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明 《中医正骨》2001,13(7):55-56
髌骨软化症又名髌骨软骨病和髌股关节炎 ,是临床常见的膝部骨关节退行性改变。近年来有关该症的疼痛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较为深入 ,现就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1 疼痛机制髌骨软化症临床以髌股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 ,其机制目前尚未明了 ,仅有如下推测。郑守谨 (1982年 ) [1 ] 认为髌骨软骨下神经的分布比较丰富 ,当髌骨和股骨直接接触受压和活动不协调时 ,就可刺激这些神经 ,引起疼痛。生物力学研究指出 [2 ] ,髌股关节接触面随膝关节屈伸而不断变化 ,但以屈曲90°承受的压力最大 ,约为 70 0 kg。Hejgaard[3 ]也发现髌骨骨内压随关节屈伸…  相似文献   

2.
肱骨外髁的电测实验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电测实验方法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合理的固定方法。取一具6岁儿童新鲜尸体的肘关节,处理后粘贴电阻应变片,模拟肘关节伸直和屈曲45°状态下前臂旋前、中立、旋后6种体位,和屈曲90°时前臂旋前、中立、旋后3种体位的应力测定,结果显示肱骨外髁前后部竖直方向的应变无论伸肘还是屈肘均为压应变,屈肘45°位为拉应变。肱骨外髁在屈肘90°前臂旋后位时,水平方向的压应变最大,中立位次之,旋前位时其前方呈拉应变。提示肱骨外髁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肘关节半屈曲位,骨折后最佳的固定体位是屈肘90°前臂旋后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牵引治疗CSA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牵引的合理角度,为临床防治CSA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以C 5~6、C 6~7为较大,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在牵引作用下,钩椎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横突间距可拉大,且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结论颈椎牵引早期应在0°~10°下,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臀肌挛缩患者和正常人髌骨轴位片各影像学指标的对比,探讨臀肌挛缩对青少年、中青年髌骨不稳定和髌股关节发病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2013年1月,臀肌挛缩症患者男性14例26膝,女性22例40膝,均拍摄屈膝30°髌骨轴位片,记录各影像学指标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屈膝30°髌骨轴位片上,患者男组和正常男组、患者女组和正常女组除股骨滑车沟角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髌骨分型(Wiberg分型)上,患者男组和正常男组、患者女组和正常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髌骨不稳定的其他旁证上,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髌骨外缘骨赘形成,髌骨外缘骑跨股骨外髁,患者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臀肌挛缩患者的髌骨不稳定;2)臀肌挛缩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早的出现了髌股关节的退变和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3)臀肌挛缩患者并未见其股骨髁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5.
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牵引治疗 CSA的作用机理 ,并提出牵引的合理角度 ,为临床防治 CSA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 ,对前屈、后伸 0°~ 30°共 1 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钩椎关节应力分布及横突位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钩椎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纵轴上的压应力 ,力值以 C5~ 6、C6~ 7为较大 ,横突间距离稍有减少 ,在牵引作用下 ,钩椎压应力可转变为拉应力 ,横突间距可拉大 ,且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结论 :颈椎牵引早期应在 0°~ 1 0°下 ,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自 1996年以来 ,笔者采用钢丝双圈环扎法治疗髌骨粉碎骨折 17例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 ,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5 0岁 ;直接撞击伤者 11例 ,屈膝着地跌伤者 6例 ;闭合骨折 10例 ,开放骨折 7例 ;髌骨下极粉碎骨折 7例 ,上极粉碎骨折 4例 ,全髌骨粉碎骨折 6例。1.2 手术方法 :髌前横弧形切口 ,于皮下髌腱表面充分游离显露髌骨上下极 ,清除骨折端血肿、关节腔内血凝块及不影响髌股关节面平整的破碎小骨片 ;开放骨折 ,应先彻底清创 ,清除创口内和关节腔内污物和失活的软组织。用 18# 钢…  相似文献   

7.
