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g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微波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指邻近胆囊、膈肌、心脏、肝门部、大血管等(即肿瘤距上述器官最短距离≤0.5cm)]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外科住院的特殊部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作为治疗组,并通过分层随机选取同期普通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微波消融术治疗。术前术后均行B超,增强CT或MRI检查,同时检测甲胎蛋白(AFP),并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经微波消融术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率分别为90.5%(19/21)、90.0%(18/20);1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复查AFP,转阴率均为78.6%(11/14);治疗组与对照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21/21)、95.0%(20/21)、81.0%(17/21)、71.4%(15/21)和100.0%(20/20)、95.0%(19/20)、90.0%(18/20)、80.0%(16/20)。结论采用微波消融对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进行治疗确切有效,其疗效与普通部位原发性肝癌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杆温微波刀(cool-needle microwave coagulation treatment,MCT)与冷循环射频消融(cool-tip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恶性肝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共22个病灶,而经超声引导下低杆温微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19例共21个病灶,治疗前后经超声造影、增强CT或/和增强MRI检查明确诊断及评价疗效。结果22个病灶经一次RFA治疗后完全消融16个,5例经再次RFA后达完全消融;21个病灶经一次MCT治疗后16个达完全消融,4例经再次MCT治疗后达完全消融。两者一次完全消融率分别为72.7%(RFA)和76.2%(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杆温MCT和冷循环RFA均能有效地原位灭活肝肿瘤,是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恶性肝肿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旁肝肿瘤的热消融术中评估胆囊损伤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40例,共42个胆囊旁肝肿瘤。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胆囊壁厚度变化情况的同时,消融术中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胆囊壁血流灌注情况,判断胆囊壁损伤情况,并进行后续处理。通过随访评估胆囊旁肝肿瘤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术前、术中及术后胆囊壁厚度的比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与消融术前比较,40例接受消融治疗患者的胆囊壁术中评估有8例患者胆囊壁明显增厚。术中超声造影检查除2例评估为胆囊壁血流灌注缺损外,其他患者胆囊壁灌注较好,这2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病理证实胆囊壁热损伤坏死(其中1例出现胆囊穿孔),另有4例患者因多发胆囊结石行切除胆囊。34例保留胆囊患者中有6例在术后3 d内复查仍有胆囊壁增厚,后续随访中4例恢复,2例保持胆囊壁增厚状态,但均未出现胆囊消融热损伤相关症状。患者术中、术后的胆囊壁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0 mm(4.00~6.25 mm) vs 3.50 mm(3.00~5.00 mm),Z=-3.741,P<0.001;5.0 mm(3.0~8.0 mm) vs 3.5 mm(3.0~5.0 mm),Z=-3.735,P<0.001]。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检查证实41个病灶消融完全,完全消融率为97.6%(41/42),所有消融完全病灶至随访结束均未发生局部肿瘤进展。 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胆囊旁肝肿瘤消融术中即时行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通过反映胆囊壁血流灌注状态判断胆囊壁消融热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5.
肝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肝癌的治疗通常首选为手术切除,但是由于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大部分肿瘤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有20%左右的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肝脏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ation)已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射频消融的适应症逐渐放宽,但临近Glison鞘附近的肿瘤一直以来被视为射频消融治疗的禁区,本文通过射频消融联合鼻胆管冷循环治疗肝门部肿瘤来探讨肝门部肝癌射频消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超声引导肝癌射频消融(RFA)术中患者疼痛程度与病灶距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远近的关系。方法对23例肝癌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其中临近肝包膜组15例,肝癌病灶距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5mm;远离肝包膜组8例,肝癌病灶距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5mm。射频消融治疗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基础VAS评分(局部浸润麻醉时VAS评分)、术中VAS评分(射频消融术中最大痛觉评分)和相对VAS评分结果(术中VAS评分减去基础VAS评分),对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疼痛程度和可耐受的最大治疗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31个肝癌病灶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了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并获取了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程度的基础VAS评分、术中VAS评分、相对VAS评分和术中可耐受的最大治疗功率4项中位数数值:(1)超声显示临近肝包膜组15例患者19个肝癌病灶中5个病灶临近门静脉分支,14个临近肝包膜;射频消融时基础VAS评分为3(0~6)分、术中VAS评分为8(2~10)分、相对VAS评分为5(1~7)分;消融治疗时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功率为140(70~200)W。(2)远离肝包膜组8例患者12个肝癌病灶射频消融时基础VAS评分为3(1~5)分、术中VAS评分为6(2~8)分、相对VAS评分为3(0~5)分;消融治疗时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功率为150(100~200)W。临近肝包膜组患者(肝癌病灶临近肝包膜或肝段以上门静脉分支)射频消融治疗时痛觉更明显,且临近肝包膜组患者相对VAS评分明显高于远离肝包膜组,两组相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0,P=0.001),而两组射频消融病灶时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5,P=0.639)。