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并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2013年108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以上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观察两组有伴窒息、败血症、肺透明膜病(HM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开放(PDA)等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累计用量、氨基酸最大用量、肠道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大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体重恢复迟于非PNAC组,且合并症发生机率增大。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开奶时间迟、大剂量使用氨基酸和脂肪乳、PN热卡高、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有无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并采用胃肠外静脉营养14d以上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47例,分为发生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及未发生PNAC两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NAC的发生率为17.02%。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PN持续时间、开始胃肠喂养时间、葡萄糖积累用量、氨基酸积累用量、脂肪积累用量与PNAC密切相关,PN持续时间是独立高危因素(OR=3.812,95%CI:0.039~4.027,P=0.012)。结论 PN持续时间越长、PN氨基酸的累积用量越大、PN脂肪乳累积用量越大、达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越长,则发生PNAC的几率越大。尽早开始肠内营养,避免静脉摄入高热卡,为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并采用胃肠外静脉营养14d以上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47例,分为发生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及未发生PNAC两组,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NAC的发生率为17.02%.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PN持续时间、开始胃肠喂养时间、葡萄糖积累用量、氨基酸积累用量、脂肪积累用量与PNAC密切相关,PN持续时间是独立高危因素(OR=3.812,95%CI:0.039~4.027,P=0.012).结论 PN持续时间越长、PN氨基酸的累积用量越大、PN脂肪乳累积用量越大、达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越长,则发生PNAC的几率越大.尽早开始肠内营养,避免静脉摄入高热卡,为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早期干预。方法对30例PN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开始日龄、持续时间及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应用情况,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有无出现胃肠道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记录,并进行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5例PN早产儿出现PNAC,占16.7%;PNAC患儿与无PNAC患儿在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累积用量及PN开始日龄、PN时间、PN热卡摄入量、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N后2周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PNAC组明显高于无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持续时间过长可大大增加胆汁淤积损伤肝脏的几率,尽早地开始肠内营养,是避免出现与PN相关肝胆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的肝肾功能、胆红素指标,可帮助减少早产儿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极低和(或)极早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疾病转归。 方法 选择早产儿100例,均于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14 d,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PNAC组40例和非PNAC组6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分析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PNAC组新生儿败血症、NEC发生率、中/长链脂肪乳使用率高于非PNAC组,出生胎龄小于非PNAC组,PN持续时间、脂肪乳使用时间、葡萄糖使用时间、禁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于非PNAC组,葡萄糖累积用量高于非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败血症、使用中/长链脂肪乳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AC发生时间为PN后22.0(11.0)d,PN后38.0(21.0)d 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达到峰值,生后47.5(38.0)d后恢复正常,PNAC组发生肝功能损害8例,发生率为20%,无发生肝功能衰竭病例。 结论 PNAC是高危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减少不必要的禁食,缩短PN持续时间,预防感染及NEC发生,优化静脉营养成分对预防PNAC的发生及减轻其严重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建鄂 《西部医学》2014,26(10):1313-13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肠外营养支持(>14天)治疗的91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儿是否发生胆汁淤积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并比较两组患儿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时间、三大营养素提供热卡量、禁食时间及体重增长等情况.结果 PNAC组与非PNAC组患儿在出生体重、开始喂养时间、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持续时间、禁食时间、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胃肠道手术、败血症、NEC、窒息及SGA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肺炎发生、患儿出生胎龄、颅内出血及动脉导管开放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AC伴有肝损组患儿的胆汁淤积持续时间与无肝损组相比,要显著增长(P<0.05);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峰值较无肝损组患儿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NAC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始喂养时间、氨基酸及脂肪乳提供热卡比率高、SGA、PN持续时间、颅内出血、窒息等为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经口摄人热卡高为保护因素.结论 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与氨基酸及脂肪乳提供热卡比率高、开始喂养时间迟、SGA、PN持续时间长、颅内出血、窒息的发生相关,经口喂养提供热卡高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接受肠外营养(PN)支持超过14d的3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320例中发生PNAC35例,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感染、氨基酸等是PNAC危险因素,其中PN持续时间、氨基酸用量是PNAC高危险因素。结论PN持续时间越长,氨基酸用量越多,发生PNAC的危险性越大;尽早肠内喂养、缩短PN时间,是降低PNAC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徐露璐  王琍琍 《安徽医学》2014,(9):1200-1203
