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息肉直径0.6~2.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EMR治疗。结果 98例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术前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均为广基隆起性病变,共120枚,行EMR,留取完整标本病理检查,创面均给予钛夹封闭。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13例,高级别瘤变4例,局部癌变3例,7例切缘均无癌细胞,未追加外科手术。1个月后复查见病变部位黏膜光滑,未见息肉及病变黏膜残留。高级别瘤变及局部癌变7例随访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它处转移。结论对于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行EMR较既往单纯的高频电灼或氩离子凝固术有助于发现早期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的疗效,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及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2003-10/2008-10我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老年及非老年大肠息肉EMR手术561例766处病变,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 mo,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766处病变总治愈率96.3%;21处病变(2.7%,21例)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23例(4.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10例(1.8%):7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3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0%,21.1%,45.7%,4.2%,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腹腔内镜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及护理。方法对20例疑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采用经自然腔道腹腔内镜检查,行病理活检确诊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配合严密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 20例患者经自然腔道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后明确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并取得了护理体会。结论经自然腔道腹腔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确诊结核性腹膜炎非常有效的诊断方法,术前严密准备,术中娴熟的配合以及术后精心护理是完成经自然腔道腹腔内镜检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內镜诊疗中心就诊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EA型内镜下专用氩气刀,对广基扁平息肉进行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根除治疗。其中,直径在0.2~0.8cm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切除治疗,直径在1.0~2.0cm的细蒂或粗蒂及宽基底大息肉行高频电切局部创面渗血,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临床治愈。其中,一次成功切除50余枚息肉2例,20余枚2例,10余枚3例,仅用圈套器一次成功切除结肠多发有蒂大息肉30余枚2例。术后仅有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的局部黏膜下气泡,1周后复查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APC结合高频电切在各种消化道息肉病变治疗中安全性好,可有效止血,副反应少,操作简便,尤其是在扁平、广基息肉的治疗中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疗效.[方法]对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未侵犯黏膜下层的40例消化道隆起和平坦型病变进行静脉麻醉EMR,术后所有病例均留标本再次行病理检查,并内镜随访.[结果]40例均完全切除,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迟发出血、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术后1、3、6、12个月复查内镜,除2例肠息肉患者息肉复发再次给予EMR治疗外,余患者未见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EMR是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配合静脉麻醉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上消化道肿物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方法对20例患者在内镜直视下行肿物切除术(endoscopy mucolsal resection,EMR)前、中、后的护理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EMR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可靠、安全的内镜下治疗方法。结论护士应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术前、中、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物切除术(ESTD)的应用价值及其护理配合体会。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经超声内镜检查和前期治疗明确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18例,食管SMT患者28例,择期行全麻下ESTD治疗。结果46例患者均行ESTD术,成功切除所有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避免了外科手术。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严重性并发症发生,缩短了治疗、住院时间。结论ESTD作为微创内镜技术,明显优于创伤大的传统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物手术方法,而且以完整的黏膜切除标本提供病理组织学研究,从而判断肿瘤病变是否完全切除。完善的护理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胃及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老年及非老年胃息肉及大肠息肉EMR手术1076例;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结果 348处胃息肉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均完整清除,病理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2.6%(218/348),27.9%(97/348),9.5%(33/348)。935处大肠息肉中892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4%;23处病变(2.5%)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病理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9.1%(272/935),20.9%(195/935),46.2%(432/935),3.9%(36/935),随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术中出血52例(4.8%),均内镜下止血;术后迟发出血(〉24 h)21例(2.0%),其中15例经内镜下止血,6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止血。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及老年前期胃及大肠息肉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内镜下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对于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并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一般情况、内镜下息肉性状、不同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我院进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中,发现息肉合并上皮内瘤变的共91例。