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余莉  黄绍光 《上海医学》2003,26(1):72-74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哮喘主要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 ,其中尤以嗜酸性粒细胞最具特征性。然而 ,随着近年来对哮喘研究的不断深入 ,逐渐发现中性粒细胞在哮喘的发病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哮喘和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在当今的许多哮喘研究中 ,中性粒细胞愈来愈显示出其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 ,它与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重症哮喘和哮喘急性发作时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甚至已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对一些因哮喘突发而死亡的尸体解剖中发现 ,其痰液中占主…  相似文献   

2.
陈晓丽 《重庆医学》2016,(17):2411-2413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根据诱导痰炎症细胞的类型分为嗜酸粒细胞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 ,EA)、中性粒细胞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 ,NA )、寡细胞哮喘(pauci-granulocytic asthma ,PA )和混合细胞哮喘(eosinophilic and neutrophilic asthma ,MA)。既往认为,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增多是哮喘气道炎症的特征之一,但近年发现部分患者未升高,且50%以上的哮喘存在以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 )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甚至在哮喘恶化和持续期,升高的也是 NEU [1-2]。近年发现,NEU 可能与重症哮喘及激素疗效差的哮喘等密切相关,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将有关 NA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Graves甲亢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了Graves甲亢患者未治疗组31例(男6例,女25例)。Graves甲亢患者缓解组22例(男3例、女19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男女各10例)的中性粒细胞(PMN)的杀菌能力。同时检测了三组PMN对活菌(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和杀菌率。结果:甲亢患者未治疗组的PMN化学发光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组(P<0.0001),达峰时间明显延迟(P<0.0001),吞菌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缓解组(P<0.0001),杀菌率显著升高(P<0.0001);经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以上指标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结论:甲亢患者的PMN杀菌功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重塑。以往哮喘被认为主要由2型炎症因子驱动,Th2细胞分泌IL-4、IL-5和IL-13,引起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哮喘炎症过程也存在密切关系。哮喘患者气道中的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增加的同时凋亡下降,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中性粒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更早到达,通过产生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哮喘的发生及发展过程。针对这些效应分子的拮抗剂如抗IL-8受体抗体、抗IL-17抗体,DNA酶显示出对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治疗作用,但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就中性粒细胞在哮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性粒细胞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国强  钱桂生 《重庆医学》2003,32(7):837-839
1 PMN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一些有关证据及可能机制2 0余年前已经发现 ,抗原激发的支气管哮喘 (哮喘 )患者PMN呈活化状态[1] 。以后的时间里 ,也有一些关于PMN与哮喘的关系研究 ,Diaz等[2 ] 给哮喘患者吸入变应原后 ,发现支气管粘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MN数量显著升高。Sur[3 ] 等发现突发致命性哮喘表现为以PMN浸润为主的气道炎症 ,而嗜酸性粒细胞 (Eos)不增多。稍后的研究证实哮喘患者气道内PMN的数量和活性不论是在稳定期还是急性发作期都会增加[4、5] 。1995年后的研究显示 ,高渗盐水诱导痰细胞组分析和支气管肺泡灌洗与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 Graves甲亢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了 Graves甲亢患者未治疗组 31例 (男 6例、女 2 5例 )。 Graves甲亢患者缓解组 2 2例 (男 3例、女 19例 )及正常对照组 2 0例(男女各 10例 )的中性粒细胞 (PMN)的杀菌能力。同时检测了三组 PMN对活菌 (白色念珠菌 )的吞噬率和杀菌率。结果 甲亢患者未治疗组的 PMN化学发光峰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组 (P<0 .0 0 0 1) ,达峰时间明显延迟(P<0 .0 0 0 1) ,吞菌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及缓解组 (P<0 .0 0 0 1) ,杀菌率显著升高 (P<0 .0 0 0 1) ;经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 ,以上指标与正常组无差异 (P>0 .0 5 )。结论 甲亢患者的 PMN杀菌功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观察哮喘患者和正常人对抗人IgE介导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的变化。结果表明: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和血清总IgE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与血清总IgE、血液嗜醺闰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而后两者之间却显著相关(P<0.01);发现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与变应原皮肤试验有很好的符合率。提示:哮喘患者的嗜碱粒细胞释放能力异常有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新桥医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病史、肺功能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性哮喘(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61%)占同期行诱导痰检查哮喘患者总数的33.1%(51/154),共纳入资料完整的患者45例。其中住院患者20例(44.4%),达到哮喘临床控制2例(4.4%),咳嗽变异性哮喘3例(6.7%),女性30例(66.7%),12岁后发病者35例(77.8%),特应性患者12例(26.7%),急性加重患者27例(60%)。34例患者行肺功能检查,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0%和〉80%的患者分别为19例(55.9%)和5例(14.7%),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为64%(16/25),平均可逆程度为11.7%。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比例分别为(74.5±9.1)%和(2.4±2.5)%,伴嗜酸粒细胞增多(〉3%)的患者占35.6%(16/45)。结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多数为重症和急性加重患者,但其临床特征多样。哮喘患者气道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尚不完全清楚,有待更多的研究来阐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中重度儿童哮喘发病、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中重度持续哮喘发作期儿童45例,其中中度持续组(20例)与重度持续组(25例);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CD3和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分泌的IL-17水平,检测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数量;对以上病例进行联合治疗3个月后随访,达到临床缓解的病例20例纳入哮喘缓解组,复查其IL-17水平.比较不同病情间IL-17的表达水平,了解IL-117与儿童哮喘临床病情、气道炎症反应的关系.[结果]哮喘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685±1081)pg/mL,其中哮喘发作组(5355±813)pg/mL显著高于哮喘缓解组(4504±687)pg/mL(p均<0.05);重度持续组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5830±807)pg/mL.显著高于中度持续组(4962±751)pg/mL.(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IL-17水平(5355±813)pg/mL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Xmin=0,Xmax=98.8,M=44.73)%、血中性粒细胞比例(51.72±13.43)%成正相关(r=0.820、0.736,P<0.001).[结论]中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7表达水平升高,并与哮喘临床病情、气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郝建  何先弟 《医学综述》2014,(10):1753-1755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内一种特殊的白细胞,它是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入侵因子的第一道防线。临床上的过度失控性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异常导致的数量和功能上的改变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凋亡维持中性粒细胞数量上的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中性粒细胞凋亡在多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受多基因调控、众多细胞因子参与、多条途径独立或交联而调控。  相似文献   

12.