结论局部麻醉下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肝癌病灶时临近肝包膜或门静脉分支的病灶会导致患者更明显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两种方法,对比在非手术性肺内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无法手术的肺癌、肺部转移癌或复发性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无法手术的肺内恶性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90例,女30例;年龄42~76岁,平均55岁。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RFA)75例,微波消融组(MWA)45例。对比研究两组治疗前后癌肿cT下治疗情况,及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直径〈3cm的患者中,RFA组定位时间较MW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径〉5cm的患者中,RFA组治疗时间较MW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3cm而〈5cm的患者中,两组定位时间及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治疗无法手术治疗的肺内恶性肿瘤患者,两种方法疗效可靠;射频消融定位时间较短,有利于治疗肿瘤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s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 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s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 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热消融治疗胆囊旁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下经皮热消融治疗各类胆囊旁肝癌21例共32个病灶,术后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增强CT,观察疗效.结论手术前后Child-push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腹腔镜下(LUS)超声发现新病灶2例共2个;术前AFP升高的15例患者术后12例显著降低,3例无改变;术后四周复查增强CT,28个病灶完全消融,4个癌灶残留,再次行经皮热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12个月,2例复发(9.5%).结论 LC联合热消融使胆囊旁肝癌患者获得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2月至2004年9月采用B超引导下PRFA联合无水酒精及热顺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76例109个病灶,原发性肝癌40例,转移性肝癌36例。肿瘤直径1.5~15.0cm,应用RF-2000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对1~2cm的小肿瘤选择Chiba针进行局部注射消融,而对>3cm者应用Quadra-Fuse多位穿刺注射针。结果:PRFA及局部注射消融治疗经过均顺利,并发症4例(5.3%),无相关死亡。随访率96.1%,随访期12~43个月,缓解率(CR+PR)为94.7%。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75.4%和42.9%。结论:PRFA联合局部注射消融是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有效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人工胸腔积液在超声引导经皮消融肝肿瘤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5例肝肿瘤患者共31个病灶,因病灶位于肝穹隆部受肺气影响显示不清或病灶一侧有大血管包绕、胆囊阻挡常规消融无穿刺路径,术前注入人工胸腔积液。观察注入人工胸腔积液成功率、注入胸腔积液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发症及消融局部疗效。结果注入人工胸腔积液操作成功率为96.0%(24/25)。注入人工胸腔积液后100%(24/24)达到预期目的。28个位于肝S7或S8区原显示不清或显示不全的病灶显示清晰,且其中常规消融穿刺路径被胆囊阻挡的2个病灶均获得经肋膈角处进针的路径;2个常规消融穿刺路径受大血管阻碍的病灶也均获得经胸腔经膈肌的安全穿刺路径。2例患者发生与人工胸腔积液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分别为皮下积液以及气胸;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该例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呛咳。全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第1次消融后完全消融率达84.0%(21/25),二次消融后完全消融率达92.0%(23/25)。结论人工胸腔积液的应用,使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消融的肝穹隆部肿瘤得以清楚显示、对部分病例能提供新的安全穿刺路径,因此拓宽了消融治疗适应证,使部分困难病例获得了治疗机会。人工胸腔积液安全、可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230例,治疗后1、3、6月复查超声,观察甲状腺结节的体积变化,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甲状腺免疫抗体指标: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甲状腺结节的体积在治疗后1、3、6月时逐渐缩小(P <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月的血清FT3、FT4、TSH、TGAb、TPOAb、TR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微波消融治疗后未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甲状腺内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颈部轻中度疼痛20例(8.70%),颈部肿胀26例(11.30%)。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病变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发症少,对甲状腺功能基本无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和分析行手术切除、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及经皮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2个月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54例、TACE治疗的患者55例、PRFA治疗的患者63例,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2.0版对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第5天以及术后第2、4、8周5个时间点进行生活质量各指标的测量。结果 PRFA组患者在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症状/不良反应等方面,于术后第4周恢复最好,显著优于手术组(P<0.05)。除社会功能外,三组患者在术后第8周时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3种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后近期生活质量,PRFA及TACE较手术治疗更使患者受益。对于同时符合手术治疗及微创治疗指征的患者,选择微创治疗可使患者近期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人工腹腔积液在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肝肿瘤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1例肝肿瘤患者共70个病灶拟行超声引导经皮热消融,术前注入人工腹腔积液.观察人工腹腔积液操作成功率、注入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发症及消融的局部疗效.结果 人工腹腔积液操作成功率为100%(61/61).73.7%(42/57)紧邻胃肠道的病灶成功与胃肠道分离;66.7%(6/9)靠近膈肌因肺遮挡超声无法清楚显示的病灶清楚显示;88.2%(15/17)靠近腹壁的病灶成功与腹壁分离;6个靠近胆囊的病灶均未能与胆囊分离;1个大血管包绕的病灶获得更安全的穿刺路径.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注入人工腹腔积液后肝和周围肠管成功分离率低于无腹部手术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4%(11/21) vs 86.1%(31/36),χ2=7.782,P=0.005].