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期眼压的波动及影响因素.方法154例189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及术后6 h、24h、3 d、1wk、1mo和2mo的眼压,进行总体和分组统计比较.结果术后6 h和24h平均眼压较术前高,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平均眼压与术前无差异;术后1 wk、1 mo和2 mo眼压平均值持续下降.统计表明术后眼压的变化与黏弹剂的应用、术中有无晶状体后囊破裂、核硬度和超声能量等因素有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会产生眼压的波动,特别早期产生一过性眼压升高,而术后1wk后眼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超声能量、时间与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的关系,评价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治疗术后早期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1例(144只眼)随机分为软性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组(简称软性IOL)和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组(简称硬性IOL组),又根据术后处理高眼压的方法不同分为辅助切口放液组(36只眼)和药物治疗组(36只眼),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术前、术后4~6h、术后24h各组眼压值。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和超声时间,计算有效超声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和眼压升高的百分数,用Spearman等级相关估计眼压升高的百分率和EPT的关系。辅助切口放液组为结膜囊内滴表面麻醉剂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一次性针头轻压角膜缘辅助切口后唇放出部分房水,比较与药物治疗组控制眼压的效果。结果软性IOL眼压升高与EPT分别是(55.11±74.17)%和(6.61±3.71)s,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636,P<0.05;硬性IOL则是(42.32±68.92)%和(4.61±3.10)s,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08,P<0.05。辅助切口放液组24h内眼压全部控制在正常,药物组需要3~4天完全控制眼压。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超声能量、时间与术后早期眼压升高具有相关性,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治疗术后高眼压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眼压会发生大幅度变化,目前主要通过压力感应器与动物或人眼的前房或玻璃体腔连接,实时监测术中眼压的改变;也可采用博动性眼血流仪,将传感器放置在角膜中央,测量术中眼压和搏动性眼血流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眼压的高低与灌注瓶高密切相关,且手术中各步骤眼压不断变化.眼压短期的急剧升高和波动可能导致视神经视网膜损害.对于晚期青光眼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术中在保持前房稳定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瓶高,减少视神经视网膜损害,术后获得更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70例(72眼)白内障采用新型超声乳化仪,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切口形态、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7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平均超声能量4.56%,平均超声时间56”。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时,最佳视力≥0.5的术眼分别为40眼(55.56%)、62眼(86.11%)及64眼(88.89%),术后1个月视力≥1.0者57眼(97.17%)。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2眼(2.78%),虹膜反应4眼(5.56%),迟发性虹膜睫状体炎1眼(1.39%)。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新型超声乳化仪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更好、更精确的能量控制,极大地降低了无效能量的使用和减少热量的产生,提高前房稳定性,平静而有效的超声能量使手术效果更为完善,提高了Phaeo手术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182例218眼行无缝线小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3周、2月、3月的眼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周、3周、2月、3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4.7±0.22)mmHg、(14.2±0.23)mmHg、(13.6±0.20)mmHg、(13.8±0.20)mmHg,均与术前(16.0±0.21)mmHg差异有显著性.术前为青光眼者术后1周眼压较术前升高(1.4±2.17)mmHg(P<0.01),与术前有显著差异.病人年龄、性别、眼别、手术切口、人工晶状体及粘弹剂类型、超乳时间对术后眼压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眼压方面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 对70例(72眼)自内障采用新型超声乳化仪,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切口形态、术后视力和手术并发症。结果 7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平均超声能量4.56%,平均超声时间56″。术后1天、1周及1个月时,最佳视力≥0.5的术眼分别为40眼(55.56%)、62眼(86.11%)及64眼(88.89%),术后1个月视力≥1.0者57眼(97.17%)。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2眼(2.78%),虹膜反应4眼(5.56%),迟发性虹膜睫状体炎1眼(1.39%)。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损伤。结论 新型超声乳化仪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更好、更精确的能量控制,极大地降低了无效能量的使用和减少热量的产生,提高前房稳定性,平静而有效的超声能量使手术效果更为完善,提高了Phaco手术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切口选择和临床效果。方法:32例(41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采用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避开滤过泡的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24只眼,硬性人工晶状体17只眼。结果:全部白内障术后病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0.5者达75.6%。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术后患者的眼压和滤过泡改变无差异性,术后随访平均5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增加1.59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采用透明角膜和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同时可保持原有的滤过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拦截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方法:对206例(226只眼)白内障患者施行无缝线5.5mm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l周视力在0.5以上者202只眼(89.4%),术后1个月视力在0.5以上者213只眼(94.2%)。结论:此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快,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白内障手术。采用拦截劈核技术,使超声能量降低,超声时间缩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对501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高眼压11例,占2.19%,其中粘弹性物质阻塞房角2例,色素性青光眼1例,类固醇性青光眼8例。结论 早期高眼压与粘弹剂未彻底清除有关,后期主要为激素性青光眼,对原有葡萄膜炎患者应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技巧,并评价手术效果与临床效果。方法: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1例(23眼),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不同程度发生角膜水肿和虹膜反应性炎症,但均可控制。随访1/4~3a,视力≥0.5者7眼(26%),0.1~0.4者11眼(48%),视力最高0.8者3眼(13%);2眼恶性青光眼患者视力下降至指数/10cm,另1眼光感(-)。