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近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自2007年1月~2009年11月对我国艾滋病相对高发的4省(自治区)6县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为在这一期间检测发现并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其所娩婴儿提供相关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提供抗病毒药物,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7.8±5.5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7.9%.83.1%的调查对象应用了抗病毒药物,用药比例逐年提高(χ2=5.45,P<0.05),但孕期用药的比例只占53.9%;三联用药方案比例逐年提高(χ2=121.07,P<0.01).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娩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为91.7%.结论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娩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逐年提高,但还应进一步提高早期应用规范抗病毒药物方案的比例,从而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0-2018年嘉兴市HIV感染孕产妇特征及艾滋病母婴阻断情况,为完善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并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妇幼卫生综合信息平台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0-2018年嘉兴市HIV感染孕产妇个案资料,描述性分析HIV感染孕产妇的人口学特征、抗病毒药物服用率、... 相似文献
3.
巳有研究表明,短程Zidovudine和单剂nevirapine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母婴传播,但要广泛应用,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使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财力支持、法律和伦理道德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及婴儿的食品供应等。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卫生、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感染(HIV抗体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婴儿采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现况分析,初步探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实施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统一问卷,对40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进行有关检测时间、感染原因、妊娠结局、影响各种预防传播措施的实施情况的回顾性调查。结果:在调查的40例孕产妇中,孕前已发现HIV阳性7例,孕期发现13例,产时发现20例。其中13例在孕期终止了妊娠,占32.5%。70.4%分娩的产妇和81.5%的新生儿服用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96.3%婴儿采用了人工喂养方式。结论:现行的预防措施是可行的,能够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所接受。通过妇幼保健3级网络,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孕产妇的认识,加强对艾滋病毒感染孕产妇的管理和随访,促进孕产妇尽早接受HIV的咨询与检测,提高HIV的检测率,是深化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相关情况及妊娠结局。方法2005年1月—2011年8月,对艾滋病相对高发的4省7个县(市、区)医疗保健机构发现的全部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并且继续妊娠分娩的1 187例HIV感染孕产妇及所产1 205名新生儿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及随访管理。结果1 187例HIV感染产妇中,在助产机构分娩者占96.0%,剖宫产占39.1%,妊娠期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比例从2005年的34.1%降至2011年的24.3%,呈逐年递减趋势(χ2=6.856,P=0.009);HIV感染产妇所娩1 205名胎儿的活产比例自2009年后均达100.0%,新生儿死亡比例在0.0%~1.5%,年度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IV感染孕产妇剖宫产率、产科损伤性操作、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等可能增加母婴传播风险的产科相关因素暴露水平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6.
王建华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6):79-80
目的证明临床实践中采用高效抗逆转录酶抗病毒药物治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性。方法云南省文山州妇幼保健院2008年4月-2009年12月参与云南省关爱中心共同完成了"云南省HIV-1艾滋病阳性孕妇防治和支持综合项目",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对符合条件筛选入组的11例孕妇,从妊娠14周后采用三联抗病毒药物(AZT+3TC+NVP/EFV)联合治疗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疗效观察。结果所生的11名婴儿(2~3月龄)早期干血斑检测全部为阴性,所有婴儿在12月龄和18月龄时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11名婴儿均为阴性,阴性率100%。结论感染艾滋病的孕妇在孕早期(14周)即开始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进行艾滋病母婴阻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发现的177例HIV抗体阳性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对其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情况、妊娠结局、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方式、婴儿HIV感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177例患者中,最终失访的有25例。剩余的152例中,终止妊娠的有5.9%(9/152),118例已分娩。还有25例处于妊娠期。分娩的产妇中有64.4%(76/118)服用过抗病毒药物,97.5%(115/118)为阴道分娩。已分娩的118例中,8例为死胎、死产,17例婴儿因各种原因死亡。存活的93例婴儿中,75.3%(70/93)服用了抗病毒药物,84.9%(79/93)采用人工喂养。8例婴儿在满18月龄时检测了HIV抗体,其中1例为阳性,其余为阴性。阻断率为87.5%(7/8)。