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2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将患儿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70 mg/kg)117例、高剂量组(100 mg/kg)110例,比较两组用药后1 h、6 h、12 h、24 h、48 h呼吸机参数、血气指标的变化、通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用药6 h、12 h、24 h平均气道压(MAP)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用药1 h、6 h、12 h后氧浓度(FiO2)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用药1 h、6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均低于标准剂量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用药6 h、12 h、24 h后氧合指数(OI)均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用药次数、通气时间均显著少于标准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8%,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18.80%(P<0.05)。结论: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时,首剂用药剂量应满足100 mg/kg,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王凤 《中国基层医药》2014,(18):2766-2768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RDS早产儿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管滴注PS,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及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PaO2和PaO2/FiO2分别为(67.10 ±3.88) mmHg和(191.30±10.72),均较治疗前的(43.81±3.78)mmHg和(81.71 ±5.34)及对照组的(53.35 ±3.86) mmHg和(126.88 ±8.50)显著增加(t=9.35、9.50、7.34、7.20,均P<0.05);而PaCO2为(37.38±3.65) mmHg,显著低于治疗前的(59.15±4.27) mmHg和对照组的(58.76±3.86) 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5、7.6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室内出血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分别为4.65%和6.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5%和16.28%(x2=7.68、7.39,均P<0.05);而两组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可快速、有效的改善患儿肺功能及病情转归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出生的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进行研究。治疗组42例NRDS患儿气管内注入国产PS后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8例NRDS患儿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参数、肺X线片转归、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结局等。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用药后1 h血气PaO2、pH开始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P<0.05或P<0.01)。机械通气参数FiO2、PIP于用药后1 h内明显下调,RR和PEEP分别于用药后6 h、48 h明显下降(P<0.05或P<0.01)。应用国产PS后2~6 h治疗组机械通气参数FiO2明显低于对照组(P2h<0.05,P6h<0.05),PIP值于用药后1~72 h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用药2~6 h后,肺X线片显示NRDS病变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BiCPAP+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方法将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BiCPAP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BiCPAP+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aO_2、PaCO_2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上,采用Bi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方式可获得理想效果,治疗成功率更高,患儿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较好,且安全性高,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胎龄29~32周早产儿44例,随机分为预防组20例,治疗组24例,预防组于生后30 min内即从气管插管内分2次滴入Ps 120 mg,用药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呼吸;治疗组确诊RDS后应用PS,方法同预防组.同时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并于用药6、24、48、72 h做血气分析.结果:预防组鼻塞CPAP辅助呼吸时间(26.4±13.6)h,鼻管法氧疗时间(39.6±16.1)h;治疗组分别为(96.0±19.6)h和(108.0±204.0)h.两组比较t分别为9.47、8.6,P均<0.05,预防组较治疗组明显缩短.48 h内各时段PaO2、PaCO2、pH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S预防早产儿RDS,可减轻病情,避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李娜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60-1760
将本院2000年5月~2003年5月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加呼吸机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11例,与同期单用呼吸机治疗的早产儿NRDS 13例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德美  韩旻 《淮海医药》2015,(3):265-266
目的观察气管内滴入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早期CPAP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胎龄≤32周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给予患儿气管插管,经气管内滴入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每次70 mg/kg,然后拔出插管后,给予患儿早期CPAP应用;对照组给予患儿气管内滴入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每次70 mg/kg后,应用头罩吸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9%,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患儿均未出现肺部感染及肺出血、气胸。结论 PS联合早期CPAP应用可改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有创呼吸机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国产牛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NICU住院的82例使用了PS的严重RDS早产儿病例。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PS使用情况以及住院、氧疗、机械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时间和使用PS前后的氧合指数(OI)、并发症、治疗转归情况。按照PS实际使用量分为低剂量组(每次40~69 mg/kg)和高剂量组(每次70~100 mg/kg)。