目的综合评价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关于早产儿PNAC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4篇文献纳入研究,累计病例384例,对照2001例。胎龄(MD-2.08)、出生体质量(MD-246.73)、禁食时间(MD 2.73)、感染(OR 4.25)、氨基酸累积摄入量(MD 29.23)、脂肪乳累积摄入量(MD 12.30)、肠外营养(PN)热卡摄入量(MD 9.19)、PN持续时间(MD 11.81)、体质量增长速度(MD-3.28)、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OR 4.6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OR 8.14)、喂养不耐受(OR 3.85)、机械通气(OR 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导管未闭(PDA)(OR 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禁食时间长、感染、经PN的高氨基酸及脂肪乳累积摄入量、高PN热卡摄入量、PN持续时间长、BPD、NEC、喂养不耐受、机械通气是早产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体质量增长快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低体质量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接受"全合一"方式进行胃肠外营养(PN)≥7 d的134例早产低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并进行临床资料比较。结果 134例低体质量儿中发生PNAC 11例(8.21%)。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PN持续时间、PN中脂肪乳剂平均每日用量及PN中热量每日摄入量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败血症、真菌感染是PNAC的高危因素。结论 PNAC发生与低胎龄、低出生体质量、长PN持续时间、PN提供热量过高、脂肪乳剂过量及是否伴有合并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及检测的敏感指标,降低并发症损害.方法 回顾分析完全胃肠外营养并且持续时间在5 d以上的80例患儿病例,按有无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分为两组,对其静脉营养液的量、持续时间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80例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中有14例存在胆汁淤积,发病率为17.5%,PNAC组肝功能及胆红素指标均高于无PNAC组,患儿体重、平均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持续时间、PN热卡摄入量与无PNA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AC的发生与患儿TPN时间、TPN使用量、低出生体重有关,及时检测分析肝功能、胆红素代谢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PNAC,尽早干预,降低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胃肠外营养的早产儿90例,将80例早产儿中有25例出现胆汁淤积症(设为对照组),65例没有胆汁淤积症(设为观察组)。结果早产儿出现胆汁淤积症的概率为27.8%,对照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观察组的早产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早产儿的胃肠外营养持续供给时间、脂肪乳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观察组的早产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的胎龄过低、出生体重小、胃肠外营养持续供给时间长和大剂量的脂肪乳、氨基酸摄入是导致早产儿患上胆汁淤积症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有效的缩短胃肠外营养持续供给时间,尽早的采取肠内营养,合理搭配营养可有效的预防胆汁淤积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儿推拿应用于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为预防和治疗两部分,预防部分为接受胃肠外营养(PN)的早产儿,治疗部分为确诊PNAC的早产儿。选取2018年1-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早产儿120例,其中预防部分60例,随机分为预防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预防推拿组(30例,常规治疗+小儿推拿治疗)。治疗部分60例,随机分为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及治疗推拿组(30例,常规治疗+小儿推拿治疗)。对比预防部分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喂养情况、PN持续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日平均体重增长、PNAC发生率。对比治疗部分两组患儿的PN持续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日平均体重增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预防推拿组的黄疸消退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到全量喂养时间、PN持续时间、开始喂养日龄、住院时间、出院时体重均优于预防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推拿组PNAC发病率低于预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推拿组的PN持续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日平均体重增长均优于治疗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推拿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推拿可改善早产儿发生PNAC症状,缩短胃肠外营养的时间,对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加快胃肠道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丽芳  漆姗燕 《吉林医学》2013,34(18):3577-3577
