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CV复制水平与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用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CRT-PCR)定量检测27例慢性丙肝患者(CHC)血清HCVRNA。结果:CHC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变化范围102~106copies/50ulserum。13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患者血清HCVRNA平均水平(5.068±1.04,Log10copies/50μlserum)明显低于1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CAH)(5.79±0.25)和4例肝硬化(Cir)患者(5.83±0.75),P值均<0.05。血清HCVRNA水平同ALT水平间呈正相关(r=0.4997,P值<0.05)。结论:表明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血症水平低,HCV复制水平与肝损伤相关,在慢性感染中HCV仍活跃复制,并与肝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HCV感染者IFN治疗前后血清HCV RNA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IFN对丙肝患者病毒血症水平的作用.方法竞争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CRTPCR)法定量检测12例慢性HCV感染者(男8例,女4例,HCVRNA阳性,ALT异常持续6个月以上)IFN治疗(IFNa2b3MU,肌注,3次/周,疗程3个月)前后(随访6个月)血清HCVRNA水平.结果慢性HCV感染者12例,3例呈完全反应,6例呈部分反应,另外3例无反应.9例有反应者中4例复发,有反应者治疗结束时血清HCVRNA水平明显下降(517±0408vs206±155,10copies/50μlserum,x±s,P<005),无反应者血清HCVRNA水平未见明显下降(567±058vs45±087,x±s,P>005).3例完全反应者仅1例血清HCVRNA持续阴性,3例无反应者2例血清HCVRNA水平略有下降.结论IFN治疗丙肝有效,但IFN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仅抑制病毒复制,未见治疗前血清HCVRNA水平与复发与否有关.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与病情及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AcuGen公司提供的定量PCR试剂盒,通过荧光检测仪对5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CVRNA作定量检测。结果50例患者血清HCVRNA均值为(10005±3316)×107拷贝/L,HCVRNA水平与ALT呈正相关(r=06867,P<005)。有输血史的患者HCVRNA水平明显高于无输血史者。HCVRNA血清水平低者对IFN-α反应较好。结论HCVRNA定量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度及肝损害程度,有助于指导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CV与HBV重叠感染对慢性肝病过程、预后及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第二代抗_HCVELISA及RT_PCR法测定187例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抗_HCV及HCV_RNA,并对HCV与HBV重叠感染者的肝损害,HCV,HBV间的相互作用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抗_HCV,HCV_RNA的阳性率在慢性肝炎(轻度)13.3%,慢性肝炎(中~重度)16.1%,肝硬变22.7%,慢性重型肝炎63.6%,肝细胞癌13.3%。平均阳性率18.2%,慢性重型肝炎抗_HCV,HCV_RNA的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肝脏损害的其他肝病(P<0.05),近半数以上HCV慢性感染已与HBV重叠感染。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预后较差。但并未发现HCV对HBV复制具有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作者对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1992年1月_1994年10月连续在我院住院确诊的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患者60例,同期连续收住院的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对观察组中2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期0.5_3年。结果入院时观察组HBeAg和抗_HBcIgM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9/60对52/106,8/60对29/110,P<0.05),HBsAg阴性率和抗_HBe阳性率显著增高(10//60对5/110,P<0.01;38/60对48/106,P<0.05)。观察组20例随访发现,HBV_DNA阳性及HBV_DNA,HCV_RNA二项同时阳性例数都比入院时明显减少(4/20对10/20,P<0.05;1/20对7/20,P<0.05)。结论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时存在病毒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6.
