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Li BK  Cui BK  Yuan YF  Li JQ  Zhang YQ  Shi M  Li GH 《癌症》2005,24(7):769-773
背景与目的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对原第5版肝癌TNM(以下简称TNM5)分期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第6版TNM(以下简称TNM6)分期标准,目前应用TNM6分期评估手术切除肝癌患者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TNM6分期对评价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价值及TNM6分期在我国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根据我院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施行的478例肝细胞肝癌切除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分别按TNM5分期及TNM6分期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各期的生存率,并将TNM5分期和TNM6分期作相互比较,分析TNM6分期的优缺点。结果按TNM5分期标准各期病例数分别为Ⅰ期12例(2.5%),Ⅱ期224例(46.8%),ⅢA期95例(19.9%),ⅢB期8例(1.7%)和ⅣA期139例(29.1%);各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41.5%、17.0%、0.0%和10.2%。Ⅰ期与Ⅱ期、ⅢB与ⅣA期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Ⅱ、ⅢA、ⅢB期患者间在预后上有显著差别。按TNM6分期标准各期病例数分别为Ⅰ期234例(48.9%),Ⅱ期41例(8.6%),ⅢA期96例(20.1%),ⅢB期88例(18.4%)和ⅢC期19例(4.0%);各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3.3%、20.2%、13.1%、13.0%和0。Ⅰ期与Ⅱ期患者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Ⅱ期、ⅢA期与ⅢB期患者互相之间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癌TNM6分期较TNM5分期有重要进步,参数较少,且简便易用,但仍有一定局限性,临床应用于预后估计还不十分准确,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2.
甲胎蛋白变异体作为肝细胞癌预后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殷正丰  康晓燕  钱海华  吴宗娣  虞紫茜  吴孟超 《肿瘤》2001,21(6):466-467,479
目的:探讨AFP变异体作为HCC预后指标的意义,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涉及1991-1994年在我院第一次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AFP阳性HCC患者在我院第一次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AFP阳性HCC患者129例,术前采用小豌豆凝集素亲和免疫电泳自显影法测定血清AFP变异体含量,术后随访至1999年,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血清AFP变异体含量与HCC复发率、生存率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9例HCC患者1,3,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2.6%,66.7%和86.8%。AFP变异体含量≥20%组(A组,83例)和AFP变异体含量<20%组(B组,46例)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7.3%和23.9%(1年),73.5%和54.3%(3年),92.8%和76.1%(5年)。A组累计复发率明显增高(P<0.05)。129例HCC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3.6%和41.1%。A组和B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3%和95.7%(1年),56.7%和76.1%(3年),32.5%和56.5%(5年)。B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AFP变异体是恶性生物学的良好指标,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标志物,可在临床上用于预测HCC预后和复发。  相似文献   

3.
CD44v6表达与肝细胞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开红  袁世珍 《癌症》2001,20(2):200-201
肿瘤侵袭转移为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从原位增殖到侵袭转移的过程中离不开细胞粘附分子的粘附作用,其中以CD44v6备受重视,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1]。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细胞癌(下称肝癌)组织CD44v6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旨在探讨CD44v6表达对肝癌转移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晚期肝细胞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百红  凌昌全  俞超芹  封颖璐 《肿瘤》2005,25(5):484-487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建立具有临床实用性的预后模型.方法根据166例HCC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H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建立预后指数(PI)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肝外转移、腹水、治疗、胆红素、血清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肿瘤形态和大小、临床分期和门静脉癌栓与HCC患者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形态(P=0.001)、肿瘤大小(P=0.002)、甲胎蛋白(P=0.014)、血清钠(P=0.011)和Child-Pugh分级(P=0.001)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预后指数(PI)定义为回归方程:PI=ey,y=0.585(肿瘤形态-2.0542) 0.747(肿瘤大小-1.879) 0.477(AFP-1.4157)-0.570(血清钠-1.6933) 0.786(Child-Pugh分级-1.7590).PI<1和≥1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2个月和1.8个月(P<0.01).结论肿瘤形态、肿瘤大小、甲胎蛋白、血清钠和Child-Pugh分级是中晚期HCC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根据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的预后指数模型可帮助临床预测中晚期H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BCLC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CLCB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3月至2007年9月169例BCLCB期HCC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累积生存率,以Log-rank显著性检验初步筛选出可能影响HCC预后的相关因素,应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BCLCB期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6.0%、38.8%。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影响HCC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HCC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BCLCB期HCC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包膜、肿瘤数目、肝硬化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CC)恶性程度高,而且术后容易复发,本文通过长期随访,对352例复发的HCC的来源及再次手术的20例HCC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复发性HCC的治疗对策,以求有效提高复发者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184例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21项临床病理学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对HCC患者肝内复发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较高(>100 ng/ml)、有微血管浸润、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有多个肝内复发肿瘤以及早期肝内复发(≤12个月)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复发肿瘤的数目和复发时间是影响HCC患者复发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69例单个复发肿瘤患者中,经再次肝切除手术和局部消融治疗患者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和23个月,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和未进行治疗患者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9个月,4种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A级、单个复发肿瘤、复发时间较晚(>12个月)、经过再次肝癌切除手术或局部消融治疗的HCC肝内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周康荣  王滨 《中国肿瘤》1994,3(4):F003-F003
鉴于目前的设备和检测手段,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病例发现时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不良;而小肝癌(≤3cm)手术切除率高,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60%-70%。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小肝癌的CT检查和各种影像学方法比较从1989年-1992年,我们对200例小肝癌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118例共187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统计结果表明,病灶愈小.各种影像学方法和检出率愈低。3cm以上病灶均易位出;2cm-3cm病灶,虽有一定的假阴性(漏检),但阳性事甚高,各种方法差异不大;2cm以内特别是≤1cm的病灶,阳性举(检…  相似文献   

10.
