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华法林对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65岁以上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华法林组(n=65)和阿司匹林组(n=61)。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初始剂量3mg/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根据INR监测情况调整剂量,随访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及与抗强度的关系并与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200mg/d)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24个月,华法林平均剂量(3.5±0.69)mg。用药期间发生血栓栓塞华法林组为3例(4.61%),阿司匹林组为9例(17.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4例(6.15%),阿司匹林组4例(6.56%)(P〉0.05);2组低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1例(4.34%),阿司匹林组3例(15.00%)(P〉0.05),而2组高危亚组发生血栓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华法林组2例(4.76%),阿司匹林组6自(14.63%)](P〈0.05),而各亚组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维持在2.0~3.0是有效安全的。有必要对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65岁以上具备高危因素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老年慢性非瓣膜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肠溶阿司匹林和结晶华法林对慢性非瓣膜房颤的老年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老年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31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华法林两组对照试验,服用2年,观察脑卒中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2.9%、华法林组为1.7%,差异无明显性(P>0.05);年龄65~74岁有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肠溶阿司匹林组为5.2%,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1%。年龄≥75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4.9%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3%;年龄≥75岁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阿司匹林组6.7%,明显高于华法林组2.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阿司匹林3.06%、华法林组2.7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年龄65~74岁没有危险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而对于年龄≥75岁以及所有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须服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在抗凝同时没有增加出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华法林用于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38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治疗组)69例,男41例,女28例,以华法林3mg作为起始剂量,按研究设计在不同时点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9例,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即刻服用,每月随访1次。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7~15d(平均10.0±4.8d)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1.5~3.0,其比值在1.8~2.5占91.3%。治疗组发生出血2例(2.9%),脑梗死2例(2.9%),上腹不适2例(2.9%)。对照组发生出血2例(2.9%),脑梗死11例(16.2%),上腹不适10例(14.5%)。治疗组脑梗死、上腹不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能降低中风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低强度华法林与低强度阿司匹林用于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华法林组(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和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组39例。比较2组脑栓塞发生率及出血率。结果治疗期间,华法林组发生1例脑栓塞,阿司匹林组发生7例脑栓塞,华法林组脑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2.56%比17.95%,P<0.05);华法林组发生出血11例,其中4例严重出血,7例轻微出血,阿司匹林组3例发生出血,均为轻微出血,华法林组出血率高于阿司匹林组(28.21%比7.69%,P<0.05)。结论使用低强度华法林可更好地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栓塞的发生,但用药期间应加强出血症状的监测,合理调整药用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与卒中情况。 方法调查2015年8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房颤患者301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情况、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INR值、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情况,分析抗凝治疗的规范性及其与临床后果的关系。 结果住院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2±11)岁,房颤类型以非瓣膜型房颤为主,占93.7%(282/301),58.8%的房颤患者采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4%接受NOAC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抗凝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 vs 20.5%,P=0.025)。瓣膜型和非瓣膜型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后INR达标(INR 2.0~3.0)的比率分别为15.8%和7.1%。 结论为了达到更好的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效果,需进一步加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教育和监测。  相似文献   

6.
卢革新 《临床医学》2011,31(9):37-38
目的回顾性分析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6例年龄≥65岁房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华法林随访观察2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2.0~3.0。将服用华法林坚持2年者19例作为治疗组,另外未能坚持服用华法林者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率。结果治疗组失访1例,观察期间无一例出现栓塞并发症,出血并发症3例(占16.7%),均为小量出血;对照组栓塞并发症3例(占17.6%),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栓塞并发症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患者停用或减少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2.0~3.0,未再发生出血现象,能继续服药。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在合理监测INR情况下应用华法林预防栓塞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恰当的抗凝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且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110例,根据围手术期抗凝方式的不同分为停用组33例、桥接组37例和继续组40例,分析不同抗凝方式与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桥接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主要表现为囊袋血肿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三组均未出现栓塞事件。结论对于需要植入起搏器的口服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前继续华法林抗凝治疗不会增加起搏器植入围术期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而肝素桥接抗凝则明显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房颤1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特点、左房内径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 :对我院 1998-2 0 0 2年共 14 5例老年人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占 8 94%、14 62 %、76 3 4%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 5 0 86% ) ,其次是冠心病 ( 2 5 3 4% )、老年性瓣膜病( 10 5 2 % ) ,持久性房颤患者中 65 42 %心功能Ⅲ~Ⅳ级 ,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 [( 5 0 94± 12 46)mm ;( 3 3 96± 7 64 )mm ,P <0 0 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 [( 69 3± 12 88) % ;( 73 93± 11 0 8) % ,P <0 0 1] ,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 3 0 46% ,华法令应用率 2 5 64 % ,而 3 6 84%的患者出院时未接受任何抗凝治疗。结论 :老年人房颤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病 ,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 ,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桑  林涛  刘媛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13-42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72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8例、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38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0]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42例(INR 2.1~2.5)、高强度华法林抗凝组44例(INR 2.6~3.5),应用华法林抗凝并行INR监测,常规门诊随访2年,分析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与INR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低、中、高强度华法林3组血栓栓塞发生率相当(P>0.05),华法林3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高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低、中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组大致相仿(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华法林(INR 1.6~2.5)抗栓治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入选71个房颤患者进行试验,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IL-18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结果: 1. 