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胸腰椎前路术后侧方成角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72例,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随访时进行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评价(SF-36问卷调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术后与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与随访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小(P=0.141)。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0°~5°组、5°~10°组、10°以上组三组间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满意度、VAS疼痛评分及SF-36八个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患者腰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与术后侧凸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前路与后路手术纠正脊柱侧方成角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7年1月~2011年6月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117例,行前路手术者42例,行后路手术者75例。术后随访时间3~19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率91.4%,行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冠状位Cobb角测量并比较。[结果]对于术前冠状面Cobb角5°病例,前路手术术后冠状面Cobb角减小值较后路手术大(t=5.94,P0.05);对于术前冠状面Cobb角5°病例,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术后侧方畸形发生率更高(x~2=4.88,P0.05);前或后路手术患者如术后冠状面Cobb角小于10°,当其骨性愈合时冠状面Cobb角并未明显进展(P0.05);如术后冠状面Cobb角≥10°,其骨性愈合时冠状面Cobb角较前有进展(P0.05)。[结论]胸腰椎前路手术较后路手术能更好矫正侧方成角畸形,但也增加发生医源性侧凸畸形的风险;胸腰椎骨折术后出现或存留轻度侧凸畸形通常不会导致畸形持续进展,亦不产生明显临床症状,可以保守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预弯棒在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出现侧方成角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6月本院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共218例,其中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08例。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影像资料,测量椎体螺钉与终板的夹角,208例中男139例,女69例,年龄16~68岁,平均(38.1±14.9)岁。损伤类型:车祸31例,重物砸伤23例,高处坠落伤154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2例,T_(12)18例,L_1137例,L_241例,L_39例,L_4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194例,B型14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3例,B级11例,C级35例,D级39例,E级70例。内固定材料:Antares(美敦力公司)197例和Z-Plate(美敦力公司)11例。208例中有20例术中通过预弯连接棒预防可能形成的侧方成角,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8~53岁,平均(35.3±20.1)岁。损伤类型:车祸6例,重物砸伤1例,高处坠落13例。骨折椎体节段:T_(11)0例,T_(12)1例,L_115例,L_23例,L_31例;骨折椎体AO分型:A型20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例,C级3例,D级4例,E级7例。内固定材料:全部应用Antares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美敦力公司)。[结果]全部病例中有9例术后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没有10°以上的侧方成角。术前侧方成角平均1.31°±4.09°,术后侧方成角平均2.19°±3.78°,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应用预弯棒的患者术中均出现椎体螺钉与相应的终板较大的成角,但术后均没有出现超过5°以上的侧方成角。术前侧方成角平均2.11°±4.26°,术后侧方成角平均2.31°±3.58°,术前与术后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弯棒可以有效地预防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后椎间角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接受前路(组A)或后路(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及椎间角的变化.结果 组A共30例患者,组B共12例患者.组A与组B术前、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9°和11.7°,44.3°和5.3°,矫形率分别为76.1%和87.7%.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8.1°和7.7°.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2°、5.6°和8.2°,组B分别为3.3°、3.6°和3.2°.二组间比较,术后侧凸冠状面Cobb角、侧凸矫形率、随访时侧凸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丢失组B均优于组A(P=0.022,P:0.022,P=0.005,P=0.019);术后椎间角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随访时椎间角组A较组B大(P=0.001),随访时椎间角丢失组A较组B多(P=0.043).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椎间角及椎间角丢失优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5.
