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干扰灵联合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慢性乙肝26例,并与18例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HBsAg转阴率154%(4/26),HBeAg转阴率772%(17/22),HBVDNA转阴率577%(15/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一年1例患者HBeAg、HBVDNA转阴,2例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后变阳,其有效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法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提高抗病毒疗效。本文并对影响抗病毒疗效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HBVM五项中e抗原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20例,经3 ̄6个月治疗结果显示HBsAg、HBeAg、抗-HBC阴转,及抗-HBe、抗-HBs阴转较对照组高;尤其是HBeAg阴转率达65%,抗-HBe阳转率达69%,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将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不同治疗的82例随机分3组:单一药物组:应用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药物组: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肝泰乐。分别治疗慢乙肝并对血清HBV进行了对比观察。治疗结束后半年,联合药物组HBsAg、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3%、52.6%、63.6%、64.4%及抗-HBs、抗-HBe阳转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尽管治疗的药物很多,但疗效均不佳。为促使乙肝患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阴转,抗HBe阳转,我们采用iRNA加短疗程胸腺肽治疗,分别分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一次HBV-M治疗结果,治疗组除HBsAg,其HBeAg,抗-HBc阴转数及抗-HBe阳转数均比对照组高。本用iRNA加短疗程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患,可激发T细胞和B细胞的组分而增加特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蚂蚁乙肝宁对320例HBV-M(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换的疗效观察。以聚肌胞治疗300例作对照。对五项HBV-M检测结果表明治疗组HBsAg、HBeAg阴转率以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HBsAg阴转率达18.4%,HBeAg阴转率达57.5%。  相似文献   

6.
比较干扰灵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与无环岛苷联合胸腺肽抗乙肝病毒疗效。采用ELISA和PCR法检测慢性乙肝患者治疗前、结束以后治疗后6mon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BHs、HBeAg、抗-HBe以及HBV DNA。治疗结束时,干扰灵组HBsAg转阴率20%(6/30)、HBeAg转阴率66.7%(18/24)、HBV DNA转阴率60%(18/30),随访6mon 2例HBsAg  相似文献   

7.
采用小牛胸腺肽注射液(大连白玉制药厂)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吉林大学洮南联合制药厂)治疗组与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比较分析,结果示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71%。HBV-DNA转阴率为75%,ALT复常率为8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小牛胸腺肽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eAg的转阴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抗乙肝免疫核糖酸(IRNA)加用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40例),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对HBeAg、HBVDNA转阴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优于对照组,而且有一定促进抗HBs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小牛胸腺肽注射液(大连白玉制药厂)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吉林大学洮南联合制药厂)治疗组与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比较比较分析,结果示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71%,HBV-DNA转阴率为75%,ALT复常率为8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小牛胸腺肽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治疗慢性乙肝炎及HBeAg的转阴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因清乙肝5项(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血清抗HCV及血清HCV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6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31.7%12.5、和9.7%;HCVRNA检 分别为:36.6%、27.5%和14.6%。通过比较分析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HC患者ABO血型、HBVM模式分布及相互关系。方法:192例PHC按ABO血型和HBVM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HC患者A血型多于对照组(P<0.05),B血型少于对照组(P<0.01);ABO血型HBVM各模式之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模式一四五、一五和一较对照组高(P<0.01),而模式一三五、二和0较对照组低(P<0.01);ABO各血型HBV感染者均多于无HBV感染者。结论:ABO各血型HBV感染者罹患PHC的倾向性均较无HBV感染者高,A血型和HBVM模式一四五、一五和一人群罹患PHC的倾向性较其他血型和模式高。B血型罹患PHC的倾向性较低。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携带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 (HBV)携带情况以及探讨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 :随机抽取 6 2例孕期检测有一项以上乙肝血清学指标 (HBVM)阳性且肝功能正常产妇及 10例乙肝标志物阴性的健康产妇作对照 ,采用PCR技术检测其初乳中的HBV -DNA ,并与血清乙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 2例HBVM阳性产妇中有 35例检出HBV -DNA(5 6 5 % ) ,而对照组中无一例阳性。HBeAg阳性组产妇初乳排毒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对乙肝标志物阳性产妇 ,除对新生儿加强免疫外 ,还应检测其乳汁中的HBV -DNA。若乳汁中HBV -DNA阳性 ,则不以母乳喂养为好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流行情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父亲的新生儿群体中,HB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方法:对230例慢性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HBV标志物(HBVM)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M测定,另一组无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44名新生儿HBV DNA阳性(阳性率19.1%),对照组阴性。结论: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HBV可通过父婴垂直传播给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吴文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55+2057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对肝功造成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链霉素治疗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的肺结核患者50例为观察组,以同期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的肺结核患者45例为对照组,分别治疗2w、4w、6w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肝功损害率(34%)时显高于(15,56%),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治疗对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治疗时注意监测肝功,必要时进行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新生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结果,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用四届入学新生1462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检测五项HBVM,应用改良赖氏法,检测了肝功能。结果:HBVM阳性组合例数709例,占48.50%,乙肝病毒抗原(HBsAg)阳性者149例,占10.88%。乙肝病毒抗体(HBsAb)阳性占302例,占20.66%。丙氨酸转氨酶(GPT)异常者53例,占3.63%。结论: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及HsAg携带者较多,对结果异常者应采取积极治疗和适当管理。HBsAb阳性率逐年增高,结果提示,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传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标志物与ABO血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605名供血员乙肝病毒标地物了性者与ABO血型的关系,用同地357名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组,并同时作了ABO血型检测。通过对两组人群的ABO血型基因频率及因型人群HBVM阳性者相对危险率的计算,说明HBVM阳性发病率与ABO血型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后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的阳性率,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证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中的HBVM,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DNA含量,并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关系.结果:67例HBsAg抗原阳性(大、小三阳),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DNA阳性率较高.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1%和1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婴儿在12~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和8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只要对HBV携带产妇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HBV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HBV的感染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石蜡包埋标本,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BVM和P53蛋白。结果病理诊断10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HBVM( )74例(72.55%);P53( )57例(55.88%);HBVM( )、P53( )54例(52.94%);HBVM( )、P53(-)20例(19.61%);HBVM(-)、P53( )3例(2.94%);HBVM(-)、P53(-)25例(24.51%)。癌组织中HBVM( )、P53( )与其他三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HBVM表达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保肝药在抗结核药物对肝功能影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5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分为保肝乙肝五项指标(HBVM)(-)115例、未服保肝药HBVM(-)72例及保肝HBVM(+)69例进行分析.结果保肝HBVM(-)115例肝功能异常14例(12.2%);未服保肝药HBVM(-)72例肝功能异常18例(25%);保肝HBVM(+)69例肝功能异常21例(30.4%),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最高且严重程度最重.结论抗结核治疗HBVM(-)者服保肝药比不服保肝药者相比肝功能损害减低,而HBVM(+)者即使服保肝药亦有较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与用抗结核药前即存在肝脏病理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0.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HBsAg阳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为指导母乳喂养提供相关实验室和临床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孕妇和婴儿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携带产妇血清和初乳中HBV-DNA含量,并分析婴儿血清HBVM与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HBVAg阳性(大三阳、小三阳)产妇中,HBV血清“大三阳”的产妇血液、初乳中HBV-DNA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4%和26%。母亲血清HBVM为“大三阳”者分别占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的41%和13%,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婴儿在12个月~18个月时作血清HBVM检测,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84%和8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携带产妇只要在孕期进行预防干预及对所产婴儿进行被动和主动免疫防范措施,当产妇乳汁中HBV-DNA阴性时进行母乳喂养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