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2.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状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腔内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15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人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四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技术进行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径、涡流于左心室内纵向、横向位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观察收缩期涡流演变过程,比较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 收缩早期心肌梗死患者涡流纵径大于正常人(0.49±0.21 vs 0.21±0.12,P<0.05),纵向位置高于正常人(0.60±0.08 vs 0.85±0.05,P<0.05),最大向量速度减低[(31.10±8.54)cm/s vs (44.58±16.39)cm/s,P<0.05],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涡流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腔内涡流长径、纵向位置及涡流最大向量速度与正常人之间存在差异.VFM为心腔内血流结构及心脏整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图(VFM)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短期内收缩期左室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方法 25例AMI患者于PCI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三腔观的彩色血流图.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等指标,比较上述各组参数之间的变化.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3d与术前比较,各涡流参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PCI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收缩期涡流横径增大(P<0.05),纵径减小(P<0.05),横向位置多靠近前间隔侧(P<0.05),涡流最大向量速度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VFM为评价AMI患者PCI术后短期心腔内流体动力学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心腔内血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收缩期心尖部-主动脉瓣口速度阶差(△Vs)、心尖部-主动脉瓣口距离(Ds)、半距对应速度(Vs1/2);舒张期二尖瓣口-心尖部速度阶差(△Vd)、二尖瓣口-心尖部距离(Dd)、半距对应速度(Vd1/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收缩期△Vs、Vs1/2与舒张期△Vd、Vd1/2明显降低,收缩期Ds与舒张期Dd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Dd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正相关(r>0.4,P<0.01),与收缩功能呈负相关(r>0.3,P<0.01);Vs1/2、Vd1/2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负相关(r>0.3,P<0.01),与收缩功能呈正相关(r>0.3,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腔内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VFM是一种无创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4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室内涡流横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及其PCI术后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左室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下降(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涡流纵径小于术前(P<0.05),横向位置靠近前间隔侧,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变化有其一定特征,PCI术后涡流相关参数较术前有改善,VFM可作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其PCI术治疗前后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血液流场的特点。方法选择AMI患者25例和正常志愿者40名,采集两组心尖三腔心切面彩色血流动态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测量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涡流横径、纵径,涡流的横向、纵向相对位置及其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等指标,比较上述两组各参数。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AMI患者等容收缩期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更靠近后侧壁,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均减低(P<0.05)。结论等容收缩期AMI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纵径、横向位置、最大向量速度、涡流强度与正常人相比存在差异,涡流形态、位置发生改变。VFM为评价心腔内血液流场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室壁整体舒缩功能.方法 选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病变组)26例和对照组31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其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测量涡流横、纵径及快速射血期二尖瓣水平左室流出道与乳头肌水平左室心腔的速度阶差(ΔV).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及等容舒张期显示涡流更大、更散乱、持续时间更长,两组间比较病变组涡流横径、纵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流线起止规律,流线齐整;病变组流线杂乱起止可在左室不同部位.③病变组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速度阶差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反映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为评估心功能提供早期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等容收缩期(IVCT)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取DCM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48例为观察对象,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集IVCT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测量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LVOT)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的向量大小,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DCM组IVCT左室腔内涡流纵径、横径、圈数均大于对照组;LVOT中间段向量值大于对照组,基底段向量值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心尖段向量值差异不明显.结论 VFM可用于定量评价DCM患者IVCT心腔内的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左心室腔等容收缩期涡流及左心室腔不同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布规律,探讨RVOT起源PVCs对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影响。方法 分别获取27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期前收缩时及2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观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应用血流向量标测(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在涡流模式下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心室腔涡流直径(横径、纵径)、速度(最大正向速度、最大负向速度)、圈数;获取左心室腔基底段至心尖段各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别测量各层面收缩期负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等容收缩期所形成涡流的涡流直径、速度、圈数均降低(P均<0.01),左心室腔时间-血流曲线杂乱;窦性心搏时等容收缩期涡流的速度降低,左心室流量分布规律改变。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期前收缩时均存在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改变,VFM技术能够用于标测正常及异常电激动状态下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流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48例,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采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软件DSA-RS1分析不同时相左室内血流向量变化、涡流及基本流的特点.结果 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无明显涡流,仅少量朝向心尖的低速血流;舒张早期和晚期以层流为主,二尖瓣下可见小涡流,圈数少,舒张中期为充满左室腔的大涡流,圈数多;等容收缩期以涡流为主;射血期以快速射入主动脉的层流为主,快速射血期二尖瓣下见圈数少的小涡流,缓慢射血期基本无涡流.左室腔内6个有涡流的时相中,涡流纵径、横径及圈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M技术能显示不同时相左室腔内血液流态变化,可用于定量评价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内涡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观察左室内涡流的形成及演变情况,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左心室功能.方法 选取DCM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观察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涡流的位置、大小、圈数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缓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左室内未见涡流形成,舒张期涡流多位于二尖瓣前叶附近,左室中上部1/3,形态多变(变化2~3次);涡流横径、纵径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有差异.②DCM组心动周期7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舒张期出现涡流更靠近左室中下2/3,向心尖部靠近,相对正常人而言,DCM组在同一时相出现的涡流形态、部位变化更多(4~5次);心动周期的各个时相中DCM组左室内涡流的横径、纵径和圈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DCM组涡流大小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也有差异.结论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在体的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DCM患者左室内涡流大小及圈数均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2.