结论布拖县对HIV阳性孕产妇所实施的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母婴传播的效力。方法 50例怀孕的艾滋病感染者采用HAART,在怀孕第4周给予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随后在分娩时静脉注射NVP,并且产后给婴儿服用NVP糖浆持续6周。测定HAART治疗前后的CD4+T淋巴细胞数和病毒载量。试验数据通过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在母亲体内的CD4+T淋巴细胞平均数HAART治疗后[(495.78±16.68)/ml)]显著高于治疗前[(439.91±17.8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564,P<0.01)。在母亲体内的病毒载量HAART治疗后[(11 572±956)拷贝数/ml]较治疗前[(17 365±1 468)拷贝数/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314,P<0.01)。母亲经过HAART治疗后超过90.00%(45/50)的婴儿HIV呈阴性。结论对母亲和孩子的HAART是防止HIV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08-201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孕产妇接受HIV检测及HIV感染情况。方法 利用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凉山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和HIV感染孕产妇个案卡数据,分析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检测时期和HIV阳性率及其年度和地区分布特征。结果 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孕期HIV检测率分别从40.7%(8 191/20 125)和8.0%(1 607/20 125),增加至95.7%(88 000/91 946)和70.1%(64 421/91 946)(趋势χ2=94 497.28,P<0.001,趋势χ2=90 655.03,P<0.001)。累计436 519例孕产妇接受了HIV检测,报告HIV感染孕产妇3 271例,HIV阳性率为0.75%(95%CI:0.72%~0.77%)。3 271例HIV感染孕产妇中1 527例(46.7%)在产时接受检测。孕产妇仅产时HIV阳性率逐年增加(趋势χ2=9.21,P=0.002),2016年为1.32%(95%CI:1.18%~1.47%),高于同期孕产妇孕期HIV检测阳性率(0.67%,95%CI:0.61%~0.73%)(χ2=88.23,P<0.001)。各县(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均呈增加趋势(趋势χ2检验,P<0.00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美姑县和越西县孕产妇HIV阳性率 ≥ 1%。结论 2008-2016年凉山州孕产妇HIV检测率增加,但产时检测率较高。孕产妇HIV感染疫情严重,妊娠期HIV检测时间偏晚,需采取措施促进孕产妇在孕期尽早接受HIV检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对HIV阳性孕产妇的发现时机及接受阻断的情况分析,了解当前HIV母婴阻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在湖北、山西、河北部分县市发现的179名阳性孕产妇(189孕次)发现时机及接受阻断的情况,对所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未接受综合阻断措施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项目县,孕检人群HIV阳性率为0.26‰。在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中产前、产时、产后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6.7%、7.4%、25.9%,各期发现的HIV阳性孕产妇均有部分未接受综合阻断措施。产前发现未接受抗病毒药物阻断的阳性孕产妇中,个别孕妇不接受药物阻断;产时发现的孕产妇,多数因未获得药物而未用药阻断;而产后才发现的孕产妇则错过了阻断时机。结论我国HIV母婴阻断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仍存在HIV阳性孕产妇发现不及时,接受综合阻断措施比率较低等问题,亟需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HIV感染孕产妇对艾滋病相关咨询满意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在新疆、云南、河南、广西4个省(自治区)15个县/市/区所有提供助产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服务。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4月之间发现的HIV感染孕产妇。由当地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提供相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与此同时,对其进行咨询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①本次研究共调查722名HIV感染孕产妇,其检测前、后咨询率分别为36.57%、78.33%,检测后咨询率明显高于检测前咨询率(P0.001)。HIV感染孕产妇对检测后咨询的满意度高于对检测前咨询的满意度(94.02%vs87.79%,P0.001)。②HIV感染孕产妇是否愿意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咨询过程中是否获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医生是否给予咨询帮助孕产妇选择妊娠结局,医生是否提供心理支持,都影响HIV感染孕产妇对咨询服务满意程度。结论咨询人员帮助其选择妊娠结局,给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并给予其一定的心理支持,是提高艾滋病咨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及时掌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效果。方法对防城区2011-2012年有妊娠结局的34例HIV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的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满18月龄的儿童为15例,中其有3例儿童死亡,2例失访。结果儿童死亡率33.79%,现存活的满18月的儿童为10例,其中1例为18月龄确证为HIV阳性,9例为HIV阴性,儿童HIV阳性感染率为10%,阴性率为90%。结论对在孕期或产时HIV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的婴儿实施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应用后,发生儿童死亡及儿童HIV感染的机会减少,可明显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反之,HIV染的孕产妇和其所生的婴儿在围生期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未选择剖宫产分娩,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死亡率会增加,增加了儿童感染HIV的机会。现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新疆HIV感染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2010-2012年间分娩的1303例HIV感染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303例HIV感染产妇中,2010-2012年分别有72.58%、77.40%和79.55%的产妇应用了抗病毒药物,并呈逐年上升趋势(×。