Fang WT  Feng J  Mao T  Fu SJ  Chen WH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9):687-691
目的 以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手术治疗结果来验证2009年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食管癌TNM分期(以下简称新版分期)对外科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颈胸腹三野清扫或胸腹二野清扫的手术治疗结果,按照新版分期标准重新分期,并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组209例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35.0%,病因生存率为38.8%。肿瘤浸润深度(T,P=0.004)、转移淋巴结枚数(N,P<0.001)、远处淋巴结转移(M,P=0.003)、根治性切除(R,P=0.005)均与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而原发肿瘤部位(L,P=0.743)、肿瘤分化程度(G,P=0.653)与预后无关。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T3期与T4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4%和32.0%,P=0.288),而与T4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4%和0,P<0.001)。按转移淋巴结组数和野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N0期(47.8%)、单组淋巴结转移(37.5%)与2组以上淋巴结转移者(11.3%)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0期(47.8%)、1野淋巴结转移(34.2%)与2野淋巴结转移(12.1%)、3野淋巴结转移者(0)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l)。颈淋巴结转移的M1期患者行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20.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 =0.001,RR=1.635)、淋巴结转移组数(P=0.043,RR=1.540)、淋巴结转移野数(P=0.010,RR=2.187)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新版分期能较好地反映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提高术前临床分期的准确性,通过有效的综合治疗来提高手术切除根治性是改善食管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周围微小转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Shi M  Zhang C  Feng K  Zhang Y  Chen M  Guo R  Lin X  Li 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57-260
目的研究肝癌微转移的分布规律,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无临床转移灶的肝细胞癌病例,取切缘较充分的手术切除标本36例,将其瘤周组织划分为近端区域和远端区域,制成病理大切片.在距原发灶边缘0.5,1.0,2.0 cm分别做3条分界线(L0.5、L1.0、L2.0),把近端和远端区域的瘤周组织由内向外划分出6组条带(Zp0.5、Zp1.0、Zp2.0和Zd0.5、Zd1.0、Zd2.0).分析微转移的扩散距离和各组条带的微转移密度(Dp0.5、Dp1.0、Dp2.0和Dd0.5、Dd1.0、Dd2.0).结果检出的微转移72.5%(111/153)是门静脉微癌栓.在66.7%(24/36)的标本中检出了微转移,其中91.7%(22/24)的标本远端最大扩散距离<3 cm.在近端区域的特定分析中,92.3%(12/13)的标本近端最大扩散距离<1.5 cm.微转移密度比较Dp0.5>Dp1.0>Dp2.0,Dd0.5>Dd1.0>Dd2.0,Dd1.0>Dp1.0,Dd2.0>Dp2.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肝癌微转移主要以门静脉微癌栓的形式存在;(2)距原发灶越远,微转移发生率越低;(3)在距原发灶0.5 cm以外的范围,微转移在近端区域的发生率比在远端区域的低;(4)对于无临床转移灶的患者,在远端切除瘤周组织范围达到3 cm,在近端切除范围达到1.5 cm,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analyze correlation between TNM classific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in order to evaluate its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the long-term result after hepatctom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1,725 cases with HCC patients performed hepatectomy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1995. The follow-up rate was 84.5%.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survival mode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was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estimation.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irteen clinico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ing TNM stag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four significant predictors such as preoperative lesion number, tumor size, daughter nodules and vascular invasion, which were encompassed in TNM classification. The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were 24.6% of stage I, 38.4% of stage II, 15.9% of stage III, and 5.3% of stage IVa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ease-free survival between stages I and II. Conclusion TNM staging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predicting disease-free survival of HCC patient after hepatectomy, but some items need modify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患者预后和TNM分期标准的影响.方法 对1224例非手术死亡的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选择15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淋巴结转移数目(0枚、1枚和≥2枚)的不同,对Ⅱ、Ⅲ期食管癌以新的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侵及深度、部位、组织类型和肿瘤长度等(P<0.01).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0、1和≥2枚转移淋巴结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2.0%和8.9%(P<0.01).转移淋巴结为1枚和≥2枚的T2N1M0期和T3N1M0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1%、18.0%(P<0.01)和28.0%、9.6%(P<0.01).新分期中Ⅱ a期、Ⅱb期、Ⅲ a期和Ⅲ b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5%、43.9%、25.6%和11.1%(P<0.01).结论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而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组织分化程度.为提高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必须加强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和针对淋巴结转移的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以转移淋巴结为0、1和≥2枚进行分级,能够准确地反映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的 不同进行的新分期能更好地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变化,为国际抗癌联盟食管癌TNM分期标准提供了修订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导入H—ras癌基因后肝癌细胞转移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ang Q  Feng X  Lin Z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170-172
