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观察组)97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89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FPP组间无差异(P〉0.05),术毕对照组FPP(29.8±4.9)cmH2O,观察组FPP(25.5±5.0)cmH2O(P〈0.05)。术后6个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血流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自发性分流,在保证入肝血流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上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贲门及近端胃壁内外双重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出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有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壁外断流)加贲门环周粘膜下血管缝扎和近端胃(胃左动脉平面以上)中点环周缝扎粘膜下血管(壁内断流)。结果本组接受贲门及近端胃壁内外双重断流术49例,其中单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壁外断流)21例。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分别为(33±05)mmHg和(210±015)mmHg,两者比较P<001;术后随访3月至8年,双断流组无再出血发生,单断流组3例发生再出血,1例出血死亡。结论贲门及近端胃壁内外双重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比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更为合理、彻底和有效  相似文献   

3.
分流加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分流和断流联合术(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1980—2005年入院的40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施行分断流联合术(300例)和断流术(10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部分患者手术前后行彩色多普勒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术中自由门静脉压力测量。结果本组分断流联合术再出血率为5.9%,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1%,术后1、3、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91.9%、84.9%、69.2%和45.1%。断流术后近期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21.6%,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5%。分断流联合术组术后自由门静脉压为(30.5±2.6)cm H2O,门静脉血流量为908 ml/min,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较断流术组显著降低和减少(P<0.05),但联合术与断流术后的门静脉血流量减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术后门静脉头向侧支消失。结论从临床效果和血流动力学证实分断流联合术是一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理而实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比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单纯门奇断流术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984~2004年入院的门静脉高压症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断流联合术(250例)和门奇断流术(110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DCFI)检查、术中动态观察自由门静脉压(FP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出血:分断流联合术组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出血率为8.0%,断流术组近期再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17.6%(P〈0.05),(2)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断流组为5.6%,断流组为4.4%(P〉0.05)。(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断流术后的FPP降低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直径(DPV)缩小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减少与断流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断流联合术降低FPP,较断流术明显,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门静脉学高动力血流状态,且其临床疗效优于断流术。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7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观察组,91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对照组,85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无差异(P〉0.05);术毕时对照组FPP为(29.8±5.1)cm H2O,观察组为(26.4±5.2)cm H2O(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使入肝血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断流术式。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门、脾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显著扩张和增加,和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脾静脉血流量增加呈正相关;(2)断流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和血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明显大于断流术,但两术式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认为.断流术和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均为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较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门奇静脉断流术(断流术)加大网膜经肝圆韧带腹壁固定仿自然分流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
方法:1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同时,将大网膜经过肝圆韧带固定于前腹壁,手术前后测量门静脉系统和脐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18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脐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术后3,6个月,门静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降低,血流速度略升高,脐静脉内径增宽,腹壁后方脐静脉旁发现1条或多条伴行的扩张静脉,脐静脉血流速度增快。
结论:断流术加大网膜经肝圆韧带腹壁固定是一种良好的仿自然分流方式,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大网膜包肾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近远期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结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大网膜包肾术后近期脾窝积液、发热、远期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胃壁厚度改善(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未增加(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大网膜包肾术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132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对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门静脉血流流速的变化等相关指标监测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7.4% (23/132),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术中门静脉血流速度显著下降(P<0.05),年龄、性别、肝功能、血小板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门体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保留食管旁静脉)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门静脉高压症97例,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50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47例),比较病人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DDS-GSR)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41例行SDDS-GSR术治疗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按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分为3期,并以21例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 (1)脾脏厚度在术后2周(47±8)mm及术后1年(46±8)mm较术前(60±9)mm显著减小(P<0.01).