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创新性地以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结合股骨隧道位置和长度作为评估标准,以此评价前内入路和经胫骨隧道入路,哪一种手术方法更具优越性。 方法从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烟台毓璜顶医院连续104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人被纳入研究。纳入标准:随访至少1年,正常的对侧膝关节,无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获得术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病人。排除标准: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伴有侧副韧带损伤、伴有骨关节炎的病人、翻修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前内入路组为56人,包括男性46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30±12)岁;经胫骨隧道入路组是48人,包括男性40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32±11)岁。所有病人均前瞻性地于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于最后1次随访时行屈膝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shift试验)、KT-1000评估。于术后1周行基于CT的三维重建,以此评估股骨隧道位置,并于术中测量股骨隧道长度。对于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隧道长度,KT-1000和隧道位置均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结果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结果前内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6±7)月,经胫骨隧道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5±6)月。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术前t=0.347,P >0.05;末次随访t=1.557,P>0.05),IKDC评分(术前t=-0.383,P>0.05;末次随访t=1.102,P>0.05)和Tegner评分(术前t=0.283,P>0.05;末次随访t=1.763,P>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Z=-0.482,P>0.05)、Pivot-shift试验(Z=-1.455,P>0.05)和KT-1000(t=-0.750,P >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前内入路组平均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4,P<0.01);前内入路组隧道位置明显比经胫骨隧道组更深(t=-4.508,P<0.01)、更低(t=8.8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内入路与经胫骨隧道入路的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没差别,但是前内入路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且位置更深、更低,更容易定位于前交叉韧带股骨端解剖足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疗效。方法 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21例ACL断裂患者。记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侧、胫骨侧骨隧道建立定位点良好。术后MRI检查显示重建的ACL信号均匀,连续性良好,张力良好。术后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显示患膝关节稳定性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周伸直0°、屈曲90°,术后6周伸直0°、主动屈曲120°。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术后1、3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患者患膝关节均无弹响、打软腿情况,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正常。结论 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治疗ACL断裂,在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前提下,可保障重建的韧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胫骨入路与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4.8)岁;采用经胫骨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入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2.5%、26.7%±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2.0%、3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3.4)、(92.4±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3.5)、(90.2±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入路和经辅助内侧入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经胫骨隧道(TT)与经附加内侧入路(AM)钻取单股骨隧道膨胀界面钉内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生物力学。方法将6对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随机分为2组,一侧为经胫骨隧道组(TT组),对侧为经附加内侧入路组(AM组)。依次测试ACL完整、断裂及重建后3种状态下的胫前位移及胫骨内旋角度2个参数。结果中立位134 N载荷下胫前位移的比较:膝关节屈曲60°、90°时,AM组胫前位移比TT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立位5 N.m旋转载荷下胫骨内旋角度的比较:膝关节屈曲60°、90°时,TT组胫骨内旋角度比AM组和ACL完整状态下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M组与ACL完整状态下胫骨内旋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附加内侧入路单隧道膨胀界钉内固定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后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过程中采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行ACL单束重建治疗单纯ACL完全断裂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创建股骨隧道时采用的入口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内侧入口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9~60岁,平均(35.14±11.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57±15.83)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 1例,Ⅰ度 3例,Ⅱ度10例]与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8~62岁,平均(39.78±12.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70±15.25) 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2例,Ⅰ度5例,Ⅱ度16例]。