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的亚健康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亚健康理论的医学著作。其"治未病"的思想即是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理论。文章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黄帝内经》中亚健康的内涵、原因、表现和防治。为后人研究亚健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浅谈《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法与亚健康防治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军刚  康靓  彭霞  王超  黄祖波 《光明中医》2008,23(12):1880-188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的养生法对现代养生保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其“治未病”思想对临床亚健康工作的防治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1“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肖凌  王华 《光明中医》2012,27(10):1952-1954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多处与免疫学理论相吻合。一则养生原则即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使之具备较强的防御功能。二则强调治疗未病是医者的最高境界即是通过维系免疫系统三大功能,阻止免疫病理症状的发生。三指根据望诊征象将疾病扼杀在"未发"状态即疾病早期,免疫应答处于激活状态,而致病因素相对较弱时,外援给予治疗进一步加强或平衡免疫功能,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它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注重精神调摄,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本文从对养生的原则、方法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构架了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黄帝内经》受《周易》哲学思想及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既蕴涵了"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又融合了道家崇尚恬澹无为、重视"神""气"的主张,同时与人体的生理特点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备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内经》开篇即高度概括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纲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研读《内经》,我们将其蕴涵的养生思想总结为未病先防、天人相应、形神共养三个方面,现分述其学术渊源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愈后防复五个方面阐述《内经》"治未病"的学术内涵,并主张采取心理调理、合理饮食、运动疗法、辨证论治四项措施干预亚健康。  相似文献   

9.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诊治,论述《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并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作了分析。指出:在治疗上切不可妄用活血化瘀,耗血动血之通利之品,而以滋阴增液、养血填精复其源,则血满而能溢也。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径>治未病源于<易经>、<道德经>,是传统中华文化在维护人体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在多个章节论述了治未病涵义和内容.本文节选有关条文,加以归纳、阐述,对<黄帝内经>治未病进行探讨,旨在为认识治未病、实施治未病工程寻源探宝.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治未病”思想,着重研究张仲景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关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的重要性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蕴藏着先进、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奠定了现代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内容进行梳理、挖掘,以冀更好地发挥中医预防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黄帝内经》中对“治未病”理论有着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对临床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治未病仍然是健康的主流理念。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囊括了人体疾病的未发状态、已发状态、病后状态,疾病全面调理,人体整体调理。“健康中国”的建设更强调“治未病”。通过浅析《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系疾病、亚健康、失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哮喘缓解期等的防治应用,进一步证实“治未病”理论思想具有高度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阐述<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方法的指导作用,以期拓宽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提高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借鉴和发扬其中的许多精华。  相似文献   

16.
中医小儿膏方是基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发展而成,充分发挥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早期治疗的思想,起到扶正固本、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调理脏腑、调和阴阳的作用。小儿膏方正符合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儿童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小儿因其自身特殊的生理特点,存在服药困难、服药后易呕吐、惧怕打针输液等问题,故小儿疾病困扰着历代医家和患儿家长。后疫情时期,感染疾病减少,慢性病治疗逐渐增加,中医药特色疗法尤显重要,特别是小儿脏腑娇嫩,随拨随应,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不良作用小,特别是近年来,小儿膏方的应用,为小儿慢性病调治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并传承好和发扬好。  相似文献   

17.
詹建  孟胜喜 《陕西中医》2000,21(9):426-427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究了《黄帝内经》中“未病”的含义和“治未病”的内涵,发现“未病”含义中“未兆”和“未发”与现代亚健康含义相似。现代亚健康防治体现在“治未病”中主要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消患未兆,遏渐防萌; 治其未发,把握时机三方面。故“治未病”思想能为亚健康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笔者结合自身见解和经验就“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的识别和调治做出具体论述。从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调摄情志,舒缓压力; 合理膳食,食重于药; 针灸推拿,保健预防四方面提出防治亚健康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传播和亚健康防治的应用提供临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到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中,把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控制疾病进程的关键环节,使患者整体状态及肾脏微观病理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还能有效提高其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及治疗率,阻止本病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对于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经》重阳思想渊源于《易经》,认为阳气于人至关重要,犹如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不可或缺,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贯穿人的生命现象全过程,与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皆应重视阳气。《内经》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且十分深远,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