采用压腿伸膝锻炼、手法弹拨下肢后侧肌肉、中药局部熏洗三联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68个膝),优良率为70.6%。认为本法可促进静脉回流,消除髌骨静脉瘀滞,缓解 绳肌痉挛,降低髌骨内和髌股关节内压,从而使症状改善。指出过早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强调屈膝锻炼、重力按压摩擦髌骨等均不利于病变好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髌骨打结固定移植肌腱髌骨端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的60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移植肌腱髌骨端采用经髌骨打结固定者30例(打结固定组)、采用带线锚钉固定者30例(锚钉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屈膝30°时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适合角、髌骨脱位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中位数10个月。18例行胫骨结节内移的患者,胫骨结节均骨性愈合。①Lysholm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2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0.5±6.6)分,(58.4±7.6)分,t=0.243,P=0.404;(88.6±3.2)分,(87.8±4.6)分,t=0.354,P=0.362];术后6个月,2组患者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提高(t=-2.864,P=0.003;t=-3.057,P=0.002)。②Kujala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2组患者Kujal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5±5.2)分,(54.2±3.5)分,t=0.294,P=0.385;(80.9±7.6)分,(81.7±5.6)分,t=-0.287,P=0.388];术后6个月,2组患者Kujal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t=-3.364,P=0.001;t=-3.223,P=0.001)。③屈膝30°时的髌骨倾斜角。术前与术后6个月,2组患者屈膝30°时的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3.2°,12.3°±2.5°,t=0.326,P=0.373;4.5°±2.5°,4.1°±2.7°,t=0.426,P=0.336);术后6个月,2组患者屈膝30°时的髌骨倾斜角均较术前减小(t=1.986,P=0.028;t=2.183,P=0.018)。④屈膝30°时的髌骨适合角。术前与术后6个月,2组患者屈膝30°时的髌骨适合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1.2°,10.9°±2.3°,t=0.185,P=0.427;1.5°±1.7°,1.9°±1.5°,t=-0.396,P=0.347);术后6个月,2组患者屈膝30°时的髌骨适合角均较术前减小(t=2.426,P=0.010;t=2.537,P=0.008)。打结固定组3例、锚钉固定组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打结固定组和锚钉固定组各有2例发生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行麻醉下手法松解后恢复正常。均无髌骨骨折及脱位。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髌骨脱位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时,移植肌腱髌骨端采用经髌骨打结固定与带线锚钉固定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9.
牵引对颈椎椎间关节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不同角度下牵引对颈椎椎间关节的作用,采用建立完整的颈段脊柱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前屈、后伸0~30°共11种不同牵引体位下的椎间关节应力分布及其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正常颈椎椎间关节所受应力主要为垂直轴上的压应力,力值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尤以C5~6、C6~7为主,在牵引作用下,前屈位可将其转变为拉压力,后伸位仍为压应力,二者都随角度的加大而逐渐加大.表明颈椎牵引早期应在前屈或后伸0~10°下,后期应结合临床、影像学诊断选择合适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自1996~1999年,作者采用小针刀剥离、局部封闭、中药内服的方法综合治疗髌骨软化症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0~29岁4例,30~39岁13例,40~49岁8例,50~59岁4例,60岁以上1例,平均38.2岁。单侧发病21例,双侧9例。病程3个月以内9例,3~6个月16例,6个月以上5例。2 诊断标准本病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髌骨关节面疼痛,屈膝久坐或做下跪、下蹲及上下楼等动作时加重。常见体征有髌周、髌骨缘以及髌腱两侧压痛明显,可伴有髌骨活动痛,研髌试验阳性,伸膝抗阻力试验阳性,单腿下蹲试验阳性,晚期可见…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胸水50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亚声 《中医杂志》1993,34(9):545-546
应用中药外敷治疗恶性肿瘤胸水50例,取得胸水完全吸收10例,部分减21例的良好疗效,该方法对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也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患者甲床紫晕与舌下络脉变化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靳士英  王苏 《中医杂志》1997,38(7):426-428
甲床紫晕指甲半月远侧甲床上的紫色晕带,宽约2mm以上。伴指压反应延迟者,多见于肺癌、肺转移癌、肝癌、全身转移癌等重症肿瘤及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阻塞性肺疾患,辨证均属血瘀证。铸型标本显示甲床有三级血管弓,第一级弓发出直行血管,血流为瀑布样直流,不易瘀滞;第二级弓发出的微血管互相交叉吻合形成网眼,血流变缓,其弓正当甲半月远侧,在气滞血瘀微循环障碍时易形成甲床紫晕。通过与吉下络脉同步观察,认为两者均可作血瘀证体征。  相似文献   

13.
