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远 《药物与人》2013,(12):37-37
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是目前医生诊断疾病最常用的两种费用较高的检查方法。有人说“全身CT”能查出所有病,也有人说核磁共振更高级。  相似文献   

2.
做CT检查时.有人会提出从头到脚检查一遍的要求。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受检经济条件许可,不计费用多少;二是受检病因或病变部位用其它方法久查不明,情急所致;三是受检身体受到外人或事故伤害.借此尽可能多做检查。但不管什么情况,主要还是对CT检查有误解所致;或认为既然是全身CT.  相似文献   

3.
检查单PET/CT,可谓防癌检查的“撒手锏”,一次扫全身,有无肿瘤,有无癌症转移,都能看清。很多人便产生误解,以为做一次PET/CT,就相当于做一次全身检查。去年底,老张就遇到过这“囧事”。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增强检查?在影像学检査中,增强检查是医生常提到的一项检查,如CT的增强检査、磁共振的增强检查。增强检査是注射造影剂后进行的检查,其目的是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别,让病灶暴露无遗。在检査脑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时候也常会用到增强CT。磁共振在检査水肿和软组织病变方面更有用处、更有优势,比如说头部、关节,还有脊柱等。  相似文献   

5.
《家庭医生》2010,(7):37-37
柯大夫:我因为腰痛去医院检查,医生给我开了腰部的核磁共振检查(MRI)?可是,作完检查后,医生建议我再作一次增强扫描一请问,是不是之前扫描得不清楚?我有必要作增强扫描吗?  相似文献   

6.
患者CT检查非检查部位放射防护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患者在医疗CT检查时,非检查区域特别是敏感器官在防护前、后接受X射线剂量的变化;讨论非检查区域防护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在患者接受CT检查时,随机将抽取40位患者,征得同意后将射线剂量计分别置于非检查区的敏感器官的皮肤表面,在一次检查中,测得不同敏感器官表现的接受剂量;另选择40位患者,征得同意后,用1.5个铅当量的铅橡皮对非检查区域进行防护,然后测量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受照剂量。结果 防护前非检查部位的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防护后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接收的射线剂量(P<0.001)。结论 患者非检查部位的X射线防护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减少患者辐射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健康人生》2009,(1):33-33
我母亲因突发眩晕到医院看病,医生建议她作头部的磁共振(MR)检查。我想知道,为什么医生不给她作CT检查呢?是不是MR检查头部更优越?  相似文献   

8.
我母亲因突发眩晕到医院看病,医生建议她作头部的磁共振(MR)检查。我想知道,为什么医生不给她作CT检查呢?是不是MR检查头部更优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使用CT检查与核磁共振所取得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医院收治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34例.CT检查法用于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查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10.
康博士: 我母亲因突发眩晕到医院看病,医生建议她作头部的磁共振(MR)检查。我想知道,为什么医生不给她作CT检查呢?是不是MR检查头部比CT更好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患者在实施CT检查时,非检查部位特别是敏感器官在防护前、后X射线受照剂量的变化;讨论非检查部位防护的价值及意义。方法 在患者接受CT检查时,随机抽取40位患者,征得同意后将剂量计分别置于非检查区敏感器官的皮肤表面,在一次检查中,测得不同敏感器官表面受照剂量;另选择40位患者,征得同意后,用1.5 mmPb的铅橡皮对非检查部位进行防护,然后测量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受照剂量。结果 防护前非检查部位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防护后敏感器官对应皮肤表面接受的射线剂量(P < 0.001)。结论 患者非检查部位的X射线防护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对减少患者辐射损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CT扫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逐渐演变成高确诊率的仪器。但现在许多医生为了省去麻烦的步骤,频繁使用CT检查;而很多人也非常信赖CT,把CT当成万能的。实际上,许多老式的、低辐射的放射线检查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断腔隙性脑梗死61例实施CT与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安排2名专业的影像医师及1名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探讨阅片,得出诊断结论.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139个病灶,病灶为单发例11例(11个病灶)(18.03%)、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我院就诊的7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对照组采取CT检查,研究组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结果:通过检查后,对照组的腰间盘突出的扫描征象有36例(94.74%)低于研究组的腰间盘突出的扫描征...  相似文献   

15.
2月25日,解放军总医院首次使用新引进的第三代iMRI(高场强移动武术中磁共振仪),成功实施一例脑肿瘤切除手术。术中磁共振顾名思义即在手术中行磁共振检查。第一、二代iMRI是把手术室搬到磁共振室,而第三代iMRI是把MRI搬入手术室。它采用移动式磁体,无需搬运手术中的病人,大大提高了手术及检查的安全性,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收治的56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病理分期为标准并以单纯CT检查和单纯MRI检查为对照,分析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CT和MRI联合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5.71%,单纯CT为58.93%,单纯MRI检查为62.50%。CT和M砌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独CT(χ2=7.8637,P〈0.01)或MRI检查(χ2=10.0358,P〈0.01)。结论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高,是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问:医生您好!我上个月因耳朵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中耳炎,要我做听力检查,我需要做这项检查吗?答:一般人认为,患了中耳炎只要滴滴药水、吃吃消炎药就可以了。可是,到医院检查时,医生往往建议做听力检查,这让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听力检查,是医生乱开"方"吗?耳鼻咽喉科专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组让人震惊的数据——宫颈癌占我国癌症死亡总数的四分之一,占女性癌症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患者13万!如果通过宫颈抹片的检查形式,90%~95%的早期宫颈病变都会被发现:如果宫颈病变能够及时发现,治愈率可以达到100%。但是,在我国25岁以上的妇女中,从未做过宫颈抹片检查的人数竞超过了70%!既然一个简单的检查就能如此有效地预防这么严重的女性疾病,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女性不去做这项检查昵?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叫张铃的患者的故事里,开始了解宫颈抹片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9.
去医院看病,CT和磁共振是很常见的影像检查。但有不少患者对这些影像检查搞不清楚,就诊过程中常常往往会有一些误解。比如:同一个科室看病,为什么别的患者开"CT"检查,却建议您做"磁共振"?还一些患者已经做了CT检查,结果医生却又让做"磁共振",不由心里犯起了嘀咕;此外,门诊中有些患者认为,越贵的检查肯定越好,于是上来就要求:"大夫,反正我都能报销,干脆直接做最贵的磁共振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