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扭转和解旋运动的特征.方法 48例拟诊为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螺旋CT成像或心肌核素显像检查确诊,或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采集心尖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二尖瓣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应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分别获得左室二尖瓣水平和心尖水平短轴观整体的旋转角度一时间曲线,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tor)、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p-tor)、收缩末扭转角度(AVCtor)、等容舒张末扭转角度(MVOtor)和等容舒张解旋率(Untw-R).根据临床最终诊断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心肌梗死组19例,心肌缺血组19例,冠脉正常组10例.结果 心肌缺血组基底段旋转角度峰值(Prot)和收缩末旋转角度(AVCrot)均明显小于心尖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组的Untw-R小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or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基底段的Prot与射血分数之间存在负的直线相关关系.Untw-R与射血分数和Ptor之间存在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心肌缺血患者左室心尖段旋转角度明显大于基底段,使心肌缺血患者左室整体表现为更为明显的逆时针扭转.心肌梗死组左室的舒张功能严重受损.Untw-R是反映心肌舒张功能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定量评价非ST段抬高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与扭转运动,探讨不同透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及PCI术后疗效。方法:对19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及31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分别于PCI术后1周及3月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室短轴心底水平、心尖水平高帧频二维图像,获得心底部和心尖部收缩期旋转峰值角度,计算扭转峰值角度。另选择27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从心尖向心底看,A组、B组及C组心尖部呈逆时针运动,为正值;心底部呈顺时针运动,为负值。与C组比较,术后1周时A、B两组心尖部、心底部旋转峰值角度及左室扭转峰值角度均降低,且B组降低尤为明显(P<0.05)。术后3月时A、B两组心底部及心尖部旋转峰值角度及左室扭转峰值角度均增加,A组心尖部旋转峰值角度改善明显,部分室壁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透壁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均受到严重损害,A组较B组受损程度轻,PCI治疗较长时间后改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未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30例(冠心病组)和正常成人30例(正常组),应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维应变、二尖瓣水平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基底水平及乳头肌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心尖水平的前室间隔、前壁、后室间隔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心尖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圆周峰值应变降低(P0.05);基底水平前室间隔、前壁,乳头肌水平前壁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降低(P0.05);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扭转率,心尖及瓣环水平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绝对值均较正常组降低,其中左室整体扭转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相应节段心肌的应变及扭转运动已受到影响,应用二维STI技术可以准确评价非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应变及扭转运动,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性.方法 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1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结果分成心肌梗死组(60例)、心肌缺血组(31例)及对照组(26例),常规超声测量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LVDs,LVDd)、容积(LVVESV,LVEDV)及射血分数(LVEF),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后瓣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及Tei指数,运用STI技术分析左室二尖瓣水平与心尖水平旋转运动、整体扭转运动,测定旋转角度/率、扭转角度/率.结果 与心肌缺血组及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LVDd、LVDs、LVEDV、LVESV及Tei指数均增大,LVEF及S'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及心肌缺血组左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率、二尖瓣水平旋转率、扭转角度/率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心肌梗死组减低更为显著(P<0.01).左室整体的扭转角度与LVEF呈较强的正相关(r=0.618,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左室整体的扭转运动受损越明显,以心肌梗死组减低更为显著.应用STI评价左室的扭转运动与常规超声参数相比较,能更好地反映心肌缺血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应变观察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变化情况。方法 70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单支病变组(n=33)和多支病变组(n=37),另选35例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3个月及对照组左室短轴二尖瓣环和心尖水平切面的二维灰阶图像,应用GE Echo PAC软件测量左室心尖部和心底部的旋转角度及旋转率,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及整体扭转率。结果单支病变组PCI术前整体扭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整体扭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PCI术前及术后左室旋转度、旋转率、扭转度、扭转率及整体扭转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支病变组PCI术前和术后整体扭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PCI术前及术后左室旋转度、旋转率、扭转度、扭转率及整体扭转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左室整体扭转率改善情况有所不同,超声二维应变能够定量测量左室扭转运动。  相似文献   

6.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肌梗死患者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扭转角度,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扭转角度的变化.方法 45例正常人及45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左室短轴(基底部、心尖部)高帧频图像,应用二维应变软件测量各个节段及整体旋转角度(心尖与基底部旋转角度之差值).45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左室收缩功能分为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组(LVEF≥50%,23例)和LVEF减低组(LVEF<50%,22例).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LVEF减低组心尖部整体旋转角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1.72)°对(10.62±3.11)°,P<0.001],左室整体水平扭转角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46±7.71)°对(27.09±16.42)°,P<0.001],基底部旋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患者LVEF正常组与对照组对比,心尖部各节段及整体旋转角度、扭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与LVEF有显著相关性(r=0.63,P<0.05).