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6.07±7.31)个月,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3.35±5.92)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Tegner、IKDC评分: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89.86±7.90)分、(8.64±1.65)分、(89.31±8.16)分,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92.17±6.72)分、(8.91±1.16)分、(90.89±7.80)分。Lachman试验:前内侧入口组11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78.6%(11/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Pivot-shift试验:前内侧入口组9例阴性,5例阳性,阴性率为64.3%(9/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Tegner、IKDC评分以及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ACL单束重建时,应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术后均可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人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 mm、(37.97±4.45) 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最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经胫骨隧道与前内入路两种方式建立股骨骨道早期变化的差异,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4例患膝关节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 组(42例)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B 组(52例)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重建后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康复锻炼,术后1周和6个月复查 X 线片了解骨道情况。结果A 组38例、B 组42例完成 X 线检查。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道增宽的程度 A 组较 B 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两种入路建立的股骨股道术后早期均具有较高的骨道扩大发生率,经前内侧入路行 ACL 重建更有利于减轻股骨骨道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应用解剖重建技术行单束ACL重建术,移植物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行X线、MRI检查,了解骨道情况,观察移植物形态及张力,并与11例健侧膝关节的正常ACL进行对比。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与股骨后缘皮质线交叉点前缘,胫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后方。MRI显示所有重建ACL张力良好,ACL上倾角为50.82°±4.57°,胫骨平台止点至前缘距离与平台纵径比值为0.50±0.04,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44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为92.20分±4.2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4.76分±7.1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ACL的位置及形态接近解剖结构,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前瞻性研究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采用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人路定位建立股骨隧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在连续30例ACL患者的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首先分别以45°、55°角钻取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分别在ACL胫骨解剖附丽区印记的前内和后外,保留1~2mm间隔骨桥;关节外入口分别位于胫骨结节内侧和内侧副韧带前缘的前方,间隔以两枚Washer不重叠为准,分别用于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移植重建。然后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将两根球头空心钻的钻杆自胫骨隧道插入关节内,观察两钻头杆能否到达理想的股骨隧道,录像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经胫骨前内侧束隧道插入的钻头杆,在股骨侧的指向全部偏高、偏前,无一例能完全或部分到达股骨侧前内侧或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胫骨后外侧束隧道的钻头杆,经屈或伸膝调整角度后,5例(16.7%)可完全到达、8例(26.7%)可部分到达股骨的前内侧束隧道口;有2例(6.7%)可完全到达、6例(20.0%)部分到达股骨的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前内入路屈膝120°后,28例(93.3%)定位可达到理想位置。结论在ACL解剖双束移植重建中,经胫骨隧道定位钻取股骨隧道的方法不可靠、准确性差、变异较大、可重复性差;而经前内入路方法可调节性强、准确性好、股骨隧道短、不受胫骨隧道方向、角度和直径的影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但应注意要在较大的屈膝角度下定位钻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且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9.5 d.术后平均随访34.5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术前患者屈膝活动度(123.6±2.5)°,Lysholm评分(52.8±2.2)分,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5.9±0.5)分,术前为(1.2±0.9)分.结果 术后患者屈膝活动度(117.9±2.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4).术后Lachman试验阴性者13例(92.9%),后抽屉试验阴性者12例(85.7%).KT-1000屈膝25°双侧胫骨前后松弛度差值在2 mm以内9例,3~5 mm 4例,6 mm1例.屈膝70°差值2 mm以内10例,3~5 mm 3例,6 mm 1例.Lysholm评分术后提高至(92.9±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09,P<0.001).术后Tegner评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5.4±0.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P<0.01).11例恢复到受伤前运动水平(78.6%),另外3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有所降低.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更接近后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由外向内法(OI)与经前内侧入路法(AM)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隧道相关参数及隧道长度与股骨髁部大小的关系,探寻二者区别。方法取15具新鲜解冻膝关节标本,测量股骨髁部左右径及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大小,采用自行改进的内钩槽游标卡尺,定位ACL股骨侧止点中心,分别模拟采用OI法与AM法定位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测量隧道长度、隧道口点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正侧位X线位上股骨隧道与膝关节线、股骨纵轴夹角。结果 OI法股骨隧道长度为(36.9±2.5)mm,AM法为(35.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法与AM法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均位于股骨外上髁近前侧。 OI法较AM法偏近心端分布,但AM法更为集中;股骨髁部越大,隧道长度越长。 