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特点和合理诊治方案的制定,为临床医师处理此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从1984~1998年经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均无类固醇激素应用史,其中3例有临床症状,术前均未明确诊断而在我科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合理地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望提高其诊断水平,对于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可以采用紧密随访的保守疗法;对于有症状或生长迅速、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研究我科自1996年6月至2000年8月所收治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例,分析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8例病人均无自觉症状,肝功能、AFP正常,均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病理诊断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术后转归良好。结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诊断不明确病例仍应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分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4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4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中,女28例,男12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1.3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无肝炎病史,甲胎蛋白阴性,组织学上25例为经典型,有特征性的中央纤维瘢痕,由纤维结缔组织及扭曲血管组成。8例为毛细血管扩张型,其余为混合型及腺瘤样增生型。结论肝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肝细胞对局部血管的异常反应性增生,并非真性肿瘤,主要与肝腺瘤样增生性结节、肝间变性结节状增生、肝纤维板层癌及肝细胞腺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并结合以往文献报道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6例FNH均无服用类固醇激史及避孕药史,男性多于女性.AFP均阴性,4例有乙肝感染证据,5例有典型的病理改变。1例伴有血管瘤样病变,1例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病,6例均行手术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FNH的发病机制不详,联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水平.但FNH和恶性肿瘤的关系不明确。误诊率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肝腺瘤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常见的三大肝脏良性肿瘤。肝腺瘤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发病率相对较少,临床治疗方法较统一。肝血管瘤是肝良性肿瘤发生率最高的肿瘤,文献报道大多数HCH随访无变化,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选择上临床争议较大。我院对近10余年手术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14例,现就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等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3%为45岁以下患者,绝大部分无临床症状。10例为单发病壮,1例为多发病灶;肿瘤直径2.0~13.4cm,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均正常,术前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5%(6/8)。均经手术切除病灶,随访4~7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MRI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有临床症状或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行手术探查,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多无临床症状。因易与肝细胞腺瘤、高分化肝细胞癌及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等肝占位病变混淆而倍受重视。国内报道很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2年治疗5例临床资料,探讨FNH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分析病理证实的42例FNH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资料。结果42例病理确诊的FNH手术前检查包括AFP、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术前影像学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对病灶的性质不能肯定的占50%以上。手术疗效确切,术后随访1年以上1例复发。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依赖于临床与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对诊断不明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手术用于肝外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院腹腔镜外科近年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肝切除(total 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TLLR)治疗肝脏肿瘤13例,效果较好.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我科共采用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肿瘤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9~77岁,平均52岁.术后病理证实肝海绵状血管瘤6例,原发性肝癌4例,肝转移性鳞癌(肺)、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各1例.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在临床上很少见.我院在1985—1994年共手术治疗各类原发性肝脏肿瘤(包括良性、恶性)421例,仅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脏良性肿瘤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肝血管瘤119例,肝细胞腺瘤1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3例,肝局灶结节性增生9例,肝淋巴管瘤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肝炎性假瘤5例。3例肝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行保守治疗,随访1年,其肿瘤大小和肝功能均无明显变化;余15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全部切除了病灶,病灶切除率为100%,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均无死亡及复发。结论肝脏良性肿瘤的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误诊,应完善超声、CT及MRI检查,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具有临床症状、肿瘤体积较大(肿瘤直径〉5 cm)的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术后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报告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肝实性占位病变。但术前诊断困难,全组均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讨论了B超、CT、MRI、血管造影以及同位素检查对该病诊断的价值,认为需要结合临床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才能作出较恰当的诊断。