周围血白细胞的复制型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简并引物作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显示30例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及血浆中,7例无症状抗-HCV阳性者的血清、血浆及周围血白细胞(PBL/C)中,均未检出负链HCVRNA。慢性丙型肝炎者PBI(中正、负链HCVRNA的检出率高于急性丙型肝炎及无症状抗-HCV阳性者(P<0.05~0.001)。17例经肝组织学检查的患者中,急性肝炎(AH)者PBL/C的正、负链HCVRNA检出率低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者(P<0.05)。1例AH及6例CAH患者肝组织内正、负链HCVRNA全部阳性。证实丙型肝炎患者的PBL/C确可被HCV感染,病程越长,被HCV感染的可能性越大;病情活动者,PBL/C中负链HCVRNA的检出率越高。提示HCV不仅可以感染PBLC,而且可在其中复制;负链HCVRNA的出现与病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HCV不同编码区抗体在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含HCV不同编码区三种重组抗原(C22,C33c,C100-3)的重组免疫印迹试验,对20例接受干扰素(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相应的三种抗体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观察HCVRNA及ALT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CVRNA持续清除与C33c及C100-3抗体滴度的持续下降及转阴有关(P值分别<0.01及<0.005),与C22抗体变化无关(P>0.05);IFN治疗后ALI稳定正常与HCV病毒血症清除之间无相关性(P>0.05)。提示动态观察抗-C100-3及抗-C33c可预测CHC病人IFN治疗后病毒血症的变化,而IFN治疗后ALT转为稳定正常不一定预示病毒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高变区1(HVR1)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患者体内抗HVR1 的产生情况,并探讨其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含HVR1 序列的合成肽对45 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VR1 作了ELISA 检测,并对所有血清作HCVRNA 检测.结果 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VR1 阳性率为70-6 % ,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早期血清(12-5 % ) 相比差异显著性( P< 0-05) ,而且两者的平均抗体滴度相差亦非常显著(4-2 ±0-6 vs 2-8 ±0-7 ,P< 0-01) . 慢性丙型肝炎现症患者血清抗HVR1 的阳性率为72-7 % ,其中抗HVR1 阳性血清中HCVRNA 的阳性率也很高(75-0 % ) .结论 HCV 感染早期抗HVR1 的产生及其滴度的高低可能与疾病的转归有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抗HVR1 的存在可能反映了HVR1 变异引起的免疫逃避.  相似文献   

9.
检测天津地区119例慢性肝病毒者HBV、HCV标志,并对其中28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HBV感染率明显高于HCV感染率(P〈0.05),肝癌患者中HBV、HCV重叠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提示天津地区慢性肝病上前仍以HBV感染为主;HBV、HCV重叠感染对肝癌的发生似有相加作用;HCVⅡ型感染在天津地区HCV相关性曙性肝病中可以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感染与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采用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沈阳地区117例肝癌、107例肝硬化和4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进行了HBV和HCV血清标志及HBVDNA和HCVRNA检测,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其中73例HCVRNA阳性血清进行了HCV基因分型。结果,肝癌组HBV感染率(607%)显著高于HCV感染率(333%,P<001),肝硬化组HBV感染率(439%)明显高于HCV感染率(290%,P<005);血液透析组HBV和HCV重叠感染率(267%)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3%,P<005);各组均以HCVⅡ型为主(652%~800%),HCVⅢ型次之(200%~314%)。结果提示:沈阳地区肝癌的诱发因素仍以HBV为主,血液透析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的机会更大,HCVⅡ型感染在本地区HCV相关性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HCV基因型和病毒量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α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IFN-α1)治疗26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观察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和HCVRNA量和疗效的关系。其中20例作HCV的基因型,结果表明HCVⅠ型中病毒清除反应属A级(完全清除)为4/6,Ⅱ型为0/6,Ⅲ型为5/7,提示Ⅰ、Ⅲ型较Ⅱ型易于清除病毒(P<0.05);基因型和ALT反应关系不明显。26例作HCVRNA,半定量结果表明病毒含量低者,病毒清除反应佳(P<0.05),而和ALT关系不明显。作者认为HCV基因型和血清病毒量可作为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参考指标,定量检测血清中HCVRNA在评价IFN疗效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HBV 侵犯PBMC致线粒体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侵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6个月以上,无肝炎症状及体征,肝功正常患者58例.多聚酶链反应检测PBMC中HBVDNA,噻唑兰(MTT)比色法测线粒体功能.HBsAg、HBeAg检测用固相放免法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者58例,PBMC中检出HBVDNA31例(535%),PBMC中HBVDNA阳性组MTT比色法查线粒体功能的A(OD500nm)值明显低于HBVDNA阴性组(005±003vs029±007,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时,HBV常侵犯PBMC,并导致PBMC线粒体功能降低、能量代谢异常.这可为HBV慢性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肝组织和血清HCV RNA含量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肝组织和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血清HCVRNA含量。结果 肝组织中HCVRNA含量(10^8至10^12拷贝/克)与血清病毒含量(10^5至10^9.2拷贝/毫升)呈显著正相关(P〈0.01),每克感染肝组织HCVRNA含量高于每毫升血清的10^2至10^4拷贝。慢性活性肝炎  相似文献   