未发生与人工腹腔积液操作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发生与人工腹腔积液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分别为呛咳(1例)、右侧反应性胸腔积液(5例).全组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首次消融后完全消融率达89.8%(44/49),二次消融后完全消融率为95.9%(47/49).结论 人工腹腔积液的应用,使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热消融的肝穹隆部肿瘤清楚显示,提高了紧邻胃肠道的肝脏肿瘤热消融安全性,为部分病例提供新的安全穿刺路径,拓宽了消融治疗适应证,使部分困难病例获得了治疗机会.人工腹腔积液安全可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应用微波消融治疗近胆囊旁肝癌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就诊本科室的近胆囊旁肝癌患者65例为观察组,病灶共65个,选择同期位于肝实质内的肝癌患者50例为对照组,病灶共55个。均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统计消融结果。持续随访3~24个月,观察肿瘤的灭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消融效果均较好,一次消融成功率、辐射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复查,4个病灶局部肿瘤进展,其发生率6.15%(4/65),疗后3个月,肿瘤完全坏死率89.2%(58/65);对照组局部肿瘤进展发生率9.09%(5/55),肿瘤完全坏死率94.5%(52/5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仅部分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未经特殊处理,自然消退,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23%(45/65),对照组发生率76.00%(38/50),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术治疗近胆囊旁肝癌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使用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 DTPA)增强前/后肝实质及肝内常见恶性病变T2WI信号的变化,探讨优化肝脏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流程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正常对照组89例和临床诊断明确的肝内常见恶性病变42例(其中肝癌19例、肝转移瘤23例),增强前后分别行T2WI序列扫描,对T2WI信号变化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正常肝实质、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瘤增强后T2WI信号轻度减低,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对正常肝实质、肝癌、肝转移瘤3组间增强扫描前后T2WI信号差值进行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信号下降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前后对比,肝内常见恶性病变T2WI信号值与其周围正常肝实质T2WI信号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肝实质及肝内常见恶性病变因受对比剂影响,增强后T2WI强化程度减低,但对于肝内常见恶性病变的检出影响不大,从而说明增强后行MRI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人工胸、腹水在特殊部位肝癌热消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肝癌并进行热消融的患者131例,其中肝癌位于肝脏被膜下有47例,根据是否采用腹腔镜下人工腹水或胸、腹水辅助超声引导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例,采用腹腔镜下人工腹水或胸、腹水辅助超声引导肝脏被膜下肿瘤消融;B组22例,仅采用超声引导经皮肝脏被膜下肿瘤消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被膜下血肿、腹腔内出血、胸腔积液、肝脓肿和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完全消融率及1年复发率。结果A组出现胸腔积液1例,肝功能损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B组肝被膜下血肿2例,腹腔内出血1例,胸腔积液5例,肝功能损害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9%。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4,P=0.023)。A组和B组肿瘤完全消融率分别为96.8%和72.4%,两组肿瘤完全消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23);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人工胸、腹水辅助超声引导肝脏被膜下肿瘤热消融,以人工胸、腹水为媒介,结合了热消融与腹腔镜两项微创技术的优点,有效地提高了热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扩大了热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患者行PRFA治疗的前后护理。结果:本组无消融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治疗后1周复查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全部患者均无显著变化,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针对性的护理及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是PRFA治疗成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邻近横膈肝癌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西溪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行经皮MWA治疗邻近横膈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3例,共96个病灶。83例患者依据是否建立人工腹水分为:人工腹水组(A组)40例;非人工腹水组(B组)43例。依据病灶声像图显示清晰完整度进行评分,比较2组病例声像图质量。术后1个月行增强MRI或增强CT检查以评估近期疗效,后续每隔3~6个月行增强MRI或增强CT评估局部肿瘤进展情况。对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术后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术中病灶声像图显示清晰完整度评分A组为(4.81±0.35)分,B组为(3.54±0.48)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52,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热A组19例(19/40,47.5%),B组20例(20/43,46.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8);上腹部隐痛A组16例(16/40,40.0%),B组19例(19/43,44.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0);胸腔积液A组1例(1/40,2.5%),B组12例(12/43,27.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5,P=0.004);横膈损伤A组0例,B组6例(6/43,1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消融后1个月,A组完全消融率为97.5%(39/40),B组完全消融率为95.3%(41/4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8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A组与B组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0%(2/40)、7.0%(3/4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 结论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邻近横膈肝癌可提高病灶声像图质量且消融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