若不能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宜早期手术切除病灶,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科为32例肝脏肿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采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脏切除29例,非解剖性肝脏切除3例,3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包括原发性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血管瘤3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腹腔镜肝切除包括左外叶切除(Ⅱ+Ⅲ段)17例,左内叶切除(Ⅳ段)2例(左外叶已切除),左半肝切除(Ⅱ+Ⅲ+Ⅳ段)8例,Ⅴ段切除1例,Ⅵ段切除1例,Ⅲ、Ⅳ、Ⅴ段部分肝切除3例。肝切除手术时间75~285 min,平均215 min;术中出血115~760 ml,平均365 ml。未发生胆汁漏、出血、气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3 d肛门排气、胃肠功能恢复后进食,5~11 d(平均6 d)恢复出院。随访31例,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8个月,除1例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健在,健在肿瘤患者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脏肿瘤创伤小,痛苦少,康复快,能达到根治要求,安全、可行,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腹部外科》2012,25(3)
目的 总结肝脏结节性病变误诊的教训,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误诊的12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所有病人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确定病理结果.结果 良性病变误诊为肝细胞癌7例(2例为肝脓肿,2例为肝炎性假瘤,1例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1例为肝硬化结节,1例为血管瘤);肝细胞癌误诊为良性病变4例(3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另1例肝细胞腺瘤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结论 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应结合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超声特征及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的诊断价值。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性肝癌患者80例作为肝癌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结节的超声特征、血清AFP和CEA水平,计算3项方法单独及联合应用时鉴别诊断结节性肝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价值。肝癌组与对照组的边界清晰、形态、晕环征、病灶最大径、回声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血清AFP、CE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CEA水平、超声联合应用鉴别诊断结节性肝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86.25%、漏诊率为6.25%、误诊率为13.75%。依据超声特征联合血清AFP、CEA水平对肝癌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术野暴露和操作空间是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基础,对于肝Ⅶ段肿瘤的切除,腹腔镜手术存在较大困难和风险。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例完全腹腔镜下肝蒂优先背侧入路解剖性肝Ⅶ段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细胞癌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7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lavien-D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31例行肝脏占位病灶切除术并最终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中男12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1.58;年龄15~67岁,(39.7±11.5)岁。体检发现占位者21例,有症状表现者10例。实验室检查:仅2例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AST轻度异常,有6例HBs Ag阳性,1例CA19-9略升高(40.54 k U/L)。影像学考虑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3例,MRI的诊断率高于彩超(P0.05)及CT(P0.05)。病灶直径为2~11 cm,(4.6±2.1)cm。所有病灶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腹腔镜下肝切除13例,开腹手术18例。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下肝切除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P0.05)。有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无死亡患者,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复发转移。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为肝脏良性病变,预后较好;常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无特征性表现,多种影像学及病理学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率;对于不能排除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及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时应行手术切除,且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 )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1999年以来收治的 17例FNH并复习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CT检查均未确诊本病 ,2例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而获得明确病理诊断。 15例行手术切除 ,术后恢复良好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FNH的发生可能与肝先天性血管畸形形成血流高灌注有关。FNH临床鉴别诊断极其困难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明确病理诊断。无症状的FNH无须手术治疗 ,但当结节直径 >5cm ,病人有症状时 ,或结节位于中肝 ,压迫门静脉、下腔静脉时 ,或性质未明 ,不能排除肝细胞癌 (HCC)和肝腺瘤时应积极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9.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25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可行性与适应证。方法 27例拟行肝切除的病例中,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5例、肝脓肿2例、肝囊肿伴感染l例、肝门部胆管癌l例、肝脏腺瘤l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l例。25例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l例在手助下完成,l例中转开腹。结果 本组25例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27个病灶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肝局部切除16例,左肝解剖性切除9例。手术时间平均205min,出血量平均460ml。术中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并发症,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至4d,术后平均住院6.8d,术后恢复时间较常规开腹方法肝切除患者明显缩短。结论 本组研究表明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具有广阔前景,熟练开腹手术经验及熟悉的肝段解剖是腹腔镜肝脏解剖性切除时控制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收集的8例FNH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 8例FNH病例病灶均呈孤立结节或分叶状肿块,均无明显包膜,中央有纤维瘢痕;其中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结论 FNH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