目的探讨H-ras癌基因与肝癌细胞转移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磷酸钙转染法将H-ras癌基因导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通过进行粘附试验、运动试验、Ⅳ型胶原酶(cⅣase)的分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等转移相关指标的测定,观察转染前后细胞转移特性的变化。结果转染H-ras的SMMC7721细胞对胞外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LN)、纤维粘连蛋白(FN)的粘附能力提高,细胞的运动能力增强,cⅣase的分泌明显增加,EGFR表达有中等程度的增加,且上述变化与H-ras癌基因的蛋白产物p21的表达有明确的相关关系。结论H-ras癌基因能在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的转移表型的产生,提高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的三级根治切除标准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阐述原发性肝癌三级根治切除标准的内容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根治标准的完善程度将肝癌根治切除标准分为3级.Ⅰ级标准完整切除肉眼所见肿瘤,切缘无残癌.Ⅱ级标准在Ⅰ级标准基础上增加4项条件(1)肿瘤数目不超过2个;(2)无门脉主干及一级分支、总肝管及一级分支、肝静脉主干及下腔静脉癌栓;(3)无肝门淋巴结转移;(4)无肝外转移.Ⅲ级标准在Ⅱ级标准基础上增加术后随访结果阴性条件,即术后2个月内AFP降至正常(术前AFP阳性者)和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存.回顾性分析354例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按3级标准的根治与否分为6组Ⅰ级标准根治组,Ⅰ级标准姑息组;Ⅱ级标准根治组,Ⅱ级标准姑息组;Ⅲ级标准根治组,Ⅲ级标准姑息组.寿命表法计算各组生存率,并加以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各根治切除组生存率均高于相应姑息组(P<0.01).随着采用根治标准级别的升高,其切除后生存率也逐级提高,Ⅰ级、Ⅱ级和Ⅲ级标准根治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51.2%和64.4%,各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可以采用分级根治标准判定手术根治性.所应用的根治标准越严格,其获得的疗效越好.按较高级别肝癌根治切除标准选择病例、实施手术和加强随访,将提高肝癌切除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癌血清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CC)患者周围血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肝癌转移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sandwich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115例HCC、40例肝脏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HCC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465.62±336.24)pg/ml]与肝脏良性疾病组[(159.54±120.58)pg/ml]、与健康人组[(123.53±51.84)pg/m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001);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4%、25.0%和3.3%.HCC转移组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与未转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清VEGF表达水平还与HCC合并门静脉瘤栓、肿瘤大小和TNM分期密切相关,VEGF含量随TNM分期升高而逐步升高.结论疗前HCC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是反映HCC侵袭生长及转移潜能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Chen J  Sang M  Chen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93-29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类型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对食管胸段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1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3天。复发转移类型:淋巴性转移137例,血行性转移11例,混合型转移29例,吻合口复发8例。本组半年及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0%、47.1%、19.8%、12.2%和0%。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不同治疗方案是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提倡颈部吻合术,颈清扫术仅限于少数患者。放疗+化疗可能延长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较有效的化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Yang Y  Cheng H  Xu A  Chen D  Wang Y  Yao X  Chen H  Wu M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85-287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插管栓塞 (TAE)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4组 :A组 15例 ,TAE后择期部分肝切除 ;B组 11例 ,单纯TAE治疗 ;C组 6例 ,急诊手术治疗 ;D组 10例 ,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A、B两组2 6例患者治疗前腹腔动脉造影 ,有 7例可见造影剂外渗 (2 6 .9% ) ,其余为富血供肿瘤染色。A、B、C3组的止血成功率 (10 0 % )明显高于D组 (4 0 % ,P <0 .0 5 ) ,3组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 0 ,3.8%和 16 .7%(P≥ 0 .2 86 ) ,明显低于D组的 80 .0 % (P <0 .0 1)。A组 1年存活率为 76 .3% ,明显高于B组 (4 7.5 % )和C组 (4 3.7% ,P <0 .0 5 )。D组未有生存超过 1年者 ,与前述 3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TAE是原发性肝癌破裂急诊止血的有效、安全方法。对可切除的肝癌患者 ,TAE后择期手术切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后介入治疗对复发防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后肝动脉介入综合治疗对肝昨发的防治效果。方法 根治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B超、胸片等,于术后2个月按Seldinger法行肝动脉造影或碘化油CT检查,根据有无残癌分为两组;无残癌者为预防组,有残癌者为治疗组。预防组术后2个月和5个月分别行预防量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以观察复发率和生存期,治疗组按常规量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每2个月得1次以观察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