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蒜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蒜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尤其其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 量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大蒜可以降低某些的肿瘤的患病率;实验室资料亦证实,大蒜及其某些有机硫化物成分不仅能抑制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而且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调整血脂水平,而且可减少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有抑制炎性介质表达的作用。使用无调脂效应剂量他汀类药物足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他汀类均可在试管内激活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转录,对实验中风动物模型产生剂量依赖的保护效应,机制更多的是倾向于提高eNOS的水平而不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从而预防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通过减少炎性细胞,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维持并稳定胆固醇斑块。他汀药物可促进血小板对一氧化氮的敏感性,减少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他汀类药物近年来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治疗中的非降脂作用新机制。方法 以近年来国内外的代表性文献为依据,对与AD相关的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结果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AD 的发生和发展,其治疗机制并不完全依赖于降脂效果,可能涉及到调节异戊烯化水平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上调与认知功能相关的神经受体,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Aβ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以及免疫调节等非降脂作用。结论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即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已经被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具有良好调脂疗效的一类调脂药物,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在调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冠脉斑块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降脂作用和各种降脂外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他汀类药物的某些多效性也可能在某些疾病中具有有害性,其安全性不容忽视.对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要作出全面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定期随访,以达到安全使用和最大获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即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已经被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具有良好调脂疗效的一类调脂药物,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在调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冠脉斑块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降脂作用和各种降脂外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他汀类药物的某些多效性也可能在某些疾病中具有有害性,其安全性不容忽视。对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要作出全面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定期随访,以达到安全使用和最大获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高血脂的首选药物,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增多及基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产生的获益远不止降血脂作用本身,其在心血管方面也有着广泛的作用,且在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还未显现时即能产生获益即多效性,业已发现证实的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炎症、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改善心肌重构、阻断神经内分泌激活、刺激内皮祖细胞分化等。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有促进骨质生成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5):I001-I001
他汀类药物是80年代发现的新型、应用广泛的调脂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等优点。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催化HMG-CoA转变为甲基二羟戊酸(为胆固醇的前体物),所以导致体内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卒中致残率高,再发率高,死亡率高,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为国家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不可逆转的疾病。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强化调脂能够减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是新一代调脂药,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合成受到限制。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具有多效功能,可稳定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继发出血、血栓形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作用模式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作用模式和构效关系作一综述,为设计更强效的他汀类药物提供新思路。方法查阅与HMG-CoA 还原酶和他汀类药物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进一步阐明了他汀类药物作用模式和构效关系。由于HMG-CoA 还原酶的天然底物NADP(H)结合位点部分未被现有他汀类药物所占据,这就为在现有他汀类药物构效关系基础上设计更强效的他汀类药物的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秀才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22(22):1685-1687,1689
大量地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明显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抑制细胞增殖等多种非调脂作用,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能够明显促进斑块回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可能具有改善糖代谢的作用。将来可能会广泛应用于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的发现,开辟了治疗高血脂症的新纪元。该类药物以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作用维持时间长等优点,已成为降脂药中的首选药物。而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所获得的明显效益,以及降脂作用之外的临床新应用的相继报道,引起了医药界的兴趣和关注。笔者参阅相关文献,现将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A(3—hydorxy-coen—zymeAHMc—Co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是参与细胞内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因而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自从1987年洛伐他汀上市以来,已有多种他汀类药物用于临床,并且成为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本文就是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作一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对心力衰竭有治疗作用,可以改善由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脏病等引起的舒引型心衰。本篇对其作用机制和作用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临床多效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胆固醇合成强有力的抑制剂.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展,降低胆固醇已成为现代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方面,调脂治疗的理论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经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有关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的预防中有降脂作用和非降脂作用,前者已被医生所熟知,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在预防冠心病、脑卒中及治疗急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动脉,是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有脂质浸润学说、内皮细胞损伤学说、氧化应激损伤学说、中层平滑肌增生学说等。近年许多研究证据认为,动脉内膜慢性炎症反应贯穿AS的发生、进展及粥样斑块破裂的整过程。AS的防治策略主要是通过降脂调脂、改善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管内膜炎症反应,获得临床近期及远期疗效。现就他汀类药物及中药治疗AS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预防作用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的防治。方法检索7个数据库和已发表系统评价的参考文献,提取与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发病率和胆固醇水平变化的相关数据。使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汇总数据,进行Meta回归分析。结果纳入31项试验(n=128427)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相对危险度(RR)为0.84[95%置信区间(CI)0.79~0.89]。其中28项试验评价全因死亡率RR0.91,95%CI[0.88,0.95],11项评价心血管死亡事件(RR0.89),7项评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RR0.80),7项报告出血性脑卒中(RR0.83),15项报告致命性脑卒中(RR0.84)。只有一项试验报告他汀类药物用于二级预防(RR0.8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全因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高水平的保护作用。对于有主要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需考虑延长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但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9.
李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02-10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措施,以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选取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03例,用药前无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肝功能正常。用药12周后共60例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遵医嘱予调整药物剂量;B组除了调整药物剂量外,还增加了合理饮食、心理辅导、定期检查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措施。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且B组不良反应减轻程度明显好于A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加强干预,能有效减轻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高危患者,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长期随访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为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接受PCI治疗患者发生再梗死的作用,笔者总结了61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治疗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