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床工作中,在阻断肾脏血液供应的外科手术中(如肾脏部分切除术)和肾脏外伤中肾脏都会受到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对术后。肾脏功能的恢复起到不良影响,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也是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重要损伤环节,在肾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会引起单纯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而且还能通过影响免疫机制促进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iection AR)的发生日; 相似文献
2.
根据造成肾缺血再灌注的两个主要因素-活性氧氧化损伤和炎症级联反应,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在防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灯盏花素、川芎、人参、地榆、开心散等主要是通过抗氧化的作用机制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而木芙蓉叶、虎杖、丹红注射液等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对肾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大鼠肾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封闭群SD大鼠24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2只。2组均切除右肾,实验组左肾实施冷缺血再灌注。2组大鼠均在术后24h再次手术切除左肾进行检测。透射电镜检查肾组织形态学,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①超微结构检查(透射电镜):对照组肾脏组织形态结构正常,实验组呈现损伤,部分细胞核可见凋亡迹象。②细胞凋亡检测:对照组偶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实验组显著增多,细胞凋亡指数实验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许多因子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影响肝移植、肝脏叶段切除术后肝功能的一个多因素过程。本文主要阐述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药物预处理对其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心脑肾康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脑肾康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夹闭双肾动脉、0·1%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对照组(0·1%二甲基亚砜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肾复康胶囊)以及心脑肾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肾组织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个剂量的心脑肾康组于术前给药7d、术后再灌注1次,均能使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中Scr、BUN、MDA、ROS、NO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可减轻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肾康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肾功能、抗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运动的缺乏、大量吸烟饮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加重原有的损伤,引起心肌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改变,进而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从氧自由基爆发、Ca2+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能量代谢障碍几个方面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为临床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25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模型组(n=15)。另设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治疗组于肾动脉夹闭时给予黄芪注射液4 mL.kg-1,静脉输入,开夹再灌注时又给予原药量的1/2;模型组同时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静脉输入。另取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肾血流的5只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肾组织中P-选择素、ICAM-1的表达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明显表达,MDA含量增高,SOD活性下降,BUN和Cr含量明显上升;治疗组经黄芪注射液处理后肾组织中P-选择素、ICAM-1表达受到抑制。相对模型组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增高,BUN和Cr含量降低。结论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ICAM-1参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黄芪注射液明显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目前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损伤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此,不少学者就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就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骨骼肌代谢活跃,对缺血反应比较敏感。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骨骼肌损伤不仅发生在缺血期间,而且还发生在再灌注时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与缺血时间有关。当骨骼肌缺血缺氧时,细胞代谢转化为无氧酵解。细胞能量大量消耗,代谢产物聚集,从而引起骨骼肌在代谢、结构和功能等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当归补血颗粒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无创动脉夹阻断肾蒂血管构建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肾微透析技术结合HPLC测定腺苷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Bax、Bcl-2、iNOS蛋白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腺苷、次黄嘌呤和肌苷的含量分别为(0.57±0.11),(3.14±0.20),(0.16±0.03)μmol·L^-1,保持稳定并作为各实验组基准值,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90 min,模型组升高至(8.61±0.62),(10.92±1.14),(0.85±0.05)μmol·L^-1,而当归补血颗粒组升高至(6.91±0.67),(6.04±0.67),(0.61±0.13)μmol·L^-1,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组大鼠肾组织细胞中Bcl-2、Bax、iNOS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再灌注后,当归补血颗粒组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而Bax和iNOS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 当归补血颗粒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ATP降解,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Bax、iNOS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对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川芎嗪 (LT)对小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夹闭右肾肾蒂阻断血流 30min,然后放开动脉夹再灌注 0 .2 5、1、2 4h ,造成小鼠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 ,于手术前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 1 0 0mg·kg- 1和等量生理盐水。