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瘫是中风主要病症之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或偏身麻木。甚则感觉表皮或肢体挛缩,屈伸不利等。为进一步探索对中风偏瘫有效的针刺疗法,笔者从1996年始至今采用针药并举治疗中风偏瘫65例,疗效显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彭旭明,靳瑞、张家维、赖新生(指导)主题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颞穴/临床应用中风偏瘫是指中风经救治,所遗留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从而导致患者生活障碍,丧失工作能力,针刺颞穴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良肢体位早期介入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康复组采用床上良肢体位摆放。对照采用功能位摆放,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早期全程行良肢体位摆放,能减少偏瘫肢体并发症状的发生,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方法。方法:将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物理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结论:物理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方法,能改善肢体状况,提高机体运动功能和身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前脑卒中发病率日趋增高,而中风后期肌张力曾高患者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根据中风偏瘫肌张力增高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神经电生理学变化,将临床经验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解剖学知识相结合,提出采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的方案,为临床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以神昏、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在本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患者因肢体瘫痪活动减少,关节周围发生病变,关节挛缩,或肢体肌张力高而被动活动、过度牵拉所产生的刺激反应引起水肿,或不正当活动致肢体局部肌肉痉挛、肌腱损伤,上述情况均可致关节、韧带、肌肉、肌腱等部位出现疼痛,这些给患者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丧失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拒绝配合治疗,故及时正确的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疼痛十分重要,自2011年3月起,笔者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疼痛,疗效满意,并进行了对照性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风后引起肢体偏瘫、肢体肿胀疼痛,是较难治的后遗症,目前虽有多种治法,但限于条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自1991年应用自拟活络止痛汤外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肿胀疼痛,对减轻肿胀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收到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此并发症常因日久不消,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笔者自1998年6月至2004年8月运用阳和汤加味熏洗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阳和汤加味外用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玲霞  张希洲 《新中医》2006,38(8):79-79
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因肿胀日久不消,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自1998年6月~2004年8月,笔者运用阳和汤加味熏洗,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高;中风恢复期多遗留有肢体活动不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与西医对中风急性期治疗相比,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优势明显,特别是在专业康复师缺失的社区更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头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31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头皮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并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表明 :治疗后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 p <0 .0 5)  相似文献   

14.
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6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主要由于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候为特征,而且中风后偏瘫是临床多见病、多发病,笔者通过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疗效。方法: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37例。结果: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83.3%,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总有效率86.5%。结论:说明阴经电针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偏瘫是中风后所遗留的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由于大多数居民较普遍缺乏康复意嵌和知识,忽视了功能锻炼,以致中风存活者中不少人致残,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院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适应于院内和社区家庭实施的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能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减轻残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拔罐、偏瘫肢体推拿、关节功能训练治疗加患者主动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针、拔罐、偏瘫肢体推拿、关节功能训练治疗加患者主动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22例,和未主动锻炼29例患者作对照.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能主动锻炼的患者经Barthel记分法均大于60分为良.没有主动锻炼的患者评分小于60分为中或差.结论:电针、拔罐、偏瘫肢体推拿、关节功能训练治疗加患者主动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只被动的接受治疗组.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082-1084
目的:观察针刺中风恢复期患者患侧肢体及双侧肢体的疗效差异,探讨偏瘫患者的针灸最佳方法。方法:本项临床研究对中风恢复期患者120例,釆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各60例,以针刺双侧肢体治疗作为基础治疗,以常规针刺患侧肢体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的差异,观察疗程4周。结论: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改善疗效评分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上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曹祖盛 《河南中医》2003,23(6):54-54,68
偏瘫系中风之主症。在中风由急性期转入恢复期之后 ,改善恢复偏废肢体功能活动是临床辨治的主要内容。虽然中风偏瘫病因多端 ,证候多变 ,虚实夹杂 ,临床辨治难度较大 ,但“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理特点 ,“发于实而归于虚”是其病机顺转的必然。因此中风偏瘫在辨证和治疗方面 ,有规律可循 ,其规律性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将多年来临床观察治疗经验所得 ,整理如下 ,以供同仁参考。1 中风偏瘫的证候演变中风早期急性发病 ,多见痰火上扰清窍或痰湿上蒙清窍。同时肝风所挟 ,走窜阻塞经络 ,致使脑府壅滞 ,脑脉瘀阻 ,元神被困 ,五脏失统 ,…  相似文献   

20.
陈四有  高晓芬 《陕西中医》2012,33(7):891-892
目的:探讨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对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处于稳定期或恢复期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和普通针刺配合推拿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与普通针刺配合推拿组比较,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组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通经接气刺法配合推拿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配合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