目的:对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对近年接受肠外营养(PN)治疗且超过14 d的121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根据有无发生PNAC分为两组,继而深入探究和分析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结果: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121例新生儿中有36例发生PNAC,发病率高达29.8%,通过对临床资料回顾性探究与分析,发现其较高的发病率与如下几个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如出生时婴儿的体重、胎龄、PN持续时间等。结论:肠外营养与新生儿胎龄、体重、PN持续时间等相关因素息息相关,故应尽量缩短肠外营养持续的时间,并尽早干预和治疗,以减少并发症PNAC对胎儿器官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影响早产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本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期间行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早产儿40例,根据PNAC的发生情况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和非PNAC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PNAC的因素。结果 40例早产儿中13例发生PNAC为PNAC组,未发生PNAC的27例早产儿为非PNAC组。两组早产儿分娩方式、胃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合并颅内出血及窒息情况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胃肠外营养支持持续时间长、禁食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颅内出血及窒息是早产儿发生PNAC的危险因素,临床可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预防早产儿PNA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早期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胎龄在28周~33周,体重在1 000~1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B 2组,采用不同的鼻饲喂养方法,A组:渐增浓度法;B组:渐增容量法.观察2组患儿胎便排尽时间、 黄疸持续时间、PNAC持续时间、结合胆红素最高值(DB-max)、肝功能损害时间以及体重增长至2 kg的时间.结果 渐增容量法组相对于渐增浓度法喂养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PNAC以及肝功能损害持续时间较短,直接胆红素最高值较低.结论 采用渐增容量间歇持续喂养法,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李旭丹  郝彦勇 《吉林医学》2012,33(28):6065-6066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传统方法及应用肠外营养方法的疗效。方法:将喂养困难摄入量少的早产儿120例(胎龄28~35周,体重1 200~2 500 g),随机分为两组,早期组于生后24 h内添加氨基酸及脂肪乳;晚期组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方法,即72 h以后应用氨基酸及脂肪乳并结合鼻饲喂养,两组均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1天与第7天检测肝功能、血气分析,血常规,尿素氮,每天监测体重、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体重下降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第3天时的热量、第7天时的热量、肠外营养的天数、住院总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所需的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胆红素、尿素氮、血小板的变化。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传统组短(P<0.01),第3天时的热量,第7天时的热量较传统组高(P<0.01),体重下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后相同日龄测得的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尿素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积极规范的肠外营养对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产儿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因素,为早产儿低血糖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456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发生低血糖分为两组,并按低血糖持续时间长短再分为亚组,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析低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 456例早产儿中,发生低血糖83例,发生率为18.2%,3例发生严重的难以纠正的低血糖患儿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应用肠外营养(PN)的有200例(占43.9%)。与非低血糖组比较,低血糖组的胎龄明显小,窒息发生率明显高,黄疸出现时间早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组的出生窒息史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持续时间短组,而PN的应用率明显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低血糖的发生与胎龄、出生窒息及黄疸相关;低血糖的持续时间与出生窒息及PN应用开始时间相关。早产儿低血糖延长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6):540-542
目的对比低出生体质量(LBW)早产儿早期(出生24 h内)与晚期(出生72 h后)给予肠外营养(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LBW早产儿,其中出生24 h内给予PN者47例(早期PN组),出生72 h后给予PN者45例(晚期PN组),2组患儿在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基础上中心静脉置管输注氨基酸与脂肪乳,同时予以微量喂养,当摄乳量达150 m L·kg-1·d-1时停止PN;比较2组患儿出生第1天和第7天体质量(BW)、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出生第1天2组早产儿BW、TBIL、BUN、ALB、TG、TC及F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7天2组早产儿BW、TBIL、BUN、ALB、TG及TC均较出生第1天显著改善(P<0.05)。出生第7天,早期PN组早产儿血清ALB水平高于晚期PN组(P<0.05),但2组早产儿BW、TBIL、BUN、TG、TC及F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N组和晚期PN组早产儿PN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分别为(13.2±2.9)、(14.5±3.1)d,早期PN组早产儿PN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短于晚期PN组(P<0.05)。早期PN组和晚期PN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8%(6/47)和17.8%(8/4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N较晚期PN更能改善LBW早产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0.
李艳红  邱红  门光国  毛壬萍  王晓珺  吕勤 《浙江医学》2021,43(13):1415-1419
目的探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I/ELBWI)肠外营养(PN)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PN支持治疗超过14d的VLBWI/ELBWI14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患儿有无发生PNAC,分为PNAC组56例和非PNAC组91例。比较两组患儿营养支持情况、住院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生后不同时间患儿血生化指标和APRI。结果PNAC组患儿PN使用时间、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脂肪乳剂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非PNAC组,住院期间败血症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NAC组患儿出生后60d或出院前ALT高于非PNAC组,生后30、60d或出院前AST、TBil、DBil、TBA均高于非PNAC组,生后14、30、60d或出院前APRI均高于非PN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LBWI/ELBWI发生PNAC时APRI在出生后14d即有明显升高,APRI可作为VLBWI/ELBWI发生PNAC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