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与药物相关的急性小管间质肾炎(ATIN)中,通过变态反应机制引起ATIN,称为变应性小管间质肾炎,又称为急性过敏性小管间质肾炎,是常见的由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而药物所引起的非变态反应介导的急性小管间质损害不属于变应性小管间质肾炎。  相似文献   

2.
与感染相关的急性小管间质肾炎(ATIN)包括:反应性小管间质肾炎和急性感染性小管间质肾炎2种类型。肾间质感染或肾间质无感染的肾外器官组织感染均可引起小管间质肾炎。肾间质无感染的全身性感染或肾外器官组织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肾炎称为反应性小管间质肾炎,而肾间质直接感染引起的小管间质肾炎称为感染性小管间质肾炎。目前,由于全身感染或肾外器官组织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小管间质肾炎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3.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其中药防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ribrosis)是指由多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有研究表明小管-间质纤维化组织学分级与肾小球硬化的组织学分级相比更能反映肾功能的丧失程度[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肾小球疾病时蛋白尿程度与小管间质浸润细胞的类型之间相关性,分析其对间质浸润细胞类型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对57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检测患者24h尿蛋白定量,随即进行肾活检及免疫组织学检测。结果Ig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系膜增生性肾炎间质浸润以T细胞为主;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GN)则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而在微小病变肾病(MCD)、膜性肾病(M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淋巴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所占比例无显著性差异。MCD患者蛋白尿定量与间质浸润细胞总数相关,IgA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的MPGN患者,蛋白尿定量分别与T细胞总数、CD4^ 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数量相关;APGN、MGN、FSGS、MPGN(IgA染色阴性)患者,蛋白尿定量与间质浸润细胞总数及细胞亚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蛋白尿可能是引起在IgA免染色阳性的MPGN和MCD患者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始动因素之一;在IgA染色阳性的MPGN,蛋白尿引起间质损害的机制主要通过CD4^ 细胞亚群及单核细胞的作用;但在其它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不是引起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发生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的16例移植肾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6例行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结果移植肾组织中主要免疫活性细胞为T细胞,动脉壁及肾小管细胞间的T细胞均为CD8细胞。结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6.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了26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特点,包括肾小管功能的改变,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及部分患者的尿表皮生长因子(EGF),结果发现,1.NIDDM肾病小管间质功能受损较为弥漫,既有近端肾小管细胞损伤,也有远端小管的损伤,在形态这上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基底膜增厚,间质扩张,弥漫炎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纤维,2.在肾小球滤过功能明显受损之前,小管间质病变即已出现,并随着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是病变主要在肾间质及小管的炎症性肾脏病,简称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nephritis)。若将系统性疾病继发的TIN除外,西方国家统计它在慢性肾衰竭病例中约占20%~40%,是一种很需重视的肾脏病。原发性TIN现常被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前者包括急性药物过敏性TIN、急性感染相关性TIN(微生物侵袭肾间质导致的化脓性炎症除外)及急性特发性TIN等;后者包括药物(含马兜铃酸中草药、镇痛药、环孢素A、顺铂、碳酸锂等)、重金属(镉、铅等)、放射线等理化因素引起的TIN及原因未明的TIN(如巴尔干肾病)。但是,至今TIN在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组织细胞黏附分子CD44和CD54的表达及阿魏酸钠(SF)和氯沙坦干预治疗的影响.方法:将5/6肾切除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阿魏酸钠治疗组、氯沙坦治疗组,并设假手术组对照.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血尿生化指标、残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肾组织内细胞黏附分子CD44、CD54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残肾组织CD44及CD54表达增高,大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肾功能恶化.阿魏酸钠及氯沙坦治疗组CD44及CD54的表达减少,炎细胞浸润减少,肾小球增生、硬化程度、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肾功能改善.结论:阿魏酸钠及氯沙坦治疗组都可通过抑制5/6肾切除大鼠CD44及CD54的表达而延缓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HLA-DR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HLA-DR表达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对20例慢性排斥肾移植受者进行肾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检测移植肾内ICAM-1和HLA-DR的表达。结果:ICAM-1在慢性排斥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微小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增强,而HLA-DR表达则普遍上调,尤其在远曲小管。