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原因以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0例,根据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类型分为有创组与无创组,接受有创机械治疗患者10例,无创治疗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导致出现间质性肺疾病的相关因素以及机械通气的应用价值。结果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原因主要有:间质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单纯感染、肺栓塞、心力衰竭以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有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病死率为80.0%(8/10);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病死率为55.0%(22/40),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病死率60.0%(30/50)。结论导致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因素主要有呼吸道感染、间质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肺栓塞、心力衰竭等;对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临床疗效相对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要优越许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持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均有明显改善,病情好转,治疗组并发症、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一些治疗及护理的细节问题,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杨茂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28-229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ARDS且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无创机械通气治愈,无创使用时间为4~8d;12例无创治疗效果失败改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5~25d,死亡4例;24例早期即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时间为5~15d,死亡2例。结论早期即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可显着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监测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2例入住ICU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进行重症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CVP、SpO2及病情变化,做好体位护理、人工气道的管理,实施有效的排痰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2例ARDS患者成功脱机16例,死亡6例。结论:ARDS患者应尽早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采取适当的肺保护通气策略,加强治疗期间的病情监测与体位护理,加强气道管理、有效排痰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ARDS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3,24h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改善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通气可避免有创机械通气造成的气管损伤、肺部感染、气管分泌物增多等问题,且操作简单,患者耐受性好;COPD致Ⅱ型呼吸衰竭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降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机前后患者的血气变化情况,调查总结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在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值具有明显改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2例患者病情好转并出院患者44例,占71.0%,死亡18例,占29.0%。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序贯机械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组间对比(P〈0.05)。治疗组有创通气时间、住RICU时间及机械总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机械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肺部功能,临床价值高,值得肯定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对于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7例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无创机械通气组30例、有创机械通气组15例和未行机械通气组12例。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无创机械通气组的住院天数以及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P<0.05),机械通气天数少于有创机械通气组(P<0.05),好转出院率明显高于有创机械通气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P<0.05)。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SaO2和PaO2均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H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30例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无创机械通气前后心率、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无创机械通气后1h、2h、4h、8h、16h、32h、撤机前的心率均较通气前下降(P<0.05),而动脉血气(pH、PCO2、PaO2)亦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上适当放宽此类患者的上机指征,有利于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30例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无创机械通气前后心率、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 无创机械通气后1h、2h、4h、8h、16h、32h、撤机前的心率均较通气前下降(P<0.05),而动脉血气(pH、PCO2、PaO2)亦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对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上适当放宽此类患者的上机指征,有利于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异氟醚对海水浸泡后单肺通气(OLV)氧合的影响。方法健康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10只微泵输入剂量4mg·kg-1/h;异氟醚组10只持续吸入1.5%;建立胸部开放性海水浸泡犬模型。监测海水浸泡30min,双肺通气(TLV)30min,单肺通气30、60min等时点的股动脉血气,并计算心脏指数(CI),氧供指数(DO2I)、氧耗指数(VO2I)数值。结果海水浸泡30min时点表现为严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Qs/Qt增加,CI下降。两组双肺通气30minPaO2、PaCO2、DO2I、VO2I与海水浸泡30min时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单肺通气30、60min时点分别与双肺通气30min时点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肺通气30min、60min两时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Qs/Qt、CI从双肺通气开始分别逐渐上升和下降,CI最低为(2.4±0.7)L·min-1/m2,存在心源性休克。结论异丙酚和异氟醚对胸部开放性海水浸泡后单肺通气氧合无影响。心源性休克表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单肺通气(OLV)时肺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48~75岁,体重45—75kg,ASA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A组,n=15),对照组(B组,n=15)。常规诱导前,A组经10ra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后恒速静脉输注0.5μg·kg^-1·h^-1至术毕前30min;B组采用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都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于诱导前(T0)、OLV即刻(T1)、OLV60min(T2)、OLV120min(T3)、膨肺后1h(T4)、术后24h(T5)采集静脉血样,行全血中性粒细胞(PMN)计数,测定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结果与T0比较,两组PMN计数在T2-L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BT5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明显。