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呈阳性的孕妇168例,新生儿179例。将这些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者与对照组。观察组在生产前被施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对照组则未施以此治疗办法。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宫内感染率、免疫阻断情况、HBs Ab阳性率变化对比分析。结果 179例新生儿中,对照组宫内感染率15.73%较观察组5.56%更高,同样对照组免疫阻断情况12.40%较观察组1.11%亦更高。在刚出生时到1年后、3年后的随访中,对照组新生儿HBs Ab阳性率为5.62%、84.27%、86.51%,而观察组为18.89%、95.56%、97.78%,虽然随着新生儿的年龄增长,HBs Ab阳性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显然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能够高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这一传播途径,对优生优育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1 孕妇豳生期感染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临床类型HBsAg阳性母亲,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母亲在孕期后3个月患急性乙肝,尤其是怀孕晚期发病,其婴儿HBsAg阳性率可高达60%;二是母亲为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  相似文献   

3.
<正> 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孕妇,在围产期可将HBV传给其婴儿;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对HBsAg阳性孕妇血液、羊水、初乳及新生儿脐血和口、胃内容物进行HBV五项指标的检测,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对象:1986年7月~1987年11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32例,其中16例为无症状携带者;16例伴有肝功异常,年龄22~31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对HBV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将648例HBV携带者孕妇随机分2组,研究组332例,对照组316例,研究于20、24、28、32、36周肌肉注射HBIG200u共5次,对照组不同药,所有新生儿出生后6h内注射HBIG100u,出生后第15天再次注射HBIG100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为30μg、20μg、10μg。出生后满10个月时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二对半。结果研究组小儿至10个月时HBV感染率为(9.0%),对照组感染率为8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近一亿人口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方式为:1.血液传播;2.密切生活接触传播;3.母婴传播;4.性传播。流行学已证实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中50%来自于母婴传播,所以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与预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其中有30%~50%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当母亲HBsAg和HBeAg均阳性(简称双阳性)时,其新生儿约85%~90%可发展成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至成年后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阻止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已成为围生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通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HBsAg阳性的孕妇和新生儿,来观察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双重免疫方案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母婴病毒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孕期不给予抗病毒干预,观察组在孕24~28周口服替诺福韦酯直至分娩。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双重免疫方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μg肌肉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μg,0、1、6个月程序肌肉注射)。比较两组孕妇肝功能指标、HBV DNA水平,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新生儿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两组孕妇治疗前、分娩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孕妇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观察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治疗6、12个月,观察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HBV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8%,100例中有93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3%(93/100)。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上的阻断效果。方法选取80例孕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28孕周开始,注射免疫球蛋白,婴儿出生后,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分成免疫球蛋白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在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组在常规接种的基础上,每月注射免疫球蛋白200 IU,对比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组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的免疫球蛋白组和常规组的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的免疫球蛋白组和常规的慢性感染率、免疫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期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很好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如果在孕期每月进行注射,婴儿出生后注射,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阻断作用,降低婴儿慢性感染率和免疫失败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阻断母婴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最佳免疫方案。方法:对本研究的所有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每月肌注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200IU,共3次,所有新生儿按预先设计方案给予不同的主动加被动免疫。结果:本研究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显著高于以往文献报道的阻断率。但乙肝疫苗皮内注射组与肌肉注射组之间的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妊娠晚期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继之所生婴儿基因乙肝疫苗5μg/次(0、1、6方案)加大剂量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200IU/次(0、1/2、1方案)联合免疫方案可明显提高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疗效与胎盘H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成两组,研究组44例,于妊娠28、32及36周肌注HBIG 200IU;对照组48例,未用药。采用荧光定量PCR及ELISA法.分别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HBVDNA水平及乙肝五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胎盘各层细胞HBsAg及HBcAg的表达。结果(1)92例孕妇胎盘HBV感染43例,各层细胞感染后导致官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OR值)由母面至胎儿面呈逐渐上升趋势。(2)研究组胎盘HBV总的感染率为34.09%(15/44).而对照组为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研究组胎盘VCEC感染:率为6.82%(3/44),而对照组为27.08%(13/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胎盘VCECHBV感染是官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2)注射HBIG可降低胎盘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母体对胎儿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动免疫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96例作为HBIG注射组(自妊娠28周起多次肌肉注射HBIG 200IU),同期分娩但未进行产前检查HBsAg阳性孕妇59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新生儿出生24 h内且未注射HBIG的股静脉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比较注射与未注射HBIG的HBsAg阳性孕妇及注射HBIG孕妇不同注射次数间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HBIG注射组HBV宫内感染率(12.5%,12/96)、HBsAg阳性率(10.2%,7/96)、HBV DNA阳性率(7.3%,7/96)均低于未注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注射次数分为0~1次、2~3次和4~5次三个等级进行分析,HBV宫内感染率、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随HBIG注射次数增加而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提示HBsAg阳性孕妇产前注射HBIG及增加HBIG注射次数可能降低HBV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选择梅州城区HBsAg阳性孕期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所生的婴儿168例,116例婴儿为观察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10μg乙肝疫苗;52例婴儿为对照组,常规接种5μg乙肝疫苗。在12个月龄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控制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67.31%),无效率(5.17%)明显低于对照组(32.69%),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HBV感染孕妇依据其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1×106和≤1×106copies/ml)分为两组,其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新生儿及7月龄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结果 孕妇血清HBV DNA>1×106组和HBV DNA≤1×106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2.7%和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1×106组婴儿7月龄时HBsAg 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高,而HBsAb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越高,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越大,阻断效果也越差.  相似文献   

16.
