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IL-1的表达水平很低,但在缺血再灌注时其表达可明显增高[1]。IL-1主要是由白细胞,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炎症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炎症、免疫调节过程。根据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可分为IL-1a和IL-1B两亚型;IL-1B为主要分泌形式,生理功能最强,分子量17KD,由153个氨基酸组成[2],但UK-1a和IL-1b作用的受体是共同的[3]:IL-1广泛参与了感染、应激、缺血缺氧及缺血再灌注等过程和调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介质。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 相似文献
2.
3.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955年Melrose首先提出应用心脏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经过10余年的发展日趋成熟.我国于七十年代应用于心脏外科临床,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作为常规心肌保护方法.停跳的心脏即使在停搏液保护下,仍存在着能量供需的矛盾.缺血的心肌在突然恢复循环再灌注后又可引起一种新的病理生理改变,叫做再灌注损伤(Reperfuse Injury,RI).早在三十年代,Tennant等就观察到心肌再灌注可诱发室颤.其后,Jenning等在大鼠离体心脏模型中也发现了氧反常现象,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也得到广泛证实.从此,人们对心肌保护研究的重点从缺血期转移到再灌注后.随着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认识的不断发展,研究也不单纯限于对心肌细胞的保护,心肌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MRI)在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意义及其防治的研究也不断深入.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理、病理及药理学方面广泛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可能在人体机能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免疫系统通过释放NO消灭病原体在 相似文献
5.
1960年,Jennings第一次提出了心肌面灌注损伤(RPI)的概念,指出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不但发生于缺血当时,更主要是发生于恢复血液灌注后。80年代以来,随着溶栓疗法、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和激光冠状动脉再通术等广泛用于临床,使急性心肌梗塞的治 相似文献
6.
<正>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涉及氧自由基和其它因素,如钙超负荷、腺苷酸代谢改变和细胞容量调节障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氧自由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占有重要地位。氧自由基及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造成心肌损伤的启动因素;细胞内钙超负荷是造成损伤的共同环节;能量耗竭、氧化磷酸化脱偶联、细胞内酶释放、细胞膜结构破坏是其共同后果。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自由基的产生及清除 自由基是指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或离子基团。氧自由基是指含氧的自由基,如O_2~-、H_2O_2和OH·。目前,人们认为人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及心肌细胞内MDA和SOD检测,揭示缺血再灌注过程中HGF mRNA表达上调的可能机制及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实验组,每组20只,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对比两组间心肌HGF mRNA、MDA及SOD的含量。[结果]大鼠心电图显示冠脉结扎后ST段明显抬高,打开结扎线后ST段回落,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有效。与假手术组SOD(95.311±3.472)U/mL、MDA(18.842±1.166)μmol/g相比,再灌注组心肌细胞SOD活性明显降低(61.257±1.242)U/mL,P<0.01;MDA含量增高至(36.396±0.653)μmol/g,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肌HGF mRNA表达,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分别为0.72074±0.00067和0.53668±0.001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肌HFG mRNA变化与SOD变化成正相关,与MDA呈负相关。[结论]自由基的损伤性刺激可能是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引起心肌HGF mRNA表达上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一氧化氮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器官、系统的分子.在心血管系统,NO具有调节血管张力、防止血小板激活、抑制白细胞对内皮的粘附及调节心肌收缩力等生理作用.NO在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者收集近年资料,综述N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1 NP生物合成及生化特性NO可在许多组织细胞中合成,如血管内皮、血小板、巨噬细胞和神经细胞.合成NO的前体是L-精氨酸,经L-精氨酸→NO合成酶→NO途径合成.限速酶NO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为结构性NOS(constitutive NOS.cNOS),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神经细胞和其它一些细胞,存在于细胞浆内,需NADPH作为辅助因子,受Ca~(2+)和钙调蛋白调节.作用较短暂,不受糖皮质激素影响.另一种为诱导性NOS(inducible NOS,iMOS).分布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不依赖于Ca~(2+)和钙调蛋白.暴露于细菌内毒素或细胞因子等可被免疫激活,催化L-精 相似文献
10.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心肌组织在较长时间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流,反而出现比再灌注前更明显、更严重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包括收缩功能降低,冠脉流量下降及血管反应性改变。自从1977年Hearse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先用卵清白蛋白经腹腔内注射致敏.然后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造成变应性鼻炎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鼻敏片低剂量组、鼻敏片高剂量组、开瑞坦组各10只。均治疗15d。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变应性鼻炎各组ICAM-1、VCAM—1的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ICAM-1表达均被鼻敏片和开瑞坦所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AM-1的表达均被鼻敏片高剂量组和开瑞坦组具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敏片能抑制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ICAM—1、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功能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高分辨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兔内皮功能与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对照组(A组)6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B组)21只,各随机分为3个亚组,分别喂养4、8和12周。超声检测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并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VCAM-1表达。结果B1组脂纹期EDD减低,VCAM-1表达量最多,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表面。在B2组进展期病变中,EDD进一步减低,整个组织内均有VCAM-1表达。在B3组粥样斑块时,EDD更进一步减低,同时NEDD也出现损伤,VCAM-1主要以平滑肌细胞表达为主,VCAM-1在正常状态下呈低表达。