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双侧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壁厚度的影响差异。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为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6例为健康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的谷值(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和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对比两组组内左右侧颈动脉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组组间同侧颈动脉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颈总动脉P(IP=0.019)、R(IP=0.012)及IMT(P=0.043)均为左侧大于右侧,而两侧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健康组左右侧颈总动脉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组双侧IMT、RI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同侧颈总动脉,其中左侧IMT P=0.002,右侧IMT P=0.017,左侧RI P=0.023,右侧RI P=0.024,同时左侧PI高于健康组(P=0.011),而两组间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影响左侧大于右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6例,观察及测定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动脉频谱形态。结果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患者颈动脉PI、RI升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地看到颈动脉内中膜的变化,准确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血管的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单侧颈内动脉(ICA)颅内段病变与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且对侧同名动脉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94例。测量其患侧及健侧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以及颈总动脉血管内径(D)、血流量(BFV)。结果与脑卒中患者的健侧相比,患侧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及R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侧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BFV、EDV及R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颈内动脉PSV、EDV及RI与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的RI与颈总动脉的EDV、BFV呈负相关关系(P值0. 01),与颈总动脉的RI呈正相关关系(P均0. 05);颈内动脉的PSV、EDV与颈总动脉的EDV、BFV呈正相关(P 0. 05),与颈总动脉的PSV、D无明显相关性(P 0. 05)。结论颈总动脉的EDV、RI和BFV检测对脑卒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病变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2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脑梗死疾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总干的内膜中层厚度(CCA-IMT)、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及脑梗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RI和颈总动脉的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动脉ED、SR和颈总动脉PS、ED及S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SR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颈总动脉SR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评定烟雾病STA-MCA吻合术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行STA-MCA吻合术治疗的烟雾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STA多普勒频超声检查,并测量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计算搏动指数(PI)=(PSV-EDV)/Vm,阻力指数(RI)=(PSV-EDV)/PSV;并与DSA分级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2例共进行40侧STA-MCA吻合术,术后复查DSA显示,分级良好为33侧(82.5%),分级不良为7侧(27.5%)。DSA分级供血良好组术后STA血流速度明显高于术前,以EDV和Vm增幅最大(P<0.05),而PI明显低于不良组(P<0.01)。DSA分级为不良组术后STA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术前,以PSV和PI显著降低(P<0.05),EDV、Vm和RI无显著变化。术前与术后EDV比值(rs=0.453;P<0.001)、术后PI(rs=0.512;P<0.001)与术后DSA分级显著相关。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STA-MCA吻合术后STA的血流变化,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一个间接观察烟雾病STA-MCA吻合术后脑供血改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选择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斑块类型分布,比较2组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间的差异,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评分与血流动力学指标间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共检查颈动脉斑块216处,显著多于对照组的42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斑块类型方面,以软斑块最多,混合斑块次之,扁平斑块最少。(2)观察组PSV显著高于对照组,RI及P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指标PSV与MMSE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423,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特征,且其血流动力学指标PSV与患者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非对称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侧与无斑块侧的颈总动脉血流剪切力,分析血流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78名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末期内径(internal diameter,ID)、收缩末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Vp)及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根据公式计算最大血流剪切力(τm)=4μVp/ID(μ为血液黏滞度),对比分析双侧τm及IMT的差异,并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分析τm与IMT的关系。结果 斑块侧颈总动脉ID大于无斑块侧(6.7±0.9mm vs 6.1±0.8mm,P <0.01);斑块侧颈总动脉IMT厚于无斑块侧(1.3±0.2mm vs 0.8±0.1mm,P <0.01);斑块侧颈总动脉τm低于无斑块侧(18±5dynes・cm-2 vs 23±9dynes・cm-2,P <0.01)。IMT与τm呈负相关。结论 非对称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血流剪切力存在差异,斑块侧血流剪切力明显低于无斑块侧,且减低的血流剪切力与IMT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低血流剪切力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无创检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52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TCD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血压(MABP)。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MABP与ICP、CP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I、RI与ICP正相关系数分别为PI:r=0.881(P<0.0001);RI:r=0.789(P<0.0001),ICP和CPP与PI、RI、Vd、Vm、MABP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I与ICP,CPP与PI、MABP关系最为密切(P<0.0001)。结论 无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可实时反映ICP和CPP的变化,可作为ICP和CPP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安全、价廉的特点,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2例(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取IMT、PSV、RI,并观察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及斑块性质。分析2组间各超声参数的差异,并行NIHSS、mRS评分及观察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超声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卒中组IMT、RI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9.71、4.69,P=0.00),PSV较对照组减低(t=6.94,P=0.00)。卒中组斑块及易损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36.37、5.93,P=0.00、0.01)。