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门体分流手术的历史高根五虽然门脉高压症的手术可追溯到1894年为促进门体间侧支分流而施行的Talma-Morison手术,但纵观历史仍不难看出,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手术方式始终是门一体静脉直接吻合的分流术。门体分流术的原型为1877年俄国人Nikol...  相似文献   

2.
门体分流手术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门酥高压症的手术可追期到1894年为促进门体间侧支分流而施行的Talma-Morison手术,但纵观历史仍不难看出,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手术方式始终是门体静脉直接吻合的分流术。  相似文献   

3.
左肾静脉切断用于门体分流术最早为脾肾静脉端端吻合术,但此种手术需要切除无病之左肾,因此很快就被废弃,而改为保留左肾之脾肾静脉端侧吻合术。这一改进由于危险性小于门腔分流,技术操作比门腔顺利、术后脑病率低、而适应证与门腔分流相似,因此曾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经过卅多年的长期观察,发现其缺点很多,除不适用于脾脏已切除者外,其突出的缺点为术后栓塞机会大,再出血率高  相似文献   

4.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合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示门腔侧侧分流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数值稍大于架桥分流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1.04±0.44kPa和0.87±0.26kPa,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门腔侧侧分流术组(8.0%和35.7%,P<0.05),术后经下腔静脉行门静脉造影证明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6%。初步结果表明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对病人创伤较小,操作简便,术后脑病发生率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流术与断流术的争论及其归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已逾百年 ,其间曾设计过 2 0 0多种手术 ,有些手术方式很快即被淘汰。后来逐渐发展成门体分流与门奇断流两大类手术 ,它们各有其优缺点与发展轨迹 ,并各有其拥护者 ,以致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纵观 2 0年前的门脉高压症手术百年历史中 ,主线一直是门体分流 ,而门奇断流则往往在门体分流处于低谷时才获得相应的发展〔1〕。门体分流术曾有过 3次发展高潮与 3次跌入低谷〔2〕。第一次高潮出现在 2 0世纪初 ,首例门腔端侧吻合为 190 3年Vidal施行 ,此后很快就出现门腔侧侧、肠腔端侧等手术并出现手术方式与吻合口大小…  相似文献   

6.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闰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全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析11年来进行的406次门腔分流术。肝外阻塞型13例,进行了16次分流术。其中8次脾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扎切断左肾静脉并保留左肾),3次脾肾静脉端侧吻合,5次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根据手术效果,作者的结论是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若有绝对出血危险时,才应行预防性分流,否则无预防性分流的指征。且静脉如有增厚,微白,僵直,粘连时最好不分流,否则肯定要发生血栓并向外扩展。肝内阻塞型共进行390次分流术。病因多半是酒精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硬变。临床上有明显门静脉高压症、肝脏肉眼检查正常,组织学改变也很少的病人,作者认为也是肝内阻塞型,因长期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8.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与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是外科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出血常常是致命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估息性治疗:包括各种止血药、垂体后叶素,双气囊三腔管压迫等方法,效果多为暂时性的,再次出血几乎不可避免,并且死亡率极高。手术治疗:包括各种断流手术、脾切除以及各种方式的分流手术,使治疗效果有了改进,50年代以来采取分流术明显的改善了存活率,大大的减少了复发出血的危险。随着经验的积累普遍认为以门腔分流为代表的门体分流手术,虽能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但由于大量门静脉血流入腔静脉,招致逆肝血流,使肝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大量肠道含氨血液进入体循环,造成门体分流术后脑病,这种脑病可高达50%以上。因此近年来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多数学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分流方式,如小口径门腔分流、肠腔分流、脾腔分流、脾肾分流等,既改善了分流术后脑病,又有效的门静脉减压达到防治复发出血的目的。但这些手术吻合口径小、流速慢易形成血栓,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梗阻,可  相似文献   

9.
在治疗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静脉曲张中,一般认为选择性分流的术后病发率和死亡率比其它习用的分流为少。与选择性分流术比较,大口径门体分流术后因肝功能紊乱引起的肝性脑病发病率高, 冠状静脉和胃短静脉是曲张的食管静脉和门静脉系统之间的两个主要侧支循环。1967年Warren和Inokuchi分别报道选择性分流,即远端脾肾静脉分流和左胃静脉腔静脉分流。前组用胃短静脉和脾静脉作为引流的血管而不做脾切除,而后者作脾切除并经左胃静脉减压曲张静脉。这两个手术的原则和目的相同,其缺点亦得到公认。Warren分流术不缓解脾机能亢进,而Inokuch之分流的缺点是技术操作困难,与习用的大口径分流术或食管横断术比较,此两手术的缺点是由于分流量小对曲张静脉的作用延迟。活动性静脉曲张出血病人难以应用这些手术。  相似文献   

10.
�ž�����ѹ֢�����ٳ�Ѫ���������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众所周知 ,门静脉高压症 (PHT)在行第一次手术前必须详细研究病人的门静脉系统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以供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法。尽管如此 ,目前所施行的各种手术 ,包括各种门体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断流术和 (或 )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均有一定的术后再出血率。PHT术后再出血可发生于手术后早期或后期。早期出血多与手术操作失误有关 ,如断流术漏扎高位食管支 ,分流术早期吻合口栓塞所致。后期出血 ,断流术者多与新的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而分流术者与吻合口狭窄或闭塞有关。此外 ,尚有多种病变可引起术后再出血。术后出血一旦发生 ,…  相似文献   

