牙周局部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C、D组为羧甲基壳聚糖梯度实验组,在手术缺损区置入不同剂量的羧甲基壳聚糖.术后4周处死动物,应用彗星试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计算彗星尾数和微核率;同时收集牙周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周C、D组骨缺损区可见少量新骨形成,A组未见明显新骨形成;A组、C组、D组间红细胞微核率及彗星尾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组的红细胞微核率及彗星尾数远高于A、C、D组(F=8.32、47.61,P<0.01).结论 局部应用羧甲基壳聚糖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