其中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4例,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例,两组性别、年龄、便血、吸烟史、息肉数、息肉大小及pit pattern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内镜行EMR或ESD治疗后随访48周,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4例复发,其中13例为经EMR治疗患者,1例为ESD治疗患者;合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有10例复发,均为EMR治疗。结论男性、年龄45岁、吸烟、有家族史、多发息肉及pit patternⅢ_L及Ⅳ型是结肠癌的高发因素。无论是高级别还是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ESD方法治疗,其复发率均小于EMR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溃疡性结肠炎并发息肉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该方法的优势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28例溃疡性结肠炎并发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行EMR治疗,分析息肉分布,病理类型,EMR术后溃结症状缓解率,EMR治疗的并发症,息肉复发率,并进行定期复查肠镜及随访调查情况。结果 28例行内镜治疗病人均愈合良好,无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及息肉同部位复发情况发生,配合美沙拉嗪等综合治疗,患者脓血便及腹痛等症状明显好转,复发减少。结论常规肠镜活检后明确诊断的病人,实施EMR治疗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好转,息肉复发减少,不失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溶栓治疗肠系膜动脉栓塞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肠系膜动脉栓塞手术病人10例进行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结果病人术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继续配合小剂量溶栓及抗凝治疗,其中9例痊愈,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经导管溶栓肠系膜动脉栓塞症的成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确诊为PJS十二指肠息肉并经EMR治疗的病例资料,统计EMR治疗PJS十二指肠巨大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巨大息肉组(直径≥3 cm)与普通息肉组(直径<3 cm)患者EMR手术完整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44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26岁(5~58岁)。内镜下切除息肉最大中位直径为2.0 cm(0.6~13.0 cm),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EMR手术,63例患者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实现完整切除(63/71,88.7%),巨大息肉组EMR手术完整切除率低于普通息肉组(77.4%比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EMR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5.6%(4/71),1例患者同时存在术中创面渗血和术后胰腺炎。巨大息肉组与普通息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9.7%比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EMR切除十二指肠息肉有无并发症发生在患者性别、年龄、有无PJS家族史、手术史、息肉数量、切除方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息肉位于乳头部位者并发症发生率(50%,3/6)显著高于非乳头部位者(1.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MR治疗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总体安全有效的,可作为PJS十二指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案。息肉部位是EMR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的临床价值及护理体会。方法 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型氩气刀对消化道出血及息肉进行氩离子凝固术,并对所有病人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结果 14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经治疗后12例未再出血,2例病人再出血。34例消化道息肉病人经APC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APC治疗消化道出血及息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副作用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通过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可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保证手术顺利,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隆起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创面出血内镜不同止血方法,并分析疗效.方法:33例食管隆起病灶行EMR术合并创面出血,其中直接使用金属肽夹止血8例,余下25例首先采用内镜下喷洒药物止血,成功10例,继续出血的15例中7例采用黏膜注射止血,8例采用内镜下热凝止血,仍然有3例无效采用金属钛夹止血,术后6 wk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8例直接使用金属肽夹止血均成功,25例采用喷洒药物止血成功10例;15例止血无效,对其中7例采用注射药物止血,成功6例;8例采用热凝止血成功6例,剩余3例止血仍然无效加用钛夹止血均成功.术后6 wk内镜复查,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食管隆起病灶EMR术后创面出血,内镜止血方法多样,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5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儿经皮射频消融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做好家长及年长儿的心理支持工作,详细介绍射频消融手术及与疾病有关的治疗知识和手术方式,以解除家长忧虑,取得支持和配合。术前评估并记录患儿的情况,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术前常规准备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全面全程的护理。护理配合及加强生命体征与穿刺部位的观察,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0例均射频消融成功,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穿刺口出血及皮下血肿,1例尿潴溜,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所有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全部治愈出院,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做好经皮射频消融术患儿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是其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入选的154例胃肠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患者,均采用EMR方法进行镜下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术中2例出血,经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后予钛夹夹闭创面;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48枚(11.32%)、增生性息肉74枚(17.45%)、腺瘤性息肉300枚(70.75%),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0.4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残留。[结论]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80例(139枚)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者,按照息肉切除方式,分成EMR组38例(67枚)和电切组42例(72枚),观察2组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EMR组完整切除率为97.4%,显著高于电切组的76.1%;而电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7%明显高于EMR组的10.5%(P0.05)。[结论]消化道难治性息肉行EMR治疗与传统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