此外,在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的局部血管周围和小管间质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慢性排斥移植肾中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可能在排斥反应中起诱导作用,尤其是间质炎细胞的浸润及抗原递呈,同时它们又可能使表达上调的细胞成为免疫反应效应支的靶细胞,从而参与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损伤及移植肾间质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Alport综合征、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及IgA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泡沫细胞浸润与MCP-1/CCR2蛋白的表达及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Alport综合征患者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8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35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36例、IgA肾病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例患者肾间质区域(除肾小管)MCP-1与CC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肾小球疾病患者肾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上均可见MCP-1和CCR2蛋白的同时表达。(2)在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泡沫细胞浸润组肾间质区域MCP-1和CCR2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泡沫细胞组(P〈0.05)。(3)MCP-1和CCR2蛋白的阳性表达值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积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间质区域浸润的泡沫细胞可同时分泌产生MCP-1和CCR2蛋白,参与了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抑制泡沫细胞的浸润和阻断MCP-1/CCR2通路可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慢性移植肾失功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第181医院2007年01月~2009年12月因蛋白尿或肌酐升高而行肾脏穿刺术的肾移植患者的肾穿标本。其中病理诊断符合慢性移植肾失功的病例有28例,包括男21例,平均年龄(45±10)岁,女7例,平均年龄(42±9)岁,肾穿时间为肾移植术后1年~9年,平均3.5年,血清肌酐(206±122)μmol/L。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imagepro-plus6.0)半定量检测28例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移植肾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的表达情况,计算GSK表达的平均面积和平均累计光密度,分析GSK-3β表达水平与移植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程度之间的关系。5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移植肾失功患者肾组织中GSK-3β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并随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程度而递增。结论:糖原合成酶激酶的高表达与移植肾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初次诊治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IgAN且未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40例,同时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临床和病理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尿NGAL水平,并分别用IgAN牛津分型和Katafuchi半定量标准对病理进行评分。分析血、尿NGAL与IgAN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尿NGAL反映IgAN肾功能情况较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更敏感,与高血压、Scr、BUN、牛津分型的系膜增殖积分(M)、间质纤维化或小管萎缩(T)以及Katafuchi分型的系膜增殖、局灶节段病变、球性硬化、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壁增厚、小动脉玻变等多个指标相关性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P<0.01),尤其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各项指标(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显著相关(r均>0.6,P<0.01)。ROC曲线表明血、尿NGAL在IgAN中反映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方面明显优于S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NGAL在反映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方面比尿NGAL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结论:血、尿NGAL水平与IgA肾病临床及病理多个指标相关,更能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可以作为评估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早期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Notch1受体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探讨其与肾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以2008年至2010年经肾活检确诊的HBV-GN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HBV-GN肾组织中Notch1受体的分布特征;免疫荧光双标观察Notch1受体与HBsAg的分布关系;分析其与病理类型、肾小球病变、肾小管病变及临床指标的关系。 结果 Notch1受体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区域,呈棕红色颗粒状,肾小球内也有少量表达。HBV-GN组患者肾组织Notch1受体阳性积分显著高于血清HBsAg阳性或阴性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及正常肾组织对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组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组Notch1受体阳性积分较高,但各病理类型组间Notch1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tch1受体分布与HBsAg分布一致,其强度与肾间质纤维化(r = 0.473,P = 0.001)、小管萎缩(r = 0.690,P = 0.000)、炎细胞浸润(r = 0.616,P = 0.000)等肾小管间质病变呈正相关;患者肾功能与Notch1受体阳性积分呈负相关(r = -0.393,P = 0.006)。 结论 HBV-GN患者肾组织Notch1受体的表达增强,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与HBsAg分布一致;其表达水平与肾间质病变和肾功能变化相关。Notch1受体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HBV-GN的肾脏病理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学机制。方法对18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病人移植肾进行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肾内浸润炎性细胞亚群及TNFα和IL2R原位表达。