=6.30,P〈0.05),HIV感染产妇孕28周及以前开始应用三联方案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Х^2=13.81,P〈0.01);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分别为77.63%、84.91%和84.09%,2011年比2010年上升幅度比较明显,2012年比2011年略有下降(Х^2=8.82,P〈0.01)。结论HIV感染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逐年上升,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提高HIV感染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从而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四省572例HIV感染孕产妇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途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我国艾滋病高发地区孕产妇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基本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途径。方法:对我国艾滋病高发的四省15个县(市、区)2004~2006年孕产期保健时检测发现的572例HIV感染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HIV感染孕产妇年龄中位数为27岁,40·91%为汉族,82·39%为农民或无业,40·56%为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42·66%家庭月均收入不足260元。孕产妇社会人口学特征呈明显地区差异。②39·30%的HIV感染孕产妇有多性伴,13·16%曾有偿供血;其配偶/性伴侣中,30·12%有吸毒史,25·04%有多性伴,9·81%有嫖娼史,9·46%曾有偿供血。③47·55%的调查对象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HIV,14·86%通过既往有偿供血感染,3·85%因注射吸毒感染,33·74%感染途径不详。结论:绝大多数感染HIV的孕产妇在家务农或无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庭生活贫困,HIV感染孕产妇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异性性行为成为广西、云南和新疆现场育龄妇女感染HIV的主要途径。应针对不同地域特点和不同的感染人群特征,采取不同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许昌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状况,为制定母婴阻断工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05~2010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累计检测孕产妇180 514人,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1例,阳性检出率为0.01%。合计发现阳性孕产妇34例,均提供了预防母婴传播咨询服务。其中5例自愿终止妊娠;继续妊娠的29例中,15例孕产期服用母婴阻断药物,分娩的29名婴儿中活产28例;28例活产婴儿全部人工喂养,22例服用了母婴阻断药物,23例满18月龄婴儿检出HIV抗体阳性1例。[结论]2005~2010年许昌市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Opondo Awiti Ujiji Anna Mia Ekström Festus Ilako Dorcas Indalo David Wamalwa Birgitta Rubenson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2013,15(7):829-840
This study explores type identities among rural and urban slum women on antiretroviral therapies who become pregnant. Narrative structuring was chosen to develop type narratives that illustrate how rural and urban women handle their HIV-infection and how they reason and decide about PMTCT-adher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Women in rural areas described their lives as ‘secure and family controlled’. This gave the women security and predictability in life, but also meant that it was difficult to keep secrets about HIV infection. For women in the urban slum area the narratives were a tale of the uncertain and hard to predict reality in the slum, but also about self-reliance and decisiveness. They portrayed themselves as ‘vulnerable and striving to survive’ thus managing a tough situation without long-term solutions. We conclude that pregnancy poses different social challenge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ffecting how women choose to manage their adherence to PMTCT, which is also affected by HIV stigma and lack of disclosure. 相似文献
19.
安红坡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21(2):108-109
目的了解南阳市15岁以下艾滋病感染儿童感染途径构成情况和抗病毒治疗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南阳市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数据库中年龄≤15岁的感染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母婴传播途径感染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主要传播途径(占87.14%);1998年后无受血传播病例报告,2005年以后母婴传播病例逐年减少;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病死率(8.33%)明显低于未接受治疗者(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通过采取以切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为主的干预措施,儿童感染HIV病例呈逐年减少趋势,但由于女性感染者不断增多,母婴传播的隐患仍然存在,预防母婴传播仍是今后防艾工作的重点之一。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病死率,应积极开展儿童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