与T0时比较,两组MPO、XOD浓度在T2-T5明显增高(P〈O.05);与B组比较,A组pT5时血清MPO、XOD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减少单肺通气患者血XOD、MPO活性和PMN计数的升高,可对单肺通气时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不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对单肺通气(OLV)时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45例择期左开胸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0.5 MAC组(Ⅰ组)1.0 MAC(Ⅱ组)和1.5 MAC(Ⅲ组)三组,每组15例.三组均用芬太尼2 μg/kg,依托米脂0.2 mg/kg和琥珀胆碱(司可林)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然后经口插入右双腔支气管导管控制呼吸,术中七氟醚分别以0.5 MAC、1.0 MAC和1.5 MAC,瑞芬太尼以0.5 μg/(kg·h),维库溴铵以0.05 mg/(kg·h)维持麻醉.在MAC值稳定后分别记录侧身双肺通气0、3 min单肺通气2、3、4、5、15 min的气道压、气道压峰值(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顺应性.结果 OLV后3组患者的顺应性明显降低(P<0.05),其他参数均无差异;OLV后Ⅲ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 MAC七氟醚在右侧单肺通气时对顺应性有明显增强效应,0.5 MAC和1.0 MAC 七氟醚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对老年晚期肺癌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57例晚期肺癌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均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无创通气,分析探讨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以及FACT-L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例死亡,治疗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无创通气对老年晚期肺癌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时间对肺癌患者围术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36例,随机分为长时间组(Ⅰ组)和间断的双肺通气组(Ⅱ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后(T1)、OLV 45分钟(T2)、90分钟(T3)及术后2小时(T4)采取静脉血,测定SOD活性及MDA浓度。结果两组MDA在T3、T4时显著升高(P〈0.05),Ⅱ组在T3、T4时显著低于工组(P〈0.05);Ⅰ组在T3、T4及Ⅱ组在T3时SOD水平较基础值降低(P〈0.05);组间比较,Ⅱ组在T3、T4时高于Ⅰ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间断双肺通气可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6.
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57-1459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ARDS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PCV组和V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PCV组通气24h气道峰压低于VCV组,而平均气道压高于VCV组;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PCV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同时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24h后PaO2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CV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对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PCV和V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C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更有效;主张ARDS患者尽量采用PC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7.
吴明  张谦  杨秀林  周霞  蒋涵 《贵州医药》2011,35(12):1069-107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大鼠肺组织中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表达,以探讨过度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与肺组织PAR-2水平的关系。方法 4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d组)、小潮气量组(Ld组)、大潮气量组(H组),H组在0.5h、1h、2h和3h四个时间点再分为a、b、c、d四个亚组,各组大鼠均为7只。机械通气组中每只大鼠采用经环甲膜切开气管插管。在相应时间点用窒息法将大鼠处死,取肺组织在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并分别以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PAR-2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以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与Ad组和Ld组相比,H组大鼠肺组织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5)。PAR-2mRNA检测结果,PAR-2/β-actin在Ad组几乎不表达,Ld组可有极少量表达,H组表达明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AR-2mRNA蛋白检测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比较各组的光密度,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两种检测以Hd组变化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可导致正常大鼠肺组织PAR-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强,可能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评价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对肺癌患者急性呼吸衰竭(呼衰)进行通气支持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接受无创机械通气的肺癌患者急性呼吸衰竭病例26例,同期未行机械通气的30例急性呼吸衰竭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无创机械通气以经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PSV+PEEP),上机前及上机后2 h分别采动脉血气分析,用自身对照方法,采用t检验,比较无创机械通气前后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最终结果,统计一周死亡率;对照组统计一周死亡率.结果 无创机械通气后PaO2显著升高,氧合指数改善(P<0.05,PaCO2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成功撤机,19例死亡,最短上机时间7 h,最长8 d,一周死亡率76.92%.对照组一周死亡率100%(P<0.05.结论 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对肺癌急性呼衰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是一项有价值的措施,部分患者可获得生存延长.  相似文献   

19.
探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管理要点。35例患儿均接受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方案下的机械通气,患儿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及呼吸机管路的精心管理对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有积极的作用,35例患儿除2例因入院时即表现为重症的呼吸窘迫综合症而死亡外,其余均恢复良好,随访4~6月,均无远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DN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肺功能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 将45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6例.2组于医院应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缓解后出院.治疗组继续应用DNPPV治疗,对照组停止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2个月后比较2组血气指标、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6WMD)及急性发作住院次数、住院费用.结果 出院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6MWD长于对照组,治疗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住院次数及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DNPPV能延缓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减少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