王伟平  林建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00-1601
目的 :为了解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与HbsAg阳性率关系状况。方法 :从2000~2003年每年对所有新入中山市三乡镇各幼儿园的儿童调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和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结果 :2000~2003年共调查2663名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88.32 % ,2000年与2002、2003年的接种率差异有显著性 (x2=4.89、6.92 ,P均<0.05)。HbsAg阳性率为1.01 % ,2000~2003年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x2=4.47,P>0.05) ,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无接种史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4 % ,6.11 % ,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x2=91.09 ,P<0.005)。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能有效阻断HbsAg的传播 ,该区域学龄前期儿童HbsAg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母婴宫内传播临床疗效。方法: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自孕28周起多次肌注HBIG60例为预防组及未注射的5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母血HBsAg及其新生儿血HBsAg、抗HBs、HBVDNA。结果:预防组60例新生儿中有54例血清抗HBs阳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预防组新生儿血HBsAg、HBVDNA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母亲对胎儿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是否具有肌肉刺激性、急性毒性和过敏性反应。方法家兔后肢股四头肌im 0.5mL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 d,停药2和21 d后对注射部位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后肢im 0.2 mL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给药1次后观察小鼠的不良反应情况;豚鼠后肢隔日im 0.5 mL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连续注射3次,分别于末次致敏后第14和21 d iv给予1.0 mL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进行激发,观察豚鼠30 min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结果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可导致注射部位肌肉局灶性炎细胞浸润,停药21 d后肌肉组织无异常;在本实验条件中,未见对小鼠有明显的毒性反应;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阴性。结论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无全身主动过敏性反应且毒性较低,对肌肉有轻度的刺激反应,但其刺激作用可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多角度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HBsAg定量结果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肝病理活检,同时检测HBsAg定量与HBV—DNA的18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从3个角度分组分析各组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的线性关系:依据182例患者HBV.DNA载量结果(0.000~5.745)的分布规律,分为低载量组(0.000-1.915)、中载量组(〉1.915~3.830)和高载量组(〉3.830~5.745),即相当于原始结果的0~104、〉104~106、〉106-108U/mL;依据乙肝e抗原(HBeAg)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依据纤维化病变的程度分为无明显纤维化组(S0-S1期)、明显纤维化组(S2-S3期)和早期肝硬化组(s4期)。结果HBV.DNA低、中、高载量组间HBsAg水平差异比较:总体水平以及HBV.DNA高载量组与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的线性关系:总体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48,P〈O.01];HBV—DNA低、中栽量或HBeAg阴性时,二者均无相关性(P〉0.05);HBV.DNA高载量、HBeAg阳性及肝纤维化病变各组二者呈高到低度负相关(r=-0.553、-0.635、-0.459,P〈O.01);随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的进展,二者相关性下降(r=-0.535、-0.459、-0.218,P〈O.05),HBeAg阳性时的相关性最高(r=-0.635,P〈O.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但不能直接反映HBV复制的状态.实际工作中对HBsAg定量结果应依据病程和HBeAg等相关检查进行分析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分娩方式意愿调查,并分析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收治妊娠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分娩方式意愿,并分析孕妇自愿选择分娩方式原因.结果 孕妇共285例,69例优先选择自然分娩,其中10例存在剖宫产指征;216例优先选择剖宫产,98例存在剖宫产指征.产前意愿是自然分娩产妇,实际阴道分娩比例占59.4%,显著高于剖宫产意愿产妇实际阴道分娩产妇比例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5例孕妇能够基本认识自然分娩的利弊,知识基本来自书本、朋友和医务人员,234例孕妇表示自己需要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孕妇最关注的问题是母婴传播可能性,其次是安全性.196例剖宫产孕妇中,108例存在剖宫产指征,头盘不称、瘢痕妊娠以及骨盆异常占前3位.结论 孕妇产前分娩意愿存在很大差异,建议加强产前宣传指导教育工作,澄清分娩上的认识,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