14.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用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其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正、负链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对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多数患者ALT降至正常,血清正链阳性率由92.31%降至38.46%(P<0.005),周围血单核细胞(PBMC)中负链阳性率由76.92%降至38.46%(P<0.05),但对PBMC中正链HCVRNA影响不大。治疗停止后,半数以上患者病情复发,病情复发者均为PBMC中正链及负链HCVRNA持续阳性者。提示单纯检测血清正链HCVRNA作为疗效考核及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检测血清及PBMC中正、负链HCVRN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干扰素联合病毒唑的抗病毒效果与单用干扰素接近,似说明病毒唑并未增加干扰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部分抗-HBs阳性者仍有活动性肝病存在,其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BVDNA和HCVRNA.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417岁(21岁~63岁),其中慢性肝炎18例,肝硬变14例.9例慢性肝炎和5例肝硬变经肝活检证实,其余为临床诊断.结果血清中HBVDNA和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625%(20/32)和281%(9/32);HBVDNA和(或)HCVRNA总检出率为813%(26/32).结论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多数与HBV和(或)HC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RNA正负链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CVRNA正负链的检测,来探讨其与丙型肝炎慢性化及干扰素治疗的关系.方法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0例,其中干扰素治疗者10例,分离血清及PBMC.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法提取HCVRNA,应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HCVRNA正负链.结果血清正链HCVRNA阳性率为675%,但负链均为阴性,PBMC中正链HCVRNA阳性率为575%,负链的阳性率为350%.其中3例患者血清中正链HCVRNA为阴性,而PBMC中为阳性.10例干扰素治疗者在治疗结束时血清正链HCVRNA60%转阴,PBMC中负链HCVRNA80%转阴,而正链仅375%转阴.结论HCV能在PBMC中存在和复制,这可能是导致丙型肝炎易发生慢性化的原因之一.PBMC中HCVRNA正负链的检测对于临床判断干扰素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输血后抗HCV和HCV-RNA(RT-PCR法)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43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22例应用重组干扰素α1-b治疗,对照组21例用一般护肝药,12周后SALT的复常率分别为50%.4、76%(P<0.05)。血中HCV-RNA阴转率分别为27.27%、4.76%(P<0.05)。对治疗组SALT复常病人停药后3、6、12、18、24个月追访,复发率分别为37.5%、44.44%、60%  相似文献   

19.
血清3项标记物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免法(RIA)检测117例各种肝病病人、20名正常人的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IV)水平,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其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Ⅴ(ALPⅤ)。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组的血清HA、CIV水平较其它组明显升高(P<005);肝癌伴肝硬化组的HA、CIV较不伴肝硬化组升高显著(P<005);HA、CI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ALPⅤ在肝纤维化Ⅱ~Ⅳ级中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3项标记物均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良好指标,对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具有较高价值,联合HA+CIV即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5%、889%),3项联检有助于互补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在慢性HC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3年1月~1995年3月采用含HCV不同编码区三种重组抗原(C22,C33c,C1003)的RIBA,对85例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将其结果与第二代放免法(RIA2)检测抗HCV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VRN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NANBH患者血清RIBA阳性(788%,67/85)结果与HCVRNA阳性(753%,64/85)结果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和高的符合率;RIBA可检出RIA2阴性的HCV感染者;单项抗体阳性时仅见一定比例的单项抗C22或抗C33c阳性血清可检出HCVRNA,而单一抗C1003阳性者HCVRNA均阴性.结论RIBA可提高慢性HCV感染的诊断率,RIBA阳性为HCV感染及病毒血症存在的标志,可作为RIA2检测抗HCV的确证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