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眼神经麻痹(ON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方法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陕西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3例ONP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33例ONP患者中单眼发病30例陕西(90.9%),双眼发病3例(9.1%)。病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9例(27.3%),脑干梗死6例(18.2%),脑神经炎3例(9.0%),病毒性脑炎2例(6.1%),痛性眼肌麻痹2例(6.1%),重症肌无力2例(6.1%),颅内动脉瘤2例(6.1%),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3.0%),多发性硬化3例(9.1%),病因不明3例(9.1%)。治疗及随访结果 :22例(66.7%)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恢复,包括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9例(27.3%),脑干梗死5例(15.2%),脑神经炎3例(9.1%),重症肌无力2例(6.1%),病毒性脑炎2例(6.1%),后交通动脉瘤1例(3.0%)。结论临床上根据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发病年龄、起病方式、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大多数可明确诊断,早期、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脑出血的患者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我院11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分析总结临床治疗方法与预后情况.结果 治愈3例(27.3%),致残4例(36.4%),死亡4例(36.4%).11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导致脑出血患者的胎儿13例(包含两例双胞胎患者),成活5例,胎儿成活率为38.5%.结论 加强产前宣教和管理对于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降低子痫并发脑出血、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晕厥的常见病因,以期对未来老年晕厥患者的正确诊断及处理有所帮助。方法 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期间本院住院治疗及门诊诊疗≥60岁的老年晕厥患者67例。采集患者病史,进行相应的晕厥评估相关检查,必要时加做特异的相关检查,分析病因构成。结果 平均年龄74±8岁,男44例(占65.67%),女23例(占34.32%)。病因构成: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20例(29.95%),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11例,咳嗽及排尿晕厥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4例;心律失常相关的晕厥22例(32.83%),其中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的2例,高度及三度房室阻滞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伴心房颤动的慢快综合征3例,快速心房颤动相关的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相关晕厥5例(7.24%);肺栓塞相关的晕厥10例(14.92%),其中有3例与外科手术及恶性肿瘤相关;直立性低血压10例,占14.92%,其中与药物使用相关的6例。结论 虽然老年患者晕厥的主要病因是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但是,心律失常、肺栓塞、直立位低血压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也并不少见。对于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严重的急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发的晕厥也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胸腺瘤病理与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胸腺瘤病理组织分型,胸腺瘤Masaoka临床分期和重症肌无力(MG)发生率,以及Osserman分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1999年间79例胸腺瘤术后病理所见与临床特点。结果 79例胸腺瘤患者中伴MG者25例(31.8%)。上皮细胞型29例,并发MG12例(41.4%);按MG的Osserman分型。Ⅰ型1例(8.3%),Ⅱa型3例(25%),Ⅱb型5例(40.8%),Ⅲ型3例(25%),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2例(16.7%),死亡1例(8.3%)。淋巴细胞型14例,并发MG2例(14.3%);按MG的Osserman分型,Ⅰ型1例(7.1%),Ⅱa型1例(7.1%)。混合细胞型36例,并发MG11例(30.6%);按MG的Osserman分型,Ⅰ型2例(18.2%),Ⅱa型1例(9.1%),Ⅲ型4例(36.4%),Ⅳ型1例(9.1%);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1例(9.1%),死亡1例(9.1%),其他类型胸腺瘤25例,按MG患者的Masaoka临床分期;Ⅰ期3例(12%),Ⅱ期4例(16%),Ⅲ期12例(30%),Ⅳ期6例(24%);Ⅰ、Ⅱ期以Osserman分型Ⅰ型、Ⅱ型为主,Ⅱ、Ⅳ期以Osserman分型Ⅲ型,Ⅳ型为主,25例MG中18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72%)。结论 胸腺瘤病理组织分型可能与MG的发生,Masaoka临床分期和Osserman分型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肺栓塞(PE)所致晕厥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PE患者临床表现与心电图、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的特点,并复习PE导致晕厥的病理生理机制。结果本文2例PE患者均以晕厥为首发表现,例1既往左股骨颈骨折病史,例2右小腿部分肌间静脉内血栓形成,此2例患者CTPA均显示明显的肺动脉栓塞影像学证据,例1、例2分别给予华法林钠、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后无晕厥发作。结论 PE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部分PE患者仅以晕厥或反复晕厥为首发表现,因此,及早识别PE并及时给予溶栓、序贯抗凝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椎管内脓肿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椎管内脓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MRI明确诊断,采用手术及早切除病变部位椎板,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结果本组随访11例,优8例(72.7%),良2例(18.2%),可1例(9.1%);优良率90.9%。结论对于椎管内脓肿,应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7.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肺栓塞常常预后凶险。在我院1994年至2000年收治的6022例神经外科患者中并发有肺栓塞者共19例,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临床资料:19例并发肺栓塞患者占同期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0.32%;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3±11)岁。肺栓塞发生后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或气短15例,咯血7例,晕厥或突发意识障碍加重4例。体温高于38℃者14例。呼吸(19±5)次·min-1,心率(105±26)次·min-1。血压升高8例,占42.1%,降低1例。5例出现紫绀。5例发病前患有静脉炎,8例发病前患有静脉栓塞。听诊:肺部闻及湿罗音10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7例。 2.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10.1±0.1)kPa,其中PaO2≤8 kPa14例。PaCO2正常5例,降低7例,升高7例。9例出现Ⅰ型呼吸衰竭,5例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血常规:白细胞均不同程度升高。红细胞压积9例高于正常值。血生化:13例有电解质紊乱,血糖升高11例。心电图:电轴显著右偏4例,出现肺性P波2例。X线检查:13例患者进行了胸部X线检查,其中7例出现浸润性阴影,4例出现局部肺纹理减少。  相似文献   

8.