随着NIHSS评分、mRS评分及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增加,颈动脉的IMT、PSV、RI及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易损斑块发生率在不同NIHSS评分、mRS等级及血管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厚度、PSV、RI、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及易损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是否存在易损斑块与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前期对社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 对942名46~75岁广州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JNC-7的血压分类标准,比较正常血压(normotension,NT)、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Pre‑-HT)和高血压(hypertension,HT)3亚组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以及平均IMT大小。结果 Pre‑-HT和HT均与高龄、男性、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相关。Pre‑-HT人群颈动脉各段及平均IMT均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01)。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Pre‑-HT人群平均IMT和颈总动脉IMT比NT人群明显增厚(P<0.05),而颈动脉分叉部IMT和颈内动脉IMT增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2,0.133)。HT人群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及平均IMT均比NT、Pre‑-HT人群明显增厚(P均<0.05)。结论 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中老年人群已存在较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 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8.3%)。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位于股动脉最多(占49.6%),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高水平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P≤0.05)。颈动脉I 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9、5.37、6.47,P均〈0.05),下肢动脉I 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3、5.38、6.68,P均〈0.05)。结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单侧前循环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探讨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长轴和短轴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帽完整性,以及单侧颈动脉低、中等和强回声斑块数目,判断狭窄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86例患者共检出粥样硬化斑块215个,共77例患者发现纤维帽不完整,72例存在低回声斑块,仅5例检出中等回声斑块(x^2=37.703,P=0.000)。其中患侧纤维帽不完整者46例、健侧31例(x^2=5.291,P=0.021);患侧检出低回声斑块者56例、健侧44例(x^2=0.168,P=0.682)。共计发现颈动脉狭窄15例,均为低回声斑块所致,分别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10例)、颈动脉分叉部(4例)、颈外动脉(1例),以颈动脉分叉部(8.16%,4/49)与颈内动脉起始部(27.03%,10/37)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00,P=0.04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纤维帽不完整的粥样硬化斑块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通过超声波评价斑块回声及其表面纤维帽完整性,可以判断斑块稳定性,而观察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较单纯评价斑块回声特点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黄连素,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于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以及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sICAM-1、sVCAM-1、sE-selectin数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个月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数量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ICASO)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梗死类型及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87例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O性脑梗死患者,MRI和TCD检查分析影像学梗死类型及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MRI所见脑梗死类型共分为区域梗死(30例,34.48%)、皮质下梗死(27例,31.03%)、边缘带梗死(18例,20.69%)和弥散小梗死(12例,13.79%),不同脑梗死类型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28);脑梗死类型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5,P=O.010),重度狭窄以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多见(均11/36,30.56%),完全闭塞则以区域梗死常见(17/34,50.00%)。脑血流动力学观察显示,不同脑梗死类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健侧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均P=0.000),其中以区域梗死最低,次之为边缘带梗死。结论ICASO以区域梗死多见,且脑血流动力学障碍存在于各种脑梗死类型中。提示应综合考虑脑梗死类型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选择恰当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①提出脑动脉弹性储备的新概念,发明脑动脉弹性变化的检测指标--颈动脉弹性传递指数(CETI). ②将脑动脉弹性储备与脑血管灌注储备力(CCR)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进行比较,建立脑动脉弹性储备检测系统.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高血压+高血脂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2周)和对照组(仅供基础饮食).采用双侧肾动脉狭窄法制作实验兔肾性高血压病模型,采用B超和TCD检测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计算CETI,分析CETI、CIMT和CC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ETI1与CIMT,CETI2与CIMT两变量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分别为R2=0.84,R=- 0.92,P〈0.05,Y=0.85-1.41t+1.08t2 和R2=0.72,R=-0.85,P〈0.05,Y=1.35 -3.47t+4.25t2;CETI3与CIMT,CETI 4与CIMT两变量间的关系符合S曲线关系,分别为R 2=0.54,R=0.73,P〈 0.05,Y=e^(1.11-0.20/t)和R2=0.62,R=0.79, P〈0.05,Y=e^(0.68-0.20/t);CETI1 、CETI2、CETI3 和CETI4与CCR间各模型的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CIMT和CCR间各模型的方差分析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TI和CIMT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用于检测脑动脉硬化改变.CETI和CCR以及CIMT与CC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P)的影响。方法将86例明确伴有颈动脉AP的TIA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2及8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AP面积、数量,并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8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AP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2个月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个月后研究组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服用辛伐他汀能有效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AP。  相似文献   

18.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11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有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有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斑块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不同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静脉 溶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患者。 方法 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从中选取所有完成了溶栓 前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且血管成像提示有责任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对不同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有 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入选122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而颈内动脉闭塞组为0%, 基底动脉闭塞组为40%。大脑中动脉闭塞组90 d随访生活自理[53.9% vs 21.1%,P =0.007,比值比 (odds ratio,OR)=5.68]及良好预后(42.7% vs 21.1%,P =0.041,OR =3.76)的比例均优于颈内动脉 闭塞组,死亡率低于颈内动脉闭塞组(4.5% vs 47.4%,P <0.001,OR =0.03),而两组溶栓后的症状 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1.1% vs 0%,P =0.962)。 结论 不同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有明显差异,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静 脉溶栓开通率最高,疗效明显优于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