用自旋捕集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及化学发光法观察了雷公藤二萜类成分内酯醇(T(10))和雷酚内酯(D7)对水溶系统与细胞体系氧自由基的影响。结果提示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中,T(10)和D7对O2信号表现明显抑制而不抑制黄瞟呤氧化酶活性。在Fenton反应系统,T(10)对OH无清除作用D7则能部分清除OH。T(10)μg/ml、D7,2μg/ml和3μg/ml时能抑制人多核白细胞的化学发光。且不影响其氧耗,但T(10)在3μg/ml则使多核白细胞的化学发光增强。结果证实,二种成分均有一定清除氧自由基活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活化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抽取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62L和CD 11b/CD18表达。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浆IL-6、IL-8、TNF-α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0水平。结果相对于正常组,脑梗死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18平均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01);CD 62L平均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结论在急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处于活化状态。以细胞黏附为表现的中性粒细胞活化加快了血栓的进程,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患儿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各时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的凋亡率,及其脂肪酸合成酶(Fas)、B细胞淋巴瘤(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为临床从PMN凋亡调控入手防治ECC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SIRS)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择期ECC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C前(T0),ECC开始后30 min(T1),停ECC后30min(T2),术后24 h(T3)各时点静脉血中PMN的凋亡率、Fas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T0比较,PMN凋亡率在T2达最低值(P〈0.05),与ECC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648,P〈0.05) 与T0比较,PMN膜上Fas阳性表达百分数在T2时点降低(P〈0.05),与PMN凋亡率呈正相关(r=0.546,P〈0.05) 与T0比较,T1、T2、T3时点PMN胞内Bcl-2阳性表达百分数升高(P〈0.05),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569,P〈0.05)。结论小儿ECC触发全身炎性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凋亡抑制因素使PMN凋亡受到抑制,其机制与PMN的Fas表达下调和Bcl-2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B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FFV,%),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I.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eu/Len%与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由基对海马神经元胆囊收缩素( C C K)的损害及人参皂甙的抗损害作用。方法:对18 d Wistar 大鼠胚胎海马神经元进行培养。培养第4 天随机分为正常组、自由基组和人参皂甙组。采用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其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结果:自由基作用24 h,自由基组 C C K8 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01),而人参皂甙组 C C K8 含量接近正常组( P< 005)。结论:自由基可降低海马神经元 C C K 含量,人参皂甙可增加 C C K 含量。说明自由基具有影响 C C K 等多肽合成,人参皂甙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甲酸钠抗氧自由基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 :采用溶血试验 ,小鼠组织谷胱甘肽 (GSH)、脂质过氧化产物 (MDA)测定 ,采用质粒构象改变等方法检测甲酸钠的抗氧自由基损伤活性。结果 :甲酸钠明显抑制H2 O2 致人红细胞 (RBC)溶血作用 (P <0 .0 5或P <0 .0 1) ;明显提高小鼠肝GSH水平 (P <0 .0 5 ) ;抑制小鼠肝、肾脂质过氧化的产生 (P <0 .0 5或P <0 .0 1) ;抑制受辐射质粒PUC18超螺旋构象百分率的下降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甲酸钠具有明显抗氧自由基损伤的活性 ,是一个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腹部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ROO)的变化.方法应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是用来扫描生物体内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产生的某些代谢物质及其数量的仪器.它是以某物质独具有的波谱图形显示的),对缺血再灌注后的大鼠腹部皮瓣的ROO的波谱进行直接检测.结果表明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氧自由基介导的.在皮瓣缺血再灌注后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其变化十分活跃.结论大鼠腹壁岛状皮瓣是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观察研究氧自由基变化的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灸神阙对支气管哮喘外周血T细胞亚群含量变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隔姜灸神阙治疗27例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T3、T4、T4/T8比值及NK细胞含量均低于正常值。经灸治后,T3、T4、T4/T8比值及NK细胞含量均升高。同时,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说明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与T3、T4、T4/T8比值及NK细胞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小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麻杏石甘汤对哮喘模型小鼠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均采用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与雾化吸入激发法复制哮喘模型,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按设计剂量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80、20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27 d;于末次激发后24 h采血,并取肺组织匀浆,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含量。【结果】麻杏石甘汤高、低剂量均能升高血浆及肺组织中SOD、GPx的含量,降低MDA含量(均P<0.05或P<0.01)。【结论】麻杏石甘汤可能通过调整体内的氧化与抗氧化系统,从而改善哮喘的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