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莉  蒋学华  袁媛  王凌  杨俊毅  周静 《中草药》2005,36(10):1480-1482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HPLC-UV检测法,并研究丹参脂溶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以吉非罗齐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简单的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直接进样测定。大鼠尾iv丹参醇提取物(以丹参酮ⅡA计为5 m g/只),测定各时点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采用3p87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尾iv丹参醇提取物后,丹参酮ⅡA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为(0.088±0.024)h,t1/2β为(2.1±0.7)h;VC为(0.8±0.6)L;CL为(2.0±1.1)L/h-1;AUC0-4和AUC0-∞分别为(2.2±0.9)m g.h/L和(3.4±1.7)m g.h/L。结论丹参醇提取物iv给药后,丹参酮ⅡA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血浆中丹参酮ⅡA迅速下降,表观分布容积大;隐丹参酮在血浆中消除快,药动学参数不易获得。  相似文献   

2.
3.
李伟宏  孟醒  王风云  董亚楠 《中成药》2023,(6):1754-1759
目的 制备芹菜素-Soluplus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溶剂挥发法制备Soluplus固体分散体,X射线粉末衍射进行晶型分析,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测定溶解度、溶出度,考察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芹菜素及其PVP K30、Soluplus固体分散体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25、0.5、0.75、1、1.5、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芹菜素在Soluplus固体分散体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Soluplus固体分散体表观溶解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120 min内累积溶出度达90%。与原料药、PVP K30固体分散体比较,Soluplus固体分散体tmax缩短(P<0.05),表观t1/2延长(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5,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增加至3.15倍。结论 So...  相似文献   

4.
将微晶纤维素和壳聚糖联合应用于银杏内酯组分固体分散体(GKS)微丸的制备,考察银杏内酯组分微丸的溶出性。以微晶纤维素-壳聚糖为复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银杏内酯组分固体分散体,借助差示扫描量热(DSC)对其进行制剂表征,进一步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银杏内酯组分微丸释药单元,考察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黏合剂、载药量和崩解剂对制备银杏内酯组分微丸释药单元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微晶纤维素和壳聚糖按1:3制备的GKS固体分散体,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80%以上,银杏内酯组分微丸释药单元能显著改善GKS的溶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二醇(PEG)为载体,分别制备了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以姜黄素的普通片剂为参比制剂,研究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及姜黄素片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的血药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单室模型,与姜黄素普通片剂相比ρmax,AUC显著增大,姜黄素-PVP固体分散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690%。结论姜黄素-PVP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姜黄素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姜黄素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溶剂蒸发法制备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测定其累积溶出率、饱和溶解度、稳定性、理化性质、自胶束化性能。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姜黄素及其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的0.5%CMC-Na混悬液(100 mg/kg),于0.083、0.167、0.25、0.5、0.75、1、2、3、4、6、8、12、24 h采血,UPLC法测定姜黄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分散均匀,无粘连,60 min内累积溶出率为(90.31±2.24)%,饱和溶解度为(583.17±16.78)μg/mL,粒径为22 nm, PDI为0.048,Zeta电位绝对值为1.2,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姜黄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与载体(F127、TPGS)之间可能发生氢键效应。与原料药比较,自胶束化固体分散体Cmax、AUC0~t、AUC0~∞升高(P<0.01),tmax、t1/2延长(P<0.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二氢杨梅素固体分散体,并研究其体内药动学。方法以PVP K30为载体,溶剂挥发法制备固体分散体,考察其溶解度和体外溶出。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固体分散体0.5%CMC-Na混悬液(150 mg/kg),于0.167、0.25、0.5、0.75、1、2、4、6、8、12 h取血,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二氢杨梅素制成固体分散体后以无定型状态存在,其表观溶解度提高了9.8倍,累积溶出度增加。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固体分散体tmax缩短(P<0.05),Cmax、AUC0~t、AUC0~∞升高(P<0.05,P<0.01),生物利用度提高了2.66倍。结论固体分散体技术可明显促进二氢杨梅素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刘耀  胡蝶  程纯  刘杰  傅建  徐剑 《吉林中医药》2021,41(2):220-224