动态脑电图对32例晕厥患者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AEEG)对晕厥患者监测的阳性率,并与常规脑电图(EEG),CT进行对照观察,方法:应用AEEG,EEG和CT对晕厥患者进行检查。结果:32例晕厥患者AEEG监测结果。16例异常,阳性率为50%,EEG异常3例,阳性率为11.5%,头CT检查2例异常,阳性率为6.3%,结论:AEEG对晕厥监测阳性率明显高于EEG及CT,对晕厥患者中不典型及睡觉中亚临床癫痫发作提供了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心内其他手术后,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种类、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4例CABG合并心内其他手术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按有无脑部症状分成2组,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结果CABG联合其他心内手术后早期并发脑损伤的总发生率18.2%(39/214),其中表现精神异常14例(6.54%),表现为脑梗死3例(1.40%),TIA15例(7.01%),癫痫5例(2.34%),短暂性全面遗忘症2例(0.93%)。统计分析发现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流阻断时间与脑损伤发生率有相关性,且并发脑损伤组患者临床观察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体外循环时间、心肌血流阻断时间是CABG合并其他心内手术后早期并发脑损伤的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特发性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影像学和血管学资料研究其缺血性卒中机制,为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8例特发性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缺血性卒中病灶形态和分布来确定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根据夹层病变的位置分为颅内组和颅外组,对两组患者夹层致缺血性卒中机制进行比较。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9例,女9例。颅外组17例,其中颈内动脉夹层15例,椎动脉V1段夹层2例。颅内组11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夹层2例,椎动脉V4段夹层6例。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为7例(63.6%)和5例(45.5%),颅外组均为1例(5.9%),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比例多于颅外组(P =0.002,0.022)。颅外组和颅内组单纯栓塞性缺血性卒中分别有12例(70.6%)和2例(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颅内组由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所致缺血性卒中7例(63.6%),由夹层闭塞穿支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单纯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结论 颅外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与颅内CAD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导致栓塞性缺血性卒中,而后者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主要为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6例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发病年龄〈1岁23例(63.89%)、1-3岁8例(22.22%)、〉3岁5例(13.89%);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12例(33.33%)]、全面性发作[5例(13.89%)]、痉挛发作[7例(19.44%)]和混合性发作[12例(33.33%)]为主,其中伴智力低下或发育落后者19例(67.86%)。MRI可见室管膜下结节(30例),部分病例[26例(86.67%)]伴皮质和皮质下结节、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例(6.67%)或巨脑回畸形1例(3.33%)。脑电图显示发作间期样放电[34例(94.44%)],表现为多灶性放电[12例(35.29%)]、广泛性放电[8例(23.53%)]、局限性放电[7例(20.59%)]和高度失律[7例(20.59%)];其中8例监测到临床发作,包括痉挛发作(4例)、局灶性发作(3例)、肌阵挛发作(1例)。17例患儿(47.22%)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12例(33.33%)服用2种药物、7例(19.44%)服用3种药物,其中手术治疗1例;随访0.50~10年,无发作7例(19.44%),有效16例(44.44%),无效13例(36.11%)。结论 癫痫发作是儿童结节性硬化症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多在婴儿期发病,主要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和痉挛发作,多数患儿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至2010年收治的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的脑卒中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有高血压史2例、吸烟史3例。卵圆孔缺损≥2mm者10例(83.3%),年龄〈55岁8例(66.7%),有偏头痛病史3例(25.0%)。头颅MRI示梗死位于额叶皮质下及顶叶皮质下各7例(58.3%),前循环供血区7例(58.3%)。结论: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偏小,偏头痛病是其并发症;卵圆孔缺损≥2mm者易罹患脑卒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石家庄平安医院34例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提出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4例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44%;其中结核性脑膜炎25例(73.5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7例(20.59%),病毒性脑膜炎2例(5.88%)。给予内科常规治疗,25例结核性脑膜炎痊愈21例,死亡4例;7例隐球菌脑膜炎痊愈3例,死亡4例。病毒性脑膜炎痊愈1例,死亡1例。本文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4例中总共死亡9例(26.47%)。全部患者在诊断前均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28例患者应用较大剂量激素治疗,18例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主要为高热、头痛及意识障碍;狼疮活动度评分(SLEDAI)平均9±3分。脑脊液检查发现糖和氯化物降低明显。结论①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结核性脑膜炎最常见;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SLE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③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狼疮活动度无关,而神经精神狼疮多发生于狼疮高度活动期,SLEDAI评分对二者鉴别诊断有意义;④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高热、头痛及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反复腰穿脑脊液检查对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D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确诊