OI法较AM法隧道更为垂直。结论采用OI法与AM法均可满足ACL重建术对股骨隧道长度及位置的要求。 OI法相比下更随意,不受屈膝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例采用三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断裂的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293例ACL损伤患者,其中40例(13.7%)患者术中关节镜下诊断为ACL前内侧束断裂,男34例,女6例;年龄18~39岁,平均30.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2个月(7 d至8个月)。术中保留ACL后外侧束,使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内侧束。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包括临床查体和Lysholm评分,本体感觉功能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个月(7~56个月)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56.7±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 750,P=0.000)。末次随访时按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Lachman试验阴性34例,弱阳性4例,阳性2例。末次随访时患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12°±0.15°,健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09°±0. 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57,P=0.515)。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日常工作,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术中保留了后外侧束,有利于隧道的精确定位和移植物固定机械强度的增加,并能加速移植肌腱的血管化和再神经支配,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传统圆隧道技术相比,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8年2月125例采用自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A组),82例采用圆隧道技术(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损伤侧别、损伤原因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评分、KT-1000测量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采用KT-1000评价关节稳定性。术后1d三维CT评估股骨和胫骨隧道位置。术后6、12、24个月MRI检查,测量ACL移植物近、中、远端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 quotient,SNQ)。对行二次关节镜检查患者评价移植物完整性、滑膜覆盖以及张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3个月。A组2例、B组5例发生切口红肿,B组1例发生胫骨隧道裂纹骨折,A组1例发生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受限。除术后3个月Tegner评分外,其余各时间点A组Lysholm、IKDC、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KT-1000测量值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 d三维CT检查示两组股骨及胫骨隧道均位于ACL止点印迹内。MRI复查两组均无移植物断裂及明显松弛发生。术后6个月两组移植物中、远端SN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2、24个月A组移植物近、中、远端SNQ均低于B组(P<0.05)。A组21例及B组38例患者进行二次关节镜检查,两组移植物完整性、滑膜覆盖及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圆隧道技术相比,ACL单束重建术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术后移植物成熟度更好,患者能获得更好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改良经胫骨隧道(modified transtibial,MTT)技术与经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 portal,AM)技术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定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进行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MTT技术重建(MTT组),...  相似文献   

16.
李智尧  齐峥嵘  马立峰  杨波  张京新  李强  郭艾 《中国骨伤》2019,32(12):1097-1101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中股骨隧道过短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Transportal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128例,其中32例出现股骨隧道过短纳入本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25.8(17~43)岁;病史(4.5±1.1)个月。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Transportal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测量患者胫骨前移度,并以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术后功能。结果:经CT测量,32例患者股骨隧道长度为(27.34±0.36) mm。所有患者术后获2年以上随访。终末随访时,32例患者术膝轴移试验阴性30例,阳性2例;Lachman征阴性28例,Ⅰ度阳性4例;前抽屉试验阴性30例,Ⅰ度阳性1例,Ⅱ度阳性1例。胫骨前移度比健侧增加(2.6±1.8)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7,P0.05)。Lysholm评分(82.2±6.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3,P=0.001);Lysholm评分优15例,良10例,中7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151,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7.4±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 5)。术后患者膝关节运动能力明显提高,12例能参加对抗性体育运动,15例能参加非对抗性运动。15例对疗效非常满意,13例对疗效满意。结论:采用Transportal技术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发生股骨隧道过短的发生率为25%,目前临床观察短隧道患者的临床疗效尚可接受。但由于缺乏对照研究,隧道过短对疗效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随时间的演变。方法 对58例(58膝)接受自体胭绳肌腱移植、挤压螺钉固定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例进行了2年随访。于术后1、3、6、12和24个月分别进行患肢MRI检查,测量矢状位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宽度并与术后1个月数值进行比较,增宽≥2mm为隧道扩大。记录骨隧道扩大出现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隧道宽度的改变。结果9膝(15.5%)出现股骨隧道扩大,12膝(20.7%)出现胫骨隧道扩大。2膝术后3个月内出现扩大,16膝3~6个月出现扩大,3膝6~12个月出现扩大。隧道扩大的病例术后1、3个月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隧道宽度大于1、3个月(P〈0.05),而6、12和24个月之间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主要出现于术后3~6个月之间,并在术后12~24个月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