(2)术后2周门静脉直径(1.13±0.19)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脾动脉直径(0.49±0.08)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5),肝动脉直径(0.40±0.07)cm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术后1年门静脉直径(0.89±0.17)cm均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3)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量(649±294)ml/min和脾动脉血流量(446±254)ml/min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肝动脉血流量(612±295)ml/min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年肝动脉血流量(401±152)ml/min与术前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异常变化;SDDS-GSR有助于纠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肝移植手术适应证为反复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外科和介入治疗无效,或合并肝功能失代偿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驼式肝移植.术中于移植肝植入前后分别经胃网膜右血管置入套管针,连接测压管测压.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通过肝移植随访中心定期随访,并根据具体指标调整用药,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监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及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81例患者中,65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16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时间为(485±97) min,术中出血量为(4 380±1 993) mL,无肝期时间为(56±24) min.157例患者留置T管,24例患者未留置T管.102例患者术中经胃网膜右静脉测量了肝移植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前门静脉压力为(32±11)cmH2O(1 cmH2O =0.098 kPa),术后门静脉压力为(21±6)cmH20,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23例、急性肾衰竭20例、严重腹腔内出血6例、血管相关并发症5例和移植物原发无功能2例.1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31个月.138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内镜或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2例曲张静脉完全消失,其余26例较术前明显减轻,总改善率为85.71%(138/161).术后1年内4例患者出现了上消化道再出血,再出血率为3.70%(4/108),其中3例经止血药物或内镜治疗后得到缓解,1例死于再次出血导致的肝衰竭.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84.9%、77.4%.23例死亡患者中,15例死于MODS,5例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在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行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42例(A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术30例(B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术30例(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1、3、6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53.5±87.9)、(612.8±101.6)和(646.7±136.6)mL,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第3、6天的血清ALT、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C组,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01),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术后腹水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半肝入肝血流加肝静脉阻断术可显著减少肝切除术中的出血,减轻术中、术后肝功能的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轻肝硬化患者复杂肝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肝硬化患者复杂肝切除术中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肝缺血预处理(实验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全肝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肝切除术61例(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平均阻断时间(38.75±6.2)min,对照组(21.67±4.60)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7和15d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术后3d血清总胆红素及术中、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肝缺血预处理技术对减少肝硬化患者复杂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肝硬化大鼠利用右肾动脉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研究该术式对肝硬化大鼠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硬化大鼠成模后,分为A组(动脉化组)15只,利用右肾动脉行门静脉动脉化+门腔分流术,B组(对照组)10只,单纯行右肾切除及门静脉阻断10min后关腹。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分别检测门静脉压力、内径和血流量。结果术后即刻、术后1月和术后3月A组大鼠与B组相比,入肝门静脉压力和入肝血流量明显升高,随时间推移入肝门静脉压力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入肝血流量则持续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则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压力水平(P0.01)。术后A组入肝门静脉内径较B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增宽(P0.01),但术后1月至3月入肝门静脉在适应压力变化后,内径趋稳在一定水平。结论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大鼠可以有效降低门静脉循环压力,减少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性;进一步行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则可有效增加入肝血流量,入肝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随时间推Σ可在较高水平取得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其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10例阴性对照者采用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胃镜检查。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A级15例,B级19例,C级16例。结果: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显示对照组脾门静脉呈"S"形,门体分流指数(PSSI)为0.19±0.07;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3型:肝内分流型13例,PSSI为0.52±0.19,侧支循环型31例,PSSI为0.64±0.28,完全肝外型6例,PSSI为0.91±0.03。按其血管走向门静脉侧支循环又分为上行为主、下行为主及混合型。PSSI随肝硬化ChildA、B、C分级依次升高(P〈0.05)。结论: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能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作出较为准确的定量和侧支循环的形态学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患者肝脏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40例PHT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进行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做全脾切除,研究组脾部分腹膜后移植。手术前后用磁共振(MR)测量肝体积及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术前研究组肝体积为(1054.06±289.66)cm3,对照组为(1108.72±253.84)cm3,两组肝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研究组肝体积为(1063.74±193.13)cm3,对照组为(1092.25±206.44)cm3,两组肝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检查手术前后肝脏表面、肝裂、肝实质细网状或粗网状结构显像无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肝内结节影像有所改善(P〈0.05)。结论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没有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