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 ,39岁 ,间断黑便 7年 ,加重 1月余 ,以“消化道出血”入院。查体 :贫血貌 ,脐下三指偏右侧可触及一大小约4cm× 3cm的包块 ,质地中等 ,活动度差 ,轻压痛。血常规检查 :Hb 80 g/L ,RBC 3.4× 10 12 /L ,WBC 10× 10 9/L ,PBL 10 4×10 9/L。大便隐血 ( )。腹部超声 :偏右下侧可探及 9.6cm× 6 .3cm× 10 .0cm异常回声区 ,边界清楚 ,形态尚规则 ,内为暗淡回声 ,分布不均匀 ,内可见气体样回声。诊断意见 :腹腔偏右下侧见实性占位病变 ,考虑为肠道新生物。胃肠造影 :远段空肠肠腔下外侧可见一长条带状不规则… 相似文献
2.
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2007年9月18日因排不成形黑便1次、混有鲜血,量约250 mL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7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脑动脉硬化史.7年前因左肺癌行左肺切除术.入院后给予禁食、止血及制酸药物应用等治疗,效果差,仍便血,且血压曾降至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有重度口干、心悸、全身冷汗等休克早期症状.次日行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黏膜贫血.入院第1周行结肠镜检查,见肠腔内大量新鲜血迹,但未发现出血病灶.经继续止血治疗,出血停止.第2周仅排少量黑便1次. 相似文献
4.
吴川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0,11(6):88-8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为2/10万,而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口]。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不十分明确,给诊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7岁.因黑便4d,于2013年3月12日入院.该患于入院前4d出现黑便,为柏油样,共4次.第1次黑便后出现晕厥,未应用药物治疗患者自行苏醒,后头晕、乏力明显,伴口渴,伴上腹痛,疼痛性质为烧灼痛,以饥饿痛为主,进餐后可略缓解,疼痛无放散,伴腹胀.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05/50mmHg(1 mmHg=0.133 kPa),一般状态差,贫血貌,神志清楚,查体合作,上腹部轻压痛,未触及腹部包块,余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常规:红细胞计数:2.27×1012/L;血红蛋白含量:77 g/L;红细胞压积:21.5%.胃镜示:食管黏膜光滑,近贲门见一3 mm×3 mm黄色斑,管腔通畅,蠕动良好.贲门黏膜充血、水肿,开放与关闭良好.胃体黏膜光滑、色泽正常,蠕动良好,粘液湖淡黄色,液体量中等.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消化道的肿瘤。该病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本研究对41例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SI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以探讨SIST患者早期诊断和合理手术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男,57岁。因反复右中下腹隐痛2年、血便1周入院。曾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浅表溃疡,内科保守治疗后无黑便,复查胃镜示原病变处愈合;但仍感腹部不适,尤以右下腹部为甚,并于1周前出现血便,呈鲜红色。入院后行纤维结肠镜和腹部CT等检查示腹部多发性肿块,考虑为恶性间质细胞瘤或恶性淋巴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距回盲部约20cm的回肠处有一约7.5cm×6.5cm×5.0cm肿块,余小肠及系膜、全结肠及系膜和腹膜散在无数大小不一的光滑圆形小肿块。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为恶性间质瘤。因病变广泛,仅行回肠肿块切除,回肠回肠吻合术,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9.
小肠间质瘤超声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0岁。自述停经2个月,腹部不适,来我院就诊,当日行超声检查:左附件分叶状不均质、不规则低回声占位,大小58.5mm×62.4mm×60mm,无明显包膜,内部见多发液性、不规则无回声区,最大33mm×26mm,后方无明显衰减,侧方无声影,与子宫分界清晰(图1)。CDFI:内可见丰富树枝样、点条及簇状动静脉血流信号(图2),PW:动脉频谱呈低阻,RI0.33;左卵巢结构欠清晰。诊断为:左卵巢实性占位伴部分囊性变(恶性不除外)。4d后在外院超声诊断为:右附件区囊实混合性包块,恶性可能性大。10d后在另一医院超声检查,诊断为:左下腹肿物,腹腔恶性间质瘤较卵巢来源… 相似文献
10.
11.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tromal umor,G1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一种间叶组织来源性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属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ICC)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占全部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的5%。GIST95%发生于胃与小肠,其中60%~70%发生于胃,而小肠仅占20%~30%,结肠和食管罕见,占3%~5%。 相似文献
12.
小肠间质瘤32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SISTs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但血清肿瘤学指标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等无明显异常。术前18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10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32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小肠病变或肿瘤,定性诊断准确21例;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7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14例。结论 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CD117及CD34有助于诊断SISTs。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小肠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并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小肠浆膜下3例,5例均为恶性。CT表现为不规则形、圆形及分叶状肿块,大部分有囊变、坏死,合并肝转移1例。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例均未见明显肠梗阻。结论小肠间质瘤有一定CT影像特征,螺旋CT检查对其定位有较高的准确性,且有助于明确肝脏和腹膜后是否有转移。 相似文献
16.
李爱霞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0):F0003-F0003
患者男,63岁,因间歇性腹胀2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0/80 mm Hg(1 mm Hg=0.133 k Pa)。神志清,精神可,心肺正常。腹平坦,腹壁无静脉曲张,全腹部未扪及包块及肿物,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实验室检查:轻度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以及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7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2例。良性7例,恶性1例。CT表现:良性的肿瘤较小CT密度均匀,境界较清楚。恶性的肿瘤瘤体较大,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征象,2例肿块内见有少量气体及少量造影剂影,边缘有分叶现象。结论:MSCT检查是小肠间质瘤的诊断,肿瘤分级,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CT资料,复习其CT表现特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2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CT表现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其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结论小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9月~2005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例20例,所有病例均作了CT增强检查和多平面重建观察,结果:病灶发生于十二指肠6例,回肠10例,空肠4例。其中10例为良性间质瘤,10例为恶性间质瘤,平扫时病灶密度通常较均匀,但也可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直径平均为2.4cm,恶性肿瘤直径平均为7.6cm,以4cm直径为界判定其良、恶性,则符合率可达90%。结论:多层螺旋CT(MSCT)是小肠间质瘤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饮水法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后双期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质量,根据肿块大小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