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治疗效果,对其治疗作用及疗效和治疗关键及注意事项作进一步认识。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4例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采用亚低温治疗,两组病人均通过生命征监护,颅内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维持亚低温2~14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很快高颅压、高体温得到控制,而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两组变化不大;亚低温治疗组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特别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耿煜  刘利群 《中国药业》2009,18(11):50-51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5℃,持续2-6d,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肾功能、血糖、血气及电解质;对照组控制肛温为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评估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颅内压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死亡率显著降低,预后显著改善(P〈0.05),且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常温对照组。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变化情况、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结果伤后或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ICP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后亚低温治疗患者ICP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25%、良好率76.40%;对照组病死率6.73%,良好率51.6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防治严重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疗法,且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 4 0例 ,于伤后 2 4 h内行亚低温治疗 ,控制直肠温度在 32℃~ 35℃ ,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气和电解质。对照组 5 0例 ,除常温外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根据 GOS评估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亚低温组的患者颅内压显著降低 ,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 ,病死率明显降低 (P<0 .0 5 ) ,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有效且较安全 ,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共131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亚低温治疗于入院后立即进行或手术后应用,使直肠温度(RT)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糖、血乳酸、血胰岛素等。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血糖、血乳酸水平分别显著下降(P<0.05),两组病人血胰岛素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技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脑损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共100例病人(昏迷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3例,入院后尽快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3~14天;对照组47例,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恢复良好率提高,病死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效果显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王永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58-125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杨绍文  何永垣 《淮海医药》2007,25(4):304-305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均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3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2组病人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少其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维持5~6d;常温治疗组未采用亚低温治疗,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温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凯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160-162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将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于入院或手术后立即行亚低温治疗,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颅内压(ICP)、格拉斯哥评分(GCS)、伤后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亚低温组在伤后2~7 d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7 d及1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CS)大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治疗期间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可明显改善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 53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存活率、颅内压(ICP)和格拉斯哥评分(GCS)。结果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第2、3、6天IC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及治疗1个月后GC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治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淡冰 《现代医药卫生》2009,(13):1953-1955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对照组。两组术式均选择小骨窗手术,亚低温组66例,均于术后2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持续72~120h,肛温维持在35~35.5℃。对照组64例,体温维持在37~37.5℃。两组其他治疗相同。监测降温期间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血电解质和血气。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术后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适时恰当应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术后病死率。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度脑挫裂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53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其中亚低温组28例,入院后1~5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血糖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25例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综合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脑氧耗明显降低,高血糖情况显著下降,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等无明显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度脑挫裂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共28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5d;同期入选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6及IL-10在伤后第1、3、5天的动态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调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了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谭桂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48-115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2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h内实施亚低温治疗(32-34℃),时程3~5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于降温前和降温24、48、72h及复温后各时段查血电解质,并搜集相应时段的24h尿查电解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降温前和复温后两组血清及尿K^+、Mg^2+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降温24、48、72h时段,亚低温组血清K^+、Mg^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亚低温组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Na^+水平在各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可能导致低血K^+、Mg^2+。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加强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脑颅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6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1)稳定较低体温组(55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2)亚低温组(54例),体温控制在33-34℃;(3)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稳定较低体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7%(29,55),死亡率为20.0%(11/55);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0.0%(27/54),死亡率为22.2%(12/54);对照组良好率为22.2%(12/54),死亡率为33.3%(18/54);稳定较低体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较低体温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亚低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亚低温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之一,容易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后昏迷幸存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51例室颤所致的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后,随机接受亚低温治疗(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维持24h)或常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第1d、3d和7d时GCS评分以及6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率和病死率。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7天,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在复苏后6个月,亚低温组53.8%(14/26)患者神经功能良好(脑功能分级为1或2),明显高于常温组24%(P=0.029);亚低温组6个月时病死率为34.6%(9/26),明显低于常温组64%(P=0.036)。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改善院内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幸存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