的12例D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例DCVT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24.5(19.75,33.5)岁。临床表现:头痛11例[11/12
(92%)];不同程度意识障碍5例[5/12(42%)],其中1例为昏迷;抽搐发作5例[5/12(42%)];其
他局灶体征(单侧肢体无力)2例[2/12(17%)]。影像表现:累及直窦和大脑大静脉最多见,分别为
11例[11/12(92%)]及8例[8/12(67%)],累及大脑内静脉3例[3/12(25%)],基底静脉1例[1/12
(8%)],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受累。8例患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和(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其中丘脑病灶4例[4/8(50%)],基
底节区病灶2例[2/8(25%)],额或顶叶病灶3例[3/8(38%)],其中病灶内合并出血者2例[2/8
(25%)]。治疗预后:12例患者中除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未能接受抗凝治疗外,其余11例均给予抗
凝治疗,最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影像学病灶明显好转或消失。
结论 意识障碍及双侧丘脑病变是DCVT的常见临床及影像表现,需注意识别;大脑大静脉及直窦为
常见受累深静脉(窦),且常并存其他静脉窦受累;DCVT虽急性期症状凶险,如及早诊断及治疗,预后
可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晚期肺癌的住院患者102例,按照是否接受介入化疗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社会支持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8.1±9.5)vs.(30.2±4.3),(27.3±10.2)vs.(30.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焦虑检出率和抑郁检出率相比对照组亦低(13.0%vs.23.0%,12.0%vs.24.0%,P0.05)。除客观支持因子外,研究组SSRS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介入化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优于未接受此治疗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28例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或)艾滋病患者中的12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机会感染性疾病情况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分别诊断为艾滋病脑病(5例)、慢性脑膜炎(3例)、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获得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各1例)、脑梗死(1例)和肌肉病(1例)。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率约为42.86%(t2/28)。至少合并1~2种以上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最为多见,发病率为83.33%(10/12);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7128)。结论HIV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及肌肉。艾滋病期患者常合并多系统混合感染,以真菌最为常见;临床以消瘦、间歇性发热、头痛、咳嗽、认知功能减退、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与体征为主,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或漏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依靠脑脊液检查、肺部CT、头部CT和(或)MRI等辅助检查结果,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组120例经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诊断为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彩超分别监测晨峰血压及颈动脉溃疡斑块。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晨峰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相关性。 结果 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12.8)岁,女性占36.8%。晨峰高血压组(n=48)溃疡斑块的检出率与无晨峰高血压组(n=7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31.3% vs 30.6%,P=0.84)。进一步将溃疡斑块按照检出部位(出现在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或对侧颈动脉)进行分类发现,晨峰高血压组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晨峰高血压组(27.1% vs 19.4%,P=0.008)。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之后,晨峰高血压与病灶同侧溃疡斑块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dds ratio,OR):1.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4.22)];进一步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两者相关性仍存在(OR 1.23;95%CI 1.02~3.46)。 结论 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晨峰高血压与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溃疡斑块的检出率具有相关性,提示过高的晨峰血压可能是颈动脉溃疡斑块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型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HIV阴性的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18例HIM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改变.结果 患者年龄33~62岁,平均(46.0±9.2)岁;分为脑膜血管型3例,麻痹性痴呆8例,脊髓痨3例,视神经萎缩1例,混合型3例.最常见的症状是认知减退、阿一罗氏瞳孔、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精神行为异常等.误诊率高达72.2%,其中误诊为病毒性脑炎4例.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血清和CSF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率高,CSF白细胞数增加、蛋白升高;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 无法根据单一的实验室检查或临床表现确诊神经梅毒.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是重要的初筛实验,血清、脑脊液RPR和TPPA可作为确证实验,将临床表现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神经影像学特点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9.
回顾分析3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者22例(70.97%),分别为颅内动.静脉畸形(9例占29.03%)、海绵状血管瘤(6例占19.35%)、血液病(3例占9.68%)、瘤卒中(2例占6.45%)、颅内动脉瘤(1例占3.23%)和烟雾病(1例占3.23%);病因不明者9例(29.03%)。所有患者均早期明确诊断并获及时治疗,预后良好23例(74.19%)、好转6例(19.35%),其余2例死亡(6.45%)。提示在清除血肿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