目的 采用UPLC-MS/MS法建立大鼠血浆中绿原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黑骨藤中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沉淀蛋白法处理血浆样品,以葛根素为内标,色谱柱:ACQUITY UPLC CSH C18(150 mm×3.0 mm,1.7μm),流动相:乙腈-水(0.2%甲酸)(80:20)等度洗脱,流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大黄酚为对照,研究大黄酚固体分散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大黄酚及大黄酚固体分散体,两组均按大黄酚40 mg·kg-1的剂量给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变化。血药浓度数据采用DAS 1.0药动学软件进行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给予大黄酚及大黄酚固体分散体后,大黄酚药-时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大黄酚组的AUC,Cmax,Tmax分别为(226.7±18.62)μg·h-1·m L-1,(1.37±0.14)mg·L-1,(68.99±5.24)h,大黄酚固体分散体组的AUC,Cmax,Tmax分别为(1 210.0±56.32)μg·h-1·m L-1,(8.17±0.94)mg·L-1,(38.42±2.78)h,统计结果表明大黄酚组与大黄酚固体分散体组的AUC,Cmax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以聚乙二醇6000为载体将大黄酚制成固体分散体后能显著提高大黄酚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制剂中丹酚酸B、丹参素、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方法 LC-MS/MS分析采用XBridge BEH C18色谱柱(1.7 μm,2.1 mm×100 mm);流动相水(含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  相似文献   

11.
徐秋生  李文松 《中草药》2015,46(24):3670-3674
目的建立超顺磁性吸附剂1步高效提取和纯化丹参中药效成分丹参酮的方法。方法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超顺磁性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微球,考察其对丹参酮的吸附性能,然后将该微球耦合到丹参酮的提取过程中,考察其1步提取和纯化丹参酮的可行性和分离效率。结果所制备的超顺磁性PHEMA微球平均粒径为1.2μm,具有超顺磁性,对丹参酮有着较好的吸附性能;与先提取后纯化的2步法相比,这种1步法不仅能显著增加提取过程的提取效率,对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_A的提取率从5 h的0.179、0.093、0.452 mg/g分别提高到0.5 h的0.279、0.176、0.575 mg/g,分离工序少,而且纯化效果好,分离时间也从5.5 h缩短为0.5 h。结论所提出的1步提取纯化法可行且具有提取效率高、工序少、纯化效果好和分离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杨贵雅  薛紫鲸  张丹  郭梅  郑玉光  郭龙 《中草药》2019,50(21):5328-533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对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阐明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批次的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丹参皮部和木部指纹图谱;在此基础上,对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中的丹参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8个活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丹参皮部和木部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丹参药材皮部和木部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含量测定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丹参皮部和木部样品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丹酚酸类成分差异不大,而丹参酮类成分差异较大,丹参皮部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明显高于丹参木部样品。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明确了丹参药材不同部位活性成分的分布差异,为丹参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泽  孟宇  董世缘  陆宾  黄镇林  季莉莉 《中草药》2024,55(5):1567-1577
目的 探讨丹参水提物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野百合碱诱导大鼠HSOS,给予丹参水提物后,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测定,评价丹参水提物对HSOS的抑制作用。通过TCMSP、HERB与GeneCards等数据库交联分析,获取丹参水提物抑制HSOS的关键靶点,并应用STRING与DAVID等数据库富集信号通路;进一步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对数据库结果予以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水提物可显著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力(P<0.05、0.01),降低肝脏MMP-9蛋白表达(P<0.05),并改善肝窦充血、中央静脉内皮脱落、Ⅲ区肝细胞坏死等病变。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得到核因子E2相关因...  相似文献   

14.