马立泰  杨毅  刘浩  王贝宇  邓宇骁  丁琛  龚全  李涛 《中国骨伤》2018,31(11):1049-1053
目的:探讨通过切口改良来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的成角。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纳入40例在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研究,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7~68(39.5±14.9)岁。高处坠落28例,重物砸伤9例,车祸伤3例。L_1椎35例,L_2椎4例,L_3椎1例。骨折椎体AO分型:全部为A型爆裂骨折。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例,C级10例,D级15例,E级9例。内固定材料全部为ANTERIOR(美敦力公司)。患者分为两组:切口改良组(切口方向和切口平面)和常规切口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骨折节段的冠状面Cobb角,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改良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为(1.20±3.26)°,术后为(2.16±3.55)°;常规切口组术前为(1.22±4.42)°,术后为(3.91±3.78)°。两组术前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切口改良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5°以上的侧方成角,而常规切口组出现6例5°~10°的侧方成角,两组患者术后5°以上侧方成角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近端的2枚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远端的2枚椎体螺钉与相应终板的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方向和平面的改进可以有效地预防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及其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方法]临床应用附加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15例,随访时间平均为12.5个月.随访观察伤椎单侧置钉对改善胸腰椎骨折脊柱畸形的手术效果及伤椎单侧置钉与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关系.[结果]伤椎单侧置钉5钉固定术术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后凸Cobb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术术后即刻脊柱侧方成角与末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胸腰椎骨折的后凸畸形,不会引起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加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53-1158
[目的]探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23例;年龄10~22岁,平均13.6岁;其中胸弯13例,胸腰双主弯4例,胸腰弯3例,双胸弯2例,腰弯1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48.9°~91.4°,平均68.3°;凸侧Bending相Cobb角40°~79.2°,平均57.4°;柔韧性8.3%~28.1%,平均15.7%;顶椎旋转度2°~3°,平均2.3°;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46.4°~79.6°,平均58.2°,胸腰段后凸Cobb角21.1°~35.7°,平均28.3°。均采用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进行矫形融合固定。[结果]随访12~96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16.3°~46.7°,平均28.4°;顶椎旋转度1°~2°,平均1.2°;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16.1°~38.3°,平均25.3°,胸腰段后凸Cobb角-4.3°~18.7°,平均8.9°;术后各指标均获得良好的矫正,侧凸矫正率为46.3%~74.1%,平均56.9%。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丢失率仅3.1%,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仅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经后路多点锚定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期前后路治疗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的l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23例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6例;年龄19~53岁,平均38.2岁.AO分型:C1型6例,C2型14例,C3型3例.手术均采用Ⅰ期后路减压固定、Ⅱ期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或钛网植入术.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比较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情况及椎管侵占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60个月(平均3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伤椎椎体前缘、后缘平均高度术后均显著恢复(P<0.001),末次随访无明显丢失(P>0.05).脊柱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6.8°±4.5°恢复至术后5.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为平均6.7°±4.9°,无明显丢失(P=0.42).椎管狭窄率由术前平均61.6%±9.8%明显降至术后的4.6%±3.9%(P<0.001).结论 分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有利于伤椎得到牢固的三柱稳定,且减压彻底,能有效地防止复位丢失,是治疗严重胸腰段和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AF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注射硫酸钙增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2组:A组(行AF内固定并辅助经椎弓根注射硫酸钙增强)36例,B组(仅行AF内固定)36例,平均随访13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两组患者伤椎相对高度、Cobb角及伤椎后凸角,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伤椎相对高度术前A组为46.7%,B组为48.4%;术后分别为5.7%和5.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4%和19.6%。Cobb角术前A组为20.7°,B组为20.6°;术后分别为2.8°和3.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4°和12.7°。伤椎后凸角术前A组为20.7°,B组为20.5°;术后分别为6.4°和6.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8°和13.8°。手术前后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伤椎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伤椎相对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A组中液体硫酸钙均吸收成骨,仅1例螺钉松动;B组5例断钉,1例螺钉松动退出。结论:AF系统复位内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注射硫酸钙增强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固定可靠,能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减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oss Miami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的RF系统进行对比。方法对72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例应用Moss Miami椎弓根钉减压复位内固定,37例采用RF钉减压复位内固定,平均随访19个月。对所有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时的临床表现、椎体高度及成角畸形等进行比较。结果Moss Miami组患者平均伤椎椎体高度比和Cobb角术前分别是0.49、27.6°,术后分别是0.96、3.4°,随访时分别是0.88、7.2°。而RF组伤椎椎体高度比和Cobb角术前为0.54、22.5°,术后0.91、9.5°,随访时0.75、15.5°。随访时椎体高度有不同程度的丧失,RF组比Moss Miami组丢失显著。结论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RF系统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9例胸腰椎多发半椎体畸形患儿,其中3例胸腰椎有3个半椎体畸形、6例有2个半椎体畸形,共计21个半椎体;完全分节型14个、不完全分节型7个。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定期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7~52个月(平均24.8个月)。手术时间210~450 min (平均326 min),术中出血量1200~3800 mL(平均1950 mL)。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47±10)°矫正至术后的(14±4)°,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8±4)°矫正至术后的(11±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延长伤口引流时间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一侧下肢麻木、胀痛,随访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39例,术前椎体前高47.6%±18.7%,椎体后高76.8%±15.4%,Cobb's角平均22.8°±10.5°。结果术后椎体前高96.5%±7.3%,椎体后高97.8%±3.2%,Cobb's角平均6.0°±3.