超声向量血流图对人体左心室涡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初步研究人体左心室内流场结构,寻求人体左心室内漩涡形成规律及漩涡描述参数.方法 选取60名健康志愿者为观察对象,应用VFM技术得到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和流线图,采用DSA-RS1软件测量漩涡直径、漩涡位置、漩涡最大向量速度及漩涡圈数.结果 应用VFM技术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血流速度的矢量图,观察结果显示舒张早期和晚期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在左室内形成两个相对靠近二尖瓣环的小漩涡,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而舒张中期和等容收缩期左室内的回旋血流形成一个较大的涡环,且前者比后者的漩涡向量速度高.漩涡圈数多(P<0.05).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研究得出的涡描述参数能够反映这一变化,并能初步定量研究心腔内复杂流场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流场分布特点.方法 随机选取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成年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左室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及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观察两组速度向量、流线和涡流分布特点.结果 对照组Vs、Fs、SQ- 及病例组Vs、Fs均由基底段、中间段至心尖段呈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例组SQ- 失去这种顺序递减趋势.病例组各节段Vs、Fs及中间段、心尖段SQ- 均大于对照组,但基底段SQ- 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流流场分布特点为速度方向混乱,流速快,流线不连续,涡流增多.结论 VFM技术能够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并能清晰显示血流流场的分布情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ft ventricular(LV) systolic hemodynam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 by vector flow mapping(VFM).MethodsThirty-five random non-obstructive HCM patients(case group) and forty healthy volunteers (control group) were enrolled.Peak systolic velocity (Vs),peak systolic flow (Fs) and total systolic negative flow (SQ-)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Velocity vector,streamline and vortex distribution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Vs,Fs,SQ-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Vs,Fs of the case group all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basal segments to the apical segment(P<0.05).SQ- of the case group lost this decreasing tendency.Vs,Fs of all segments and SQ- of the middle and apical segment of the cas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SQ- of the basal segment of the ca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The velocity of blood flow was faster in the case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rection was disordered.The streamlines of the case group were discontinuous,and vortexes in the case group were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VFM technology coul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LV systolic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HCM,and can clearly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应用向量血流图(vector flow mapping)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涡流变化规律及特征。方法:39名健康志愿者和4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A组:左室构型正常组;B组:向心性重构组;C组:向心性肥厚组)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心尖三腔心切面图像后脱机分析,观察左室内涡流衍变过程,比较各涡流描述参数。结果:高血压患者左室内涡流等容舒张期和舒张早、中期由小变大,数量由少变多,环数由松散变密集;舒张晚期、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涡流再变小,环数仍较密集;持续整个心动周期。与对照组比较,B、C组在等容收缩期涡流峰值流量和涡流强度增大,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C组半流量面积、半流量涡流直径增大,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量血流图技术能客观反映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为高血压患者心室内血流结构及心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室下壁、正后壁、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RT-3DE对23例下壁、正后壁、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正常人进行检查,软件分析得出左室整体和17节段的容积-时间曲线,比较正常组与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和各节段舒张末期容积(EDV、rEDV)、收缩末期容积(ESV、rESV)、射血分数(EF、rEF)及节段-整体射血分数(rgEF)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下壁、正后壁、侧壁急性心肌梗死组的整体心功能及梗死节段的心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梗死节段中部分节段的心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离梗死节段的大部分节段的心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和节段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探讨二尖瓣环位移(MAD)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对20例心肌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STI技术计算左室收缩期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MAD,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应变参数、MAD与LVEF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各参数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与心肌梗死组GL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对照组及心肌梗死组MAD与LVEF均呈显著相关(分别r=0.84,P<0.01 ;r=0.87,P <0.01)。结论MAD和LVEF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