化学法观察小鼠血清肌酐 (Scr)、尿素氮 (Bun)、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肾组织MDA含量和SOD ,并观察肾组织WBC滞留数、肾小管计分等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 ,川芎嗪使肾缺血再灌注 1、2 4h小鼠肾组织MDA含量、肾小管计分明显降低 ,血、肾中SOD活性增强 ,使肾缺血再灌注 2 4h血中Scr、Bun、MDA含量、肾中WBC滞留数明显降低。结论 :川芎嗪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WBC粘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臭氧氧化后处理(简称“臭氧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远期改变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将3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臭氧后处理(Postcond)组,每组12只。Sham组:腹部正中切开后充分游离并显露双侧肾脏,切除右肾结束手术。I/R组:切除右肾后,无创血管夹阻断肾蒂45 min,随后开放肾血管。Postcond组:同样操作夹闭左肾蒂45 min,在恢复肾动静脉血灌流后,连续10 d经直肠给予臭氧治疗。术后2周测定肾功能,包括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浓度。分别于术后2周及8周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蛋白水平上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信号传导蛋白(Smad-2)在肾脏的表达。结果 术后2周各组肾功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P>0.05)。Postcond组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接近于Sham组,而I/R组HE显示仍有肾小管细胞萎缩变形,炎性细胞浸润甚至空泡形成。同时Masson染色显示小管间质胶原纤维增加(P<0.05)。Postcond组的α-SMA、TGF-β1和Smad-2蛋白的表达高于Sham组,但是都明显低于其在I/R组的表达(P<0.05)。结论 臭氧可以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少肾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2信号通路,降低α-SMA、TGF-β1和Smad-2蛋白在肾组织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皮素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肽,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对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系统稳态有重要作用.其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1].其引起的血管收缩、代谢紊乱和细胞增殖是与血管损伤有关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本文仅就近年来ET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的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小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和马来酸罗格列酮组(5 mg.kg-1.d-1),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10 d,末次给药40 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检测肾脏指数,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肾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常规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小鼠肾脏指数降低(P<0.01),血清BUN、Cr、肾组织中MDA含量均减少(P<0.01),SOD和GSH-Px活力增加(P<0.01或P<0.05)。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自由基引起的肾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乌司他丁对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应用乌司他丁对术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40例。实验组予乌司他丁(0.8~1.0)万U/kg置入预充液中随机转入体内,术后第1、2、3天每天给予乌司他丁(0.8—1.0)万U/kg静脉滴注。对照组不用乌司他丁,而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在术前1d,术后第1,3,5,7天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UAE),血清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2组患者术前肾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组肾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增加。实验组术后第1、3、5天BUN,尿β2-MG,术后第1、3天血清肌酐、血β2-MG,及术后第1天UA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他司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引起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缺血的组织或器官恢复血供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称为缺血再灌注(IR)损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原发病变损伤的扩大;②原发病变远处的器官和组织发生继发性的损伤。临床上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断肢再植的成功率密切相关。如何保存离断肢体并延长再植的时限,更好地恢复再植后的肢体功能,仍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问题。断肢缺血损伤和再 相似文献
17.
丹参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丹参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丹参保护,观察分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清MDA、BUN、CREA、SOD含量和分组织SOD、MDA含量和COX活力。结果:IRI组舌组织COX活力最低,与CON组、DS组及RI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ON组、DS组及RI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丹参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增高,脂质过氧化反应残轻,对肾缺血再灌注操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R)激动剂具有抗焦虑、镇静、镇痛和稳定血流动力学等作用,同时具有重要脏器保护功能。α2-AR在介导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中具有独特优势。本综述的目的是展示仅α2-AR介导的肾保护作用并探讨具体机制,展望其作为临床麻醉用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 R损伤 )细胞信号转导机制非常复杂 ,涉及细胞外信号分子、细胞膜上信号接收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等多方面变化 ,并在多层次和诸多环节上发生交汇。深入认识心肌I R损伤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有助于阐明其细胞分子机制 ,并为临床防治及药物抗I R损伤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