术后最终随访眼压2.26~3.72(平均2.33±1.15)kPa,与术前平均眼压2.53±1.24kPa比较,t =1.125,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有效,可提高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6/2016-05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74例89眼,于术前及术后3 mo测量患者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和房角角度(ACA500).结果:术后3mo,眼压为11.34±2.38mmHg,较术前(12.60±2.5 1mmHg)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为4.01 ±0.30rmm,较术前(2.30±0.42m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D500和ACA500分别为0.915±0.223mm和41.71 °±6.55°,明显高于术前0.514±0.201mm和24.01°±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值与ACD、AOD500和ACA500呈负相关(r=-0.239、-0.211、-0.252,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可降低患者眼压,增加患者前房深度和房角宽度,从而对眼内房水循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前房角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50例300眼,均行ICL V4c植入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d,1、3、6mo,1a的视力、眼压、拱高及前房角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d,1、3、6mo,1a,裸眼视力(UCVA)恢复情况较术前显著提高(F=98.2,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鼻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8.256、112.342、164.856、316.549、115.338,均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颞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2.68、548.47、93.37、316.549、117.698,均P<0.01); 两侧术后1d,1、3mo各房角参数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6mo,1a各房角参数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后1d,1、3、6mo,1a水平方向各房角参数较术前变小,3mo后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宽度及眼压变化情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20例(13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于表麻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保留手术过程顺利、后囊膜完整、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房角相关参数: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前房深度(ACD);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再用UBM及Goldmann眼压计复查如上参数;术前以前房角镜观察并记录房角形态并于术后1个月复查房角形态.结果 术前所测量的眼压与正常眼前节数据有显著性差异;术前所测量的ACD、AOD、TIA、眼压分别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复查数据进行多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均为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时,AOD及眼压改变的量之间存在负相关;TIA夹角及眼压改变的量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1)研究对象的ACD、AOD、TIA与正常眼前节相关数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眼压较正常值稍高,提示部分患者有发生闭角型青光眼的潜在趋势.(2)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显著增大,眼压显著降低,避免或减少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机会.(3)AOD、TIA这2个变量与眼压这个变量间呈负相关.提示在老年人群中,AOD、TIA是影响眼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行Ⅰ期后房人工 晶状体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在297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其中19例在术中发现后囊破裂,15眼合并玻璃体脱出而行前段玻璃体切除,均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结果:在19眼中,7眼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12眼睫状沟植入。平均随访6月,裸眼视力≥0.3有19眼,≥0.5有14眼,≥1.0有5眼。8眼出现前房玻璃体渗出。结论:在超乳术中,若出现后囊破裂,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压的影响。方法69例人工晶状体植入眼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1、4、8、12和16周的眼压,对侧20只正常眼为对照。结果术后1周,眼压由术前2.235±0.466kPa下降到2.042±0.6219kPa(t=1.3043,P>0.05);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周至8周,眼压继续下降到1.729±0.239kPa(t=2.1856,P<0.05)。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压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前房及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调查无后囊支撑的Ⅰ期及Ⅱ期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共 3 4眼 ,随访期为 6~ 3 6月 ,随访视力、眼压、眼底。结果 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眼中 :术后视力 0 1~ 0 .4者 8眼 ( 4 4 4%) ,≥ 0 .5者 9眼 ( 5 0 0 %)。后房悬吊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6眼中 :术后视力 0 1~0 .4者 8眼 ( 5 6 0 %) ,≥ 0 .5者 4眼 ( 2 5 0 %)。 6眼术后发生葡萄膜炎 ,1眼继发青光眼 ;1例 ( 1眼 )老年人因高血压发生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 2例 ( 2眼 )脉络膜少量出血 ,术后 5天吸收。眼压术后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两组术后均获得较理想的视力。可根据年龄和眼部情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晶状体不断增厚,晶状体虹膜隔的位置可向前推移,造成前房角狭窄、前房变浅,从而导致青光眼的发生率增高。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以房角镜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测量术眼前房角宽度均增加,可缓解周边虹膜前粘连,有效降低老年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I期或II期植入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8例(39眼)无条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者,植入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并对其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1wk,脱盲率及脱残率分别为92%及64%,并发症较少。结论:新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替代术式,但必须随访以及时发现及处理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前房角(ACA)及拱高参数的变化差异。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2019-06于我院眼科行ICL植入术的屈光不正患者83例15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为水平组(79眼)和垂直组(75眼)。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0°、90°、180°、270°位点ACA并计算其变化量,记录术后拱高值。 结果:术后12mo,水平组ACA在0°、90°、180°、270°方位变化量分别为15.3°±6.1°、13.9°±6.3°、16.5°±5.5°、12.9°±6.0°,垂直组ACA相应方位变化量分别为12.9°±3.7°、14.5°±6.8°、14.3°±5.4°、13.2°±5.9°,两组患者ACA变化量在0°~180°方位有差异(P<0.05),在90°~270°方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mo,水平组拱高分别为486±183、422±203、393±198、345±165μm,垂直组拱高分别为432±163、418±138、379±133、328±142μm,两组间不同时间点拱高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mo拱高均与同组术后1mo有差异(P<0.05)。 结论:ICL植入水平放置较垂直放置引起0°~180°方位ACA变化更为显著,术后1a拱高具有动态性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