结果慢性排斥移植肾间质中呈明显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样浸润伴纤维化和小管萎缩,浸润细胞组成分别为CD+3细胞(468±19.0)%,CD+4细胞(241±173)%,CD+8细胞(273±69)%,CD+14细胞(334±196)%,CD+19细胞仅(32±19)%,以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移植肾中TNFα和IL2R表达较正常肾脏明显增强,且主要分布于移植肾间质浸润炎性细胞。结论慢性排斥移植肾内浸润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可能通过产生和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从而介导细胞免疫损伤,认为细胞免疫可能在慢性排斥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管间质纤维化是所有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改变。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够阻止和(或)逆转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内肌成纤维母细胞的聚集是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特征,且与纤维化的程度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速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活性维生素D3 (VitD3)除具备调节钙磷代谢作用之外,还能够保护肾小球上皮细胞和系膜细胞,促进多种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等。本研究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UUO)的方法建立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观察VitD3减少间质内肌成纤维母细胞聚集和阻止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参与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学机制,本文对18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病人移植肾进行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肾组织内浸润炎性细胞亚群,了解其意义。结果表明:慢性排斥移植肾间质中呈明显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样浸润伴纤维化和小管萎缩,定量分析证明这些浸润细胞中其组成分别为CD_3~+细胞46.8±19%,CD_4~+细胞24.1±17.3%,CD_8~+细胞27.3±6.9%,CD_(14)~+细胞33.4±19.6%,C_(19)~+细胞仅占3.2±1.9%,提示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这些资料提示慢性排斥移植肾内存在细胞免疫反应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免疫可能参与了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人类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研究发现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不仅与肾小球本身的损害有关(肾小球上皮、内皮细胞损伤、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堆积、肾小球硬化等),更与其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膜性肾病的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管-间质损伤是决定十年肾脏存活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远较肾小球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为重要[1,2]。在原发性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及膜增殖性肾炎亦有类似的观察结论[3,4]。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大部份炎症性和非炎症性肾小球疾病病变发展的共同最终…  相似文献   

18.
IgA肾病小球病变与小管间质病变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gA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肾脏病理改变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近期不少的研究指出:小管间质损害对预后有重要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323]。我们通过对220例IgA肾病活检时小球病变、小管间质病变之间及其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探讨IgA肾病小球病变与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选择本院1985年1月~1995年12月内科住院经肾活检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确诊IgA肾病共220例,全部病例肾脏病理活检见7个或以上肾小球。病理评分及记录方法参考有关文献[ClinNephrol,1994,41:67]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P值小于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间质容量改变在狼疮性肾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68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行肾活检检查,以定性、定量的方法观察了其小管间质损害程度、间质容量变化及肾小球病变各自对狼疮性肾炎肾功能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1)伴有明显肾间质损害及肾功能异常者,肾间质容量(Ⅳ)明显增加(34.7±14.3%vs14.8±4.8%△Ⅳ为21.9±10.9%);(2)肾间质容量变化与肾功能改变之间呈明显相关关系;(3)不同的肾小球病变类型、肾小球病变活动性指数及有无IgG在小管基膜上沉积对Ⅳ及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提示肾间质容量改变可以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乃至肾功能的变化。在LN伴明显肾间质损害时,肾功能的变化主要与肾小管间质改变程度有关,而与同期存在的肾小球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活动性关系不大。Ⅳ的定量分析可作为临床判断肾脏损害程度及功能状态的一项颇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人类肾小球疾病中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人类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133例肾小球疾病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情况。根据肾小球内炎细胞浸润、细胞增生及硬化程度分为三组。Ⅰ组:肾小球内无明显炎细胞浸润;Ⅱ组:肾小球有较明显炎症病变和细胞增生;Ⅲ组:肾小球炎症过程趋向静止及(或)出现较多肾小球硬化。结果正常肾组织中P选择素基本不表达。在肾小球疾病肾组织中,P选择素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和肾间质;在肾小球表达以血小板表面为主,其中Ⅱ组肾小球P选择素表达水平与Ⅰ组(P<0.05)、Ⅲ组(P<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表达P选择素显著相关(rs=0.395和rs=0.337,P<0.01)。原位杂交发现肾小球、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血管内皮部位均有P选择素mRNA表达,与蛋白质表达部位一致。结论在人类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早期,P选择素介导了肾内血小板聚集活化、炎细胞浸润,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