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一般情况、使用PS前OI、PS重复使用率、并发症及住院、氧疗、机械通气、nCPAP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剂量组需重复使用PS间隔时间为(18.8±2.4)h,显著长于低剂量组的(16.8±2.3) h ( Z=2.81,P<0.01)。使用PS后,两组病例12 h的OI均显著下降,且高剂量组OI在12 h、48 h和72 h持续下降(P均<0.05),但低剂量组OI在24~48 h无明显改善。同一时间点的横向比较显示,高剂量组OI改善优于低剂量组(P均<0.05)。高剂量组48例患儿中,存活45例(93.8%);低剂量组34 例患儿中,存活25 例(73.5%),高剂量组存活率高于低剂量组(χ2=5.00,P<0.05)。结论:高剂量较低剂量国产牛PS不但能显著降低严重RDS早产儿的OI和病死率,还能延长需重复使用PS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20,(1):166-168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共计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n=40)和对比组(n=40),对比组新生儿行常规呼吸支持治疗,研究组新生儿在对比组基础上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血气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研究组新生儿的PH和PaO2均高于对比组、PaCO2低于对比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比组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和用氧时间,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可在临床中予以广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早期(2h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58例早产儿,其中治疗组28例于2h内气管内滴或注入PS预防早产儿RDS,剂量为100mg/kg,对照组30例常规给予氨茶碱、氨溴索治疗。结果:治疗组仅3例发生RDS,其中1例并发气胸放弃治疗,发生率10.7%。对照组有13例并发RDS,共5例因颅内出血、肺出血、气胸等放弃治疗。发生率43.4%。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PS可以有效减少及减轻RDS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10月出生的RPD早产儿107例分为3组。A组(42例)患儿应用国产PS和机械通气治疗,B组(37例)患儿应用进口PS和机械通气治疗,C组(28例)患儿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①应用国产或进口PS均可迅速改善RDS患儿临床症状(P<0.05)。②三组患儿血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用药后1~24 h,A、B组机械通气参数PIP值明显低于C组(P<0.05)。④用药后2~6 h,A组机械通气参数FiO2明显低于C组。⑤应用PS后2~6 h,A、B组胸片显示,肺部病变明显好转。⑥三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结局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A、B组重复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与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RDS同样安全有效,操作时应用进口PS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5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氧气驱动吸入组和气管插管组,各26例,分别通过氧气驱动吸入和气管插管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24h后2组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6h和24h后,氧气驱动吸入组与气管插管组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氧气驱动吸入组肺部感染1例(3.8%),气胸、肺不张0例;气管插管组肺部感染8例(30.8%),气胸2例(7.7%),肺不张1例(3.8%).2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P<0.05).结论 氧气驱动吸入能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且疗效显著。但具体实施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方法学问题尚未达成普遍共识。本文归纳了以近三年为主的国内外文献,对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用药时机、给药途径及剂量范围等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30mg/(kg·d)。结果:治疗组RDS发生率1.85%(1/54),无1例死亡;对照组RDS发生率21.43%(9/42),5例死亡。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氨溴索和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方法将47例NRDS随机分为两组,氨溴索组22例,30mg/(kg·d),分3~4次静脉给药,连用3d;PS组25例,首剂200mg/kg,气管内给药,重复100mg/kg,间隔6h以上,最多用3次。结果氨溴索组治愈13例占59.18%,好转3例占13.6%,死亡6例占27.3%;PS组治愈18例占72%,好转2例占8%,死亡5例占20%。两组比较,PS组疗效高于氨溴索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P〉0.05),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P〉0.05)。结论氨溴索与PS治疗NRDS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及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pul 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疗效。方法:将5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珂立苏组(28例)和固尔舒组(26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珂立苏与固尔舒气管内滴注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用药前两组患儿均有严重低氧血症,用药后30 min两组患儿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和PaO2/Fi O2明显上升,换气功能改善,用药72 min后呼吸机参数下调。两种药物都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结论:国产及进口PS治疗NRDS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武荣  封志纯 《儿科药学》2008,14(1):12-16
目的:观察前体脂质体型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PPS)对整肺灌洗兔呼吸窘迫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PPPS水化后,经气管滴入治疗整肺灌洗型成年兔呼吸窘迫模型,观察兔的生命体征、血气、动态肺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整肺灌洗后模型兔的血气pH、PaO2急剧下降,PaCO2轻度上升,心率明显减慢而呼吸频率增加,SBP和DBP均明显下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S含量明显下降;病理检查提示出现肺出血、肺不张、肺泡萎缩、透明膜形成等病变,符合Ⅰ型重症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标准。经气管滴入PPPS后,可以使RDS模型兔的各项指标(pH、PaO2、PaCO2、HR、BR、SBP、DBP)明显改善,肺部的病理改变也明显减轻。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pH(F=4.572,P=0.046)、PaO2(F=557.586,P=0.000)、PaCO2(F=96.798,P:0.000)、TV(F=117.851,P=0.000)、Cydn(F=276.996,P=0.000)、HR(F=34.975,P=0.000)、BR(F=28.167,P=0.000)、SBP(F=124.751,P=0.000)和DBP(F=108.672,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组中,各个时间点的pH、PaO2、PaCO2、TV、Cydn、HR、BR、SBP和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PPS对实验性PS缺乏和肺损伤造成的呼吸窘迫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