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测量心肌的旋转及扭转角度.心肌梗死患者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整体水平扭转角度明显减低,并与室壁运动异常部位及LVEF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患者左室短轴心肌扭转运动.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采集17例 ApHCM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心尖和基底短轴切面二维动态图像,VVI软件脱机分析数据,测定各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旋转角度、旋转速率,并计算左室扭转角度.结果 (1)ApHCM组左室短轴心尖部心肌收缩期峰值旋转角度、旋转速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分别为6.48°±3.85°比10.56°±3.26°,P<0.05和86.55°/s±14.43°/s比106.77°/s±10.13°/s.P<0.05),而两组间心底部心肌收缩期峰值旋转角度、旋转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pHCM组左室扭转角度明显低于正常组(12.41°±4.90°比16.69°±3.73°,P<0.05).结论 VVI技术可无创评价ApHCM患者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ApHCM患者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的减小可能引起左室整体扭转功能的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评价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扭转运动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4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的4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RT3D-STI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的常规超声参数及RT3D-STI参数;比较观察组PCI术后1、3、12个月的常规超声参数及RT3D-STI参数。结果 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及每搏输出量(SV)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的绝对值及整体扭转角度峰值(PTW)、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PAR)、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PBR)均小于对照组,整体扭转达峰时间(PTWT)、心尖部旋转达峰时间(PART)及基底段旋转达峰时间(PBRT)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通过测量左室纵向峰值旋转角度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前、术后1周、1个月心功能的改变。方法冠心病患者19例为冠心病组,61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PCI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室各室壁节段及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左室侧壁均呈逆时针旋转,室间隔呈顺时针旋转。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室间隔纵向旋转角度及左室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增大,左室侧壁纵向旋转角度减小(均P0.05)。与PCI术前比较,冠心病组术后1周左室各室壁节段及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基底段室间隔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和左室整体纵向峰值旋转角度均减小(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脏存在纵向顺时针旋转,PCI术后1个月心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能反映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急性及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法:对2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25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及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VVI二维动态灰阶图像,脱机分析左心室短轴观中基底部及心尖部各节段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结果:①3组受检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向相同;②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心肌缺血组部分缺血节段的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降低,但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心肌扭转运动可能有助于检出和鉴别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为评价局部心肌运动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对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内膜、心外膜旋转角度峰值变化进行评价,以探讨两种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方法 研究共分3组:A组为20例正常人;B、C组分别为26例ST段抬高及2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组及B、C组术前、术后1月分别行常规超声检查后,获取左室心尖部及基底部各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图像,最后应用工作站Qlab软件脱机分析,得到心尖、心底及左室心内、外膜旋转角度.结果 无论在心尖部、基底部.还足在左室整体,B、C组术前心内、外膜旋转角度峰值均明显低于A组(P<0.01).介入治疗后1月,仅C组的心尖及左室心外膜旋转角度峰值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左室心外膜扭转角度峰值与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63,P<0.05),与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呈负相关(r=-0.85,P<0.01).结论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定心内、外膜旋转角度峰值能较好地反映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透壁程度,且与心功能及室壁运动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速度向量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左室扭转特征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扭转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4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缺血组20例和梗死组28例.采集受检者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应用VVI软件测量左室扭转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组扭转速度峰值(PtwV)减低(P〈0.05),梗死组心尖旋转角度峰值(PAr)、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tw)、PtwV减低,任意两个节段达峰时间的差值(Tw-diff)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组比较,梗死组PtwV减低(P〈0.05).Ptw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68,P〈0.05).结论 VVI技术是研究冠心病患者心肌扭转特征的有效方法,左室扭转指标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更能敏感地检出冠心病患者早期的心肌缺血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室壁运动的改变,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在介入治疗术前3 d、术后1周内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VVI技术测量心肌形变及时相指标.结果 与术前相比,梗死相关节段的应变、应变率、节段射血分数、收缩后应变指数等指标在介入治疗术后1周内已有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善更加明显.结论 VVI技术可以作为评价血管再通治疗后局部心肌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恢复程度的一种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急件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扭转及解旋运动的变化.