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1.0~3.5年,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简便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钉棒系统复位联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F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前中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AF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线片,检测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及成角段Cobb角度变化,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比治疗前后ASIA分级。结果 31例获5-36个月的随访。Cobb角术前为23.5°±6.8°,术后为2.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术前为0.5±0.2,术后为0.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骨折椎体愈合,伤椎高度无丢失。术后ASIA分级:A级5例中3例无改善,2例恢复至C级;4例B级中2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C级5例中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D级5例均恢复至E级;E级16例仍为E级。结论使用AF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快捷,伤椎体回复高度满意,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结果 本组术后X线片测量骨折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2.0±3.2)%恢复至(7.9±1.1)%(P<0.05);骨折椎后凸畸形Cobb角从术前(24.1±3.1)°恢复至(5.1±1.2)°(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7~27个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改善,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无内固定失败、断裂和松动.结论 后路双侧棘旁切口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脊柱后路三平面及二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平面内固定30例、二平面内固定30例。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并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结果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三平面内固定组术后及取出内固定后的Cobb角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均优于二平面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好,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和维持矫正效果,可减少术后伤椎高度的丢失,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可作为胸腰椎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佟磊  李华  魏东  刘加元  张姚  王斌 《骨科》2016,7(6):398-40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的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为46.5岁.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改善情况,并比较胸腰椎椎体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融合情况、临床疗效等.结果 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0~232 min,平均为21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0~2400 ml,平均为1600 ml.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硬膜撕裂,予以修补;1例患者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1周换药后,转归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腰痛VAS评分平均分别为(8.08±1.00)分、(2.25±0.97)分、(1.41±0.51)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椎体后凸Cobb角平均为49.08°±11.79°、13.67°±4.23°、14.50°±3.99°.术后1周、术后1年的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1年与术后1周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熊发明  章俊祥  孙大连  何成文 《骨科》2016,7(3):155-158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的25例患者纳入经伤椎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的20例患者纳入短节段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占位率、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内固定失败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4.7±2.4)个月。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的Cobb角分别为4.12°±1.51°、4.16°±5.73°,椎管占位率为10.68%±1.73%、5.88%±1.09%,均小于短节段组,但椎体高度比大于短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的VAS评分为(1.62±0.73)分,短节段组为(2.18±0.94)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40,P=0.019);两组的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65,P=0.044)。结论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和降低伤椎前柱的高度丢失,有利于椎管重建,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内固定钛网植骨重建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胸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7例,其中T11 5例,T12 27例,L1 25例,L24例,L32例,L44例.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9例,C级19例,D级13例,E级12例.术前Cobb角平均30.0°±7.2°.结果 本组67例均顺利完成前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8(3.5 ~6.0)h;术中出血平均800(380 ~3 000) ml,术中大出血4例,46例输血,平均输血600(400 ~2 400)U.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Cobb角平均3.0°±1.5°,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本组6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0(10~24)个月,Cobb角和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未见明显松动及断裂,无钛网移位,椎体间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3例,C级4例,D级18例,E级30例.术后并发症:腹胀25例,神经根症状5例,胸膜破裂与气胸2例,脑脊液漏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 结论 运用前路减压、钛网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直视下充分减压,矫正畸形,脊髓神经功能可获得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1月至2008年12月对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硫酸钙人工骨成形术结合钉棒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2 d及术后6个月随访的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椎管横截面积侵占率的改善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及加重.所有患者获得6~24个月(平均14.2个月)随访.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椎管横截面积术后即刻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无螺钉松动或断裂,植骨融合率100%.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硫酸钙人工骨成形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提供了伤椎前中柱支撑和固定,能够有效地恢复并维持伤椎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前中柱骨折的技术操作特点和疗效.[方法]采用Rekha创伤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前柱骨折或伴随不严重的中柱骨折(后纵韧带完整,CT显示椎管狭窄<30%)14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X线片检查,测定正侧位X线片成角段Cobb's角度变化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变化,对比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观察骨折愈合及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术后3~5 d常规下地活动,随访6~18个月,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达到1.29±0.91,术前侧位Cobb'S角13.64°±4.67°,术后2.53°±7.57°,术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0.67±0.12,术后为0.96±0.0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部随访病例未出现明显的椎体高度的再丢失,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Rekha创伤钉棒系统结构设计特殊,操作方便快捷,手术时间短,椎体高度回复满意,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断钉断棒的风险小,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