结论EDD损伤与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有关,而NEDD损伤与平滑肌细胞V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饲另加牛血清白蛋白一次性注射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30只纯种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饮食组,B组为高脂饮食组,C组为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喂养8周后测定各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免疫组化观察内膜粥样硬化斑块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血清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血清TC、TG、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缬沙坦药物干预组内膜增生较高脂组明显减轻。VCAM-1在缬沙坦药物干预组中表达较高脂组明显减少。结论缬沙坦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机制与减轻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VCAM-1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心脏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方法:结扎雄性成年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6 h(I30minR6h)或24 h(I30minR24h),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以及肝脏组织中HIF-1α?HIF-1β 和VEGF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30minR6h组心肌中 HIF-1α和VEGF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加,但I30minR24h组无明显变化?心肌组织中HIF-1β蛋白水平及肝脏中HIF-1α?HIF-1β 和VEGF蛋白水平在不同再灌注时间点无明显改变?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影响心肌HIF-1和VEGF的表达,但对肝脏中HIF-1和VEGF的表达无影响,且其对心肌HIF-1和VEGF表达的影响与再灌注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缺血前1h给予米诺环素(45mg/kg,ip),结扎冠脉前降支缺血30min后,恢复灌注4h;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原位脱氧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高迁移率族蛋B1(HMGB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诺环素预处理显著减小了心肌梗死面积,降低了心肌细胞凋亡和LDH、CK等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表达(P<0.05)。米诺环素预处理也显著降低了MDA的表达,抑制了SOD的减少(P<0.05)。同时,米诺环素预处理抑制了缺血再灌注引起的HMGB1的表达(P<0.05)。结论:米诺环素预处理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缺血再灌注诱导的HMGB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表达血管粘附分子-1(VCAM-1)与局部浸润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鼻咽癌和22例慢性鼻咽炎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观察癌巢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计数癌巢内淋巴细胞数量;用VCAM-1、CD3、CD4、CD8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判断鼻咽癌表达VCAM-1程度,计数CD3+和CD4+、CD8+T细胞。结果:(1)癌细胞表达VCAM-1的鼻咽癌病例达92.16%。(2)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淋巴结转移与否、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3)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巢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巢内淋巴细胞数量、CD4+、CD8+T细胞数量均无关(P>0.05)。(4)鼻咽癌细胞轻度表达VCAM-1时组织中CD3+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P=0.009),但不显示强度依赖性作用。结论:(1)VCAM-1在鼻咽癌细胞表达率很高,其表达强度与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2)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正常细胞表达VCAM-1的生理作用有所不同,不显示明确地吸引淋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肢体与心肌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探讨在体状态下,肢体缺血后处理是否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 m in缺血,180 m in再灌注。所有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1)对照组;(2)心肌缺血预处理组;(3)心肌缺血后处理组;(4)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在缺血前、后及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活性;实验结束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心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后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15.5%±1.7%、16.2%±2.0%、17.1%±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1.5%±1.3%,P<0.01);再灌注3h末血浆CK活性,肢体缺血后处理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8.0 IU/g±1.6 IU/g与45.6 IU/g±5.5IU/g(P<0.01);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在再灌注3h末MDA活性分别为2.12μmol/m l±0.30μmol/m l、2.17μmol/m l±0.24μmol/m l和2.16μmol/m l±0.33μmol/m 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49μmol/m l±0.32μmol/m l(P<0.01);心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缺血后处理组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的聚集程度,即组织MPO活性分别为1.43 U/100 g±0.32U/100 g、2.26 U/100 g±0.28 U/100 g和2.45 U/100 g±0.28 U/100 g,均较对照组(5.44 U/100 g±0.46 U/100 g)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于已经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给予肢体短暂缺血再灌注处理具有与心肌缺血预处理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VCAM-1mRNA增加表达与浸润淋巴细胞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非角化性鼻咽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活检组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的VCAM-1mRNA,同时在HE切片上观察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VCAM-1mRNA在97.11%(33/34)的非角化性鼻咽癌癌细胞中被检测到。其积聚强度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98。P〉0.05)及与癌巢间和癌巢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无关(P=-0.092,P=0.479)。21例可见鼻咽被覆上皮组织,均被检测到VCAM-1mRNA,其中12例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也被检测到VCAM-1mRNA。结论VCAM-1mRNA积聚程度与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和肿瘤进展无明显相关。血管内皮细胞不是鼻咽癌组织中VCAM-1mRNA积聚的主要细胞,在鼻咽癌组织中多种细胞中被检测到,提示鼻咽癌组织中存在着较强的诱导VCAM-1转录的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