方法 38例AMI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两组:LVEF正常组(LVEF≥45%,21例)和LVEF减低组(LVEF<45%,17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取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二维图像,应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扭转速度峰值(PTV)、扭转速度达峰时间(TPTV)、解旋速度峰值(PUV)和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PUV).结果 与对照组及LVEF正常组相比,LVEF减低组Ptw、AVCtw、MVOtw、UntwR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PUV、PTV及TP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ntwR与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有相关性.结论 STI技术可准确评价前壁AMI患者左室扭转及解旋.AMI患者LVEF减低组左室扭转角度及UntwR明显减低;左室扭转及解旋影响左窒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术前、术后左事心肌扭转角度及速度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 Sequoia C512超声诊断仪及VVI技术对12例CABG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左室心尖部和心底部各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和速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术前患者心尖部心肌旋转为逆时针方向,心底部心肌旋转为顺时针方向,心尖邪旋转角度绝对值明显高于心底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术后3个月心底部心肌旋转角度明显高于术前水平(-6.20°±4.18°对-3.13°±2.64°,P<0.001),其中心底部前间隔、前壁及后间隔的心肌旋转角度高于术前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心室扭转角度显著高于术前水平(12.74°±5.94°对9.58°±4.69°,P<0.001);④术前患者心尖部收缩木期正向峰值旋转速度和舒张早期负向峰值旋转速度均明显高于心底部水平[(49.70±29.89)°/s对(26.41±11.53)°/s,(-47.40±28.93)°/s对(-28.59±14.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⑤术后3个月心底部收缩末期平均止向峰值旋转速度和舒张早期平均负向峰值旋转速度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心底部前间隔、前壁、侧壁及后间隔的收缩未期正向峰值旋转速度、前间隔及后间隔的舒张早期负向峰值旋转速度高于术前相应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评价CABG患者左室心尖部和心底部各节段心肌旋转角度和速度,为临床评价CABG患者左心室扭转的变化提供了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扭转运动进行初步分析,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时心脏局部和整体扭转功能是否有改变。方法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30名。常规测量有关左心功能参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量(SV)、二尖瓣口E、A峰值血流速度等。速度向量成像模式下在系列胸骨旁短轴观图像上测量收缩期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的最大旋转角度、峰值旋转速率、圆周应变(CS)、圆周应变率(CSR)、舒张期和等容舒张期峰值解旋转速率。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组EDV、ESV、SV明显减低,A峰增高(P0.01);心内膜下心肌左心室扭转角度和扭矩增高,解扭转率减低(P0.05);心外膜下心肌的基底部峰值旋转速率、峰值解旋转速率减低(P0.05);心外膜下心肌的CS、CSR明显减低(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整体扭转角度和速度较正常人增高,局部心肌圆周方向形变能力下降,以心外膜下心肌下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短轴应变及左室扭转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心功能正常组(A组,LVEF≥50%)40例,心功能衰竭组(B组,LVEF<50%)20例;正常对照组35例.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定左室收缩期各水平径向和圆周局部及整体峰值应变,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收缩期旋转角度及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A组左室径向收缩期各室壁节段峰值应变、各水平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室整体应变减低不明显(P>0.05),左室圆周部分室壁节段峰值应变、各水平平均峰值应变及左室整体应变减低(P<0.05~0.01),心尖水平各室壁节段、各平面平均旋转角度、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增大(P<0.05~0.001).在糖尿病B组,左室各径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参数、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角度、左室整体扭转角度较糖尿病A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小(P<0.5~0.001).结论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早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评价左心室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周向应变(CS)、径向应变(RS)、径向位移(RD)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12只开胸比格犬,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主干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基础状态、LAD结扎20 min后,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和心尖四腔观、二腔观二维灰阶动态图像,VVI软件分析左心室18节段以及各短轴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整体平均收缩期峰值CS、RS和RD变化.同时采用二维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每搏量(SV)和射血分数(LVEF).分别进行各参数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 ①与基础状态相比,缺血后LVEF显著降低(P<0.001);缺血后心内膜下心肌受累节段、乳头肌以及心尖短轴观整体平均收缩期峰值CS、RD和心尖短轴观整体平均收缩期峰值RS明显低于基础状态(P<0.05).②基础和缺血状态下,左心室17/18个心肌节段(除缺血状态侧壁中间段外)以及各水平整体平均收缩期峰值CS与RD呈显著线性相关(r=0.662 0.995,P<0.05、P<0.01或P<0.001);左心室6/18个节段以及各水平整体平均收缩期峰值(除基础状态心尖水平外)RS与RD有良好线性相关(r=0.580~0.916,P<0.05、P<0.01或P<0.001);未能建立各短轴观整体平均收缩期峰值RD与SV和LVEF间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心内膜下心肌应变和位移能够敏感反映急性心肌缺血时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功能变化;周向应变与径向位移显著相关表明左心室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周向形变是导致心内膜径向位移的主要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速度向量成像定量评估冠心病心肌节段收缩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长轴节段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25例心肌缺血、28例心肌梗死、26例冠状动脉狭窄<50%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并结合心电图,将左室心肌分为四组:梗死节段、缺血节段、非缺血节段和正常节段组,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声学采集动态图像,获得各节段长轴收缩期应变峰值(Smax)、应变率峰值(SRmax)及应变达峰时间(PTs)、应变率达峰时间(PTsr)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梗死节段和缺血节段Smax和SRmax明显减低,PTs、PTsr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梗死节段Smax和SRmax较缺血节段明显减低.但PTs、PT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节段Smax和SRmax的截断值分别为-14.08%、-0.83 s-1,梗死节段Smax和SRmax的截断值分别为-6.65%、-0.38 s-1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为满意.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可无创性定量分析冠心病心肌节段收缩功能,对判断心肌缺血及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