楼招欢  杨波  沈炜  申力  张光霁 《中草药》2015,46(5):679-682
目的优选分离丹参二萜醌最佳的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体系,明确丹参二萜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制备丹参总二萜醌,采用UPLC测定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在不同溶剂系统上下相中的峰面积,计算分配系数(K)值及K值的比值(α),确定最佳溶剂体系。CKK-8法观察丹参二萜醌对人肝癌(QGY-7703)、肺癌(PC9、A549)、胃癌(MKN-45、HGC-27)、结肠癌(HCT116)、骨髓瘤(U266、RPMI8226)、乳腺癌(MCF-7)等9种人源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 HSCCC溶剂系统为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醇-水(12∶8∶13∶7)时,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能得到较好的分离,丹参二萜醌的得率为8.65%。丹参二萜醌体外对人肝癌、肺癌、胃癌、结肠癌、骨髓瘤、乳腺癌等9种人源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肺癌PC9细胞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确定的溶剂体系对丹参二萜醌有效部位的分离效果可靠,建立的HSCCC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作为高效快速分离纯化丹参二萜醌的分离制备方法。丹参二萜醌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丹参提取过程多源信息融合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张娜  徐冰  贾帅芸  王馨  史新元  乔延江 《中草药》2018,49(6):1304-1310
目的探索采用多源信息融合建模技术提高中药提取工艺模型的校正和预测性能。方法以丹参脂溶性成分乙醇提取过程为研究对象,收集不同来源丹参饮片模拟原料波动,采用实验设计(DOE)模拟工艺参数变化,以提取过程近红外光谱(NIRS)作为过程状态变量。采用HPLC法分析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含量。将原料属性、工艺参数和过程状态变量组合为自变量,以提取液有效成分含量为因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提取液质量预测模型。结果建模结果为丹参酮ⅡA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为0.172 8 mg/g,预测均方根误差(the root mean squared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031 7 mg/g,性能偏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为6.91;隐丹参酮RMSECV为0.153 4 mg/g,RMSEP为0.024 2 mg/g,RPD为4.02;丹参酮Ⅰ RMSECV为0.117 1 mg/g,RMSEP为0.043 2 mg/g,RPD为4.76。结论多源信息融合模型的校正和预测性能均优于常规模型,可有效提升丹参提取液质量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及施加方式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系形态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IAA设置0、5、10、20、30mg/L5个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叶面喷施和根部浇灌的方法处理丹参植株,测定各处理组中丹参根系形态学指标及酚酸类成分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IAA处理总体上促进了丹参侧根的发育和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2种施加方式相比,叶面喷施更有利于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提高。结论外源施加IAA对丹参根系发育和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均具有调控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究IAA对3个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猪心血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processed by porcine cardiac blood)性状特征与内在品质之间的关系,快速评价猪心血丹参的质量。方法 基于分光测色等技术对猪心血丹参性状特征建立客观量化方法,结合HPLC技术建立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4个二萜类成分及丹参素钠、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 4个酚酸类成分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上述表(性状特征)、里(内在品质)指标建立参考范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真实世界样品验证。结果 酚酸类成分与横截面直径显著正相关,丹参酮类成分与粉末a*值显著正相关,水分值与粉末L*值显著负相关,建立了7个内外关联的线性回归方程,验证证明相对误差小于10%,可对猪心血丹参质量进行快速评价。结论 分析总结了猪心血丹参性状特征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为猪心血丹参饮片快速评价奠定基础,并为传统“辨状论质”理论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Ⅰ组合物(组合物)在斑马鱼体内的代谢,探讨斑马鱼用于中药多组分代谢研究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 将斑马鱼暴露于组合物1% DMSO纯净水溶液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HPLC-MS)检测,根据准分子离子峰获得代谢物相对分子质量信息,通过与文献数据或对照品比较,鉴定组合物暴露于斑马鱼24 h后的药液及鱼体中的代谢产物.结果 组合物经斑马鱼作用后,产生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的羟基化和脱氢产物,未发现丹参酮Ⅰ的代谢产物.结论 斑马鱼对组合物的代谢与大鼠或鼠肝微粒体的代谢机制高度一致,提示斑马鱼对该组合物的代谢具合理性,且具有化合物用量少、成本低、简单、高效等优点,为斑马鱼用于更复杂的中药体系代谢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