11.
传统外科手术是我国目前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主流手术,虽然手术方式繁多,但不能违背依据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进行术式选择的原则。如果门静脉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肝内阻力增加所致,只有门体分流术才能取得满意的降压和止血效果,因此门体分流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中仍占据重要地位,适合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和断流术后再次出血的患者。在我国,对于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门体分流术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中,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最合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最初18年期间(1946~1964年)的经验,经食管结扎、胃血管断流和脾切除术主要用于2组病人:(1)低危组:肝脏正常,脾静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2)高危组:做门体分流术失败病人与肝功能差的病人,后者行分流术被认为危险,肝硬化病人比正常肝脏和肝前阻塞的病人有较高手术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和后期死亡率.基于此经验,作者开始对大多数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行门体静脉分流术.这一时期全部分流术都是完全分流,端侧或侧侧门腔静脉分流术、肠系膜腔静脉分流、或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这些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示:肝功能好(ChildA/B)的病人,选择性分流而非急诊手术者比肝功能差者(Child C)或因未控制或持续出血而施行的急症分流手术者有较低手术死亡率.1965~1980年开始对分流手术选择病人,避免肝功能差和必需急症手术者行分流手术.门静脉血栓形成,肝脏正常的病人施行血管离断术后5年生存率仍很高(75%),而肝硬化病人有较高手术死亡率,5年生存率仅40%.二组再出血率均高,平均为47%,脑病仅见于肝硬化病人.全部手术死亡率是13%.全部5年生存率提高至54%,再出血率为10%,脑病  相似文献   

13.
自1945年门腔分流术重新作为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后,对这一重要的临床疾病提出了多种手术方式,均属下列三组之一:(1)选择性分流术保持门脉向肝血流;(2)非选择性分流术失去肝门静脉灌注;(3)非分流术——闭塞食管胃曲张静脉或阻断通向曲张静脉的侧支血管.非选择性分流术能进一步分为端一侧门腔分流术和侧一侧门体分流术,两者均能降低肝脏和内脏静脉床的压力.过去30年来这些术式在非对照性和对照性的两种临床试验中做过对比.尽管有的结果相互矛盾并存在着争论,但能做出以下结论:(1)所有不同术式的  相似文献   

14.
远端脾肾静脉分流(DSRS)是因复发出血而为曲张静脉减压所选的疗法,据Warren等研究的结果,DSRS的长期通畅率和门腔分流术相似,达93%,优于肠腔架桥分流或肠肾静脉分流术.再出血率低至7%,在手术后早期出血者系由吻合口堵塞或肾静脉高压伴有减压不足所致.门腔端侧分流、肠腔人造血管架桥分流、近端脾肾分流术后吻合口狭窄均有过报告,但DSRS术后吻合口狭窄以前未报道过,本文作者于此报告三例,并认为此种合并症可能比估计的要多.例1男性,酒精中毒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5.
重视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危险的外科合并症之一。经各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近2 0~30年来,在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许多治疗革新,如门体静脉间选择性分流手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冠腔静脉分流等) ;内窥镜下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及套扎;应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来预防或治疗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等;小口径人工血管门腔静脉搭桥分流降低了门体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而复发出血率与传统的门腔分流手术相近;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方面…  相似文献   

16.
门脉高压症的外科分流术常导致进行性肝功能恶化.门静脉动脉化可使门体静脉分流术所引起代谢上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过去25年的研究已证明: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将门静脉动脉化,能防止单纯门腔分流术本身所产生的大多数不利结果.一些临床报告也指出,门腔分流术后门静脉动脉化,使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门静脉动脉化的理论基础是:门体分流术后发生肝功衰竭是与整个门静脉血流量突然减少有关;而门腔分流后门静脉动脉化可保持门静脉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分流术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通常采用分流量较小的门体分流术如脾肾分流或肠腔分流术 ,再附加一个标准的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 (通常不切断胃底或食管再吻合 )。1992~ 1997年我科共施行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择期手术 86例 ,其中包括脾肾静脉分流术加断流术 9例。 9例中肝功能ChildA级 3例 ,B级 5例 ,C级 1例。术后近期死亡 1例 ,该例术前肝功能为ChildB级 ,术后 2周死于自手术后开始的肝功能持续恶化及肾功能衰竭。手术结束时测量门静脉压力 ,7例较术前下降 ,平均降低0 78kPa( 8 0cmH2 O) ,2例不变…  相似文献   

18.
门体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体分流手术是最早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类手术,即全门体分流术(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部分门体分流术(限制性门体分流术)和选择性分流术。一、全门体分流术(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全门体分流术是将门静脉血流全部转流至体循环静  相似文献   

19.
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疗效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估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对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72例进行系统长期随访,并与同期脾肾静脉端侧分流术97例对照分析。证实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有效率77.7%,缓解食道静脉曲张率61.1%,明显优于端侧分流术;术后再出血率为5.5%,对照组为13.4%;且不增加术后脑病与肝功能衰竭(肝衰)的发生率。脾肾静脉侧侧分流术的优点在于改善了端侧分流术脾静脉通道及吻合口成角现象,保留吻合口周围的胰脾交通支维持压力递差,吻合口大小不受血管直径影响,无狭窄变化,使分流道通畅,减少并延缓血栓形成,增加分流量,使临床效果优于端侧分流术。  相似文献   

20.
用动脉血代替门静脉血灌注肝脏的设想最初是由Cohn( 1 95 2年 )和Fisher( 1 95 4年 )根据门静脉高压门腔分流术后肝脏血液灌注减少 ,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而提出的[1 ,2 ] 。随后许多学者作了大量动物实验研究 ,证实用适当流量和压力的动脉血灌注肝内门静脉时 ,动物在分流术后可维持正常的肝血流量、血氨和血胆酸水平 ,保证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 ,肝细胞形态保持不变。自从 1 960年以来 ,门静脉动脉化 (APV)的概念由于它的各种临床应用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行端侧吻合门体分流治疗肝硬化的过程中 ,APV首先被临床应用去降低分流术后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