更年安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年安7g、3.5g/(kg.d)灌服小鼠,连续30d,能抑制动物脑、心、肝组织内和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及脑、心、肝组织内脂褐质的生成,并提高小鼠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对小鼠全血中谷胱甘让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升高作用。上述结果说明,更年安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肌康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艳丽  刘秀芬 《中医杂志》1993,34(9):537-539
一文报告应用心肌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119例的临床结果,并随机设对照组86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心肌康疗效满意,对3种病疗效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治疗和改善心气阴两两虚证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通过心肌康的药效学实验,说明该药对大鼠实验性钴心肌病模型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通过急,慢毒安全性实验评实其无任何毒性,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LC/MS/MS法鉴别神速宁胶囊中添加的盐酸氯丙嗪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神速宁胶囊中非法添加盐酸氯丙嗪成分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C18(250mm×2.0mm);乙腈-10mmol.L-1醋酸铵-三乙胺(65∶35∶0.5)(用醋酸调pH6.2)为流动相;流速:0.2mL.min-1;电喷雾离子化(ESI)扫描方式;二级质谱母离子m/z319,碰撞能量15V。结果: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质谱中,样品出现与盐酸氯丙嗪成分一致的色谱峰、光谱图、质谱峰。结论:本方法简单可行,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神速宁胶囊中添加盐酸氯丙嗪成分的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并比较密花石斛、马鞭石斛药材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UV与HPLC/MS技术对二药的不同部位(茎、根、苗)进行色谱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建立了密花石斛茎、根、苗与马鞭石斛茎、苗的HPLC/UV指纹图谱,并用HPLC/MS对其色谱峰进行了初步归属.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密花石斛、马鞭石斛茎、根、苗指纹图谱的测定,并为其全面质量控制及化学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叶紫薇叶和果实中三萜酸的HPLC/UV/MS指纹图谱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伟  夏文水 《中成药》2005,27(7):754-756
目的:采用HPLC/UV/MS对大叶紫薇叶和果实中三萜酸类成分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LunaC18柱(2.6mm×250 mm,5μ);乙腈与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结果:大叶紫薇叶和果实中都含有2α-羟基熊果酸和2α-羟基齐墩果酸,大叶紫薇叶中含有熊果酸,而果实中含有齐墩果酸.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叶紫薇叶和果实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芍药甘草汤配伍意义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给予芍药、甘草单方或合剂芍药甘草汤后,动物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探索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芍药、甘草及芍药甘草汤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SD大鼠,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与单方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峰浓度增加;芍药苷达峰浓度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结论: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它的体内浓度与含量,这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解痉、镇痛、镇静等功效强劲有力的体内药动学依据。君药芍药提前助燃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和数量,这也可能是复方芍药甘草汤抗溃疡、解痉、抗炎等功效迅速高效的体内药动学依据。本实验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泻热通瘀、逐水扶正法对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造成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加减陷胸桃承汤、加减陷胸桃承汤合参麦注射液预处理动物,观察各组动物血气分析、肺组织Bax和Bcl-2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PaCO2明显升高,PaO2明显降低,Bax/Bcl-2比值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参麦组、桃承组、合方组Bax/Bcl-2比值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其中以合方组和参脉组最明显.结论:泻热通瘀、逐水扶正法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促细胞凋亡因子Bax和升高抗凋亡因子Bcl-2及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测定人血浆中利培酮和9-OH-利培酮的浓度。方法:液相:色谱柱为Hypu-rity C18柱(Thermo Hypersil-Keystone 2.1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甲酸=85:15;流速为0.2m l.m in-1;柱温为40℃,自动进样瓶温10℃。质谱:离子源为ESI源,源电压5.0 KV;加热毛细管温度275℃;鞘气(N2)流速30m l.m in-1;辅助气流速5m l.m in-1;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选择反应监测(SRM),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分别为219(内标左羟丙哌嗪)、191(利培酮)和207(9-羟基-利培酮)。结果:利培酮(R IS)线性范围为0.1~50ng.m l-1,最小检出浓度为0.05ng.m l-1。9-羟基-利培酮线性范围为0.1~50ng.m l-1,最低检出浓度为0.05ng.m l-1。提取回收率均大于50%。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利培酮和9-OH-利培酮血药浓度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