永久性房颤组血清IL-6、IL-18水平分别高于持续性房颤组, 持续性房颤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水平高于对照组;2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大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IL-18水平 与LAD成正相关r = 0.26, P < 0.01。IL-6水平与LAD成正相关r = 0.31, P < 0.01。IL-18、与IL-6水平成正相关r = 0.34, P < 0.01。结论:房颤患者IL-6和IL-18水平升高。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增大。细胞因子IL-6和IL-18在AF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心房改变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将160例患者分为三组,持续性房颤患者54例为A组,阵发性房颤患者52例为B组,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的患者54例为C组.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观察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isp),并分析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患者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max增宽,Pdisp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更大(P<0.01).结论 左心房扩大、Pmax增宽、Pdisp增大与房颤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作为免疫炎症因子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系.方法 入选125例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34例,持续性房颤49例,永久性房颤42例,选择窦性心律者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TLR2、MMP-9、HIF-1α的表达水平,同时测量左心房内径及射血分数.结果 TLR2表达水平在永久房颤组和持续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47.3(1 047.7) ng/L、757.2(1 032.5)ng/L vs 744.8(652.3) ng/L(P<0.05);永久房颤组TLR2高于阵发房颤组847.3(1 047.7) ng/L vs 796.6(849.1) ng/L(P<0.05).MMP-9表达水平在永久房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47.1(491.9)ng/L vs 308.9(200.7) ng/L(P<0.05);永久性房颤组和持续房颤组MMP-9高于阵发房颤组447.1(491.9) ng/L、307.7(678.0) ng/L vs 264.2(303.3) ng/L(P<0.05).HIF-1α表达水平在永久房颤组和持续房颤组高于对照组57.2(48.8) ng/L、61.4(46.3) ng/L vs 46.7(29.6) ng/L(P<0.05);永久性房颤组和持续房颤组HIF-1α高于阵发房颤组57.2(48.8) ng/L、61.4(46.3) ng/Lvs 52.5(42.8) ng/L(P<0.05).永久房颤组和持续房颤组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增加(45.70±6.71) mm、(42.67±6.83)mmvs (38.55±4.51)mrn、(40.82±5.45) mm(P <0.05).而持续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和阵发性房颤组明显降低(49.47±7.14)%vs(54.89±6.25)%、(53.90±8.02)%(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持续性房颤组明显降低(45.60±8.02)%vs(49.47±7.14)%(P<0.05).结论 TLR2、HIF-1α、MMP-9作为免疫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有关,提示炎症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14.
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6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及对照组(n=32),两组均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8mg/d,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值。结果:对照组房颤复发14例,治疗组房颤复发7例,治疗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左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左房内径显著大于治疗组(P<0.01)。结论:坎地沙坦和胺碘酮联合应用可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与实性心律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分析1166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脏情况;房颤患者与窭性心律患者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房颤患者比较。结果 老年房颤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瓣膜退行性改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率高于窦性心律者(P〈0.05或P〈0.01);老年房颤患者的房室径及面积与窭性心律患者问差异有显著性(P〈0.01);持续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和面积与阵发房颤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老年房颤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与左房内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C-反应蛋白(CRP)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来探讨炎症在房颤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房颤患者6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6例,持续性房颤40例(含永久性房颤)。选择非房颤患者36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的CRP含量,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结果:房颤组血清CRP(41.21±21.40mg·L-1)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91mg·L-1),P〈0.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48.51±22.88mg·L-1)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32.01±11.94mg·L-1),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中血清CRP与左心房内径之间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炎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各类型心房颤动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急诊入院心房颤动患者共141例,排除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8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35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1例。另选30例无心力衰竭、无肾功能衰竭、无心律失常患者作对照。患者于入院后4~24 h内完成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静脉血10ml,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并检测电解质。结果对照组NT-pro-BNP(215.5±102.2)pg/ml,低于房颤组的(825.2±186.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永久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NT-pro-BNP (2103.3±680.2)pg/ml,显著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的(696.4±183.0)pg/ml及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562.7±113.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室房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房颤类型有密切相关,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NT-pro-BN水平明显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及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8.
J K Kahn 《Postgraduate medicine》1992,92(3):119-24, 129-30
The role of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reducing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has been clarified by the results of four major randomized a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complicated by atrial fibrillation should receive long-term warfarin therapy to reduce the risk of stroke unless an 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 exists.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should also be treated with low-dose warfarin therapy, especially if high-risk features for thromboembolism exist. In patients who have contraindications to warfarin therapy and in young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therapy with 325 mg of aspirin a day is preferred. Ongoing trials directly comparing aspirin and warfarin will provide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the optimal role of these antithrombotic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19.
206例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对20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心房颤动的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49.0%;阵友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约占50.O%。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以洋地黄类及胺碘酮等控制心室率为主(58.5%);应用抗凝治疗患者占44.1%。结论 206例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和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持续性和永久性心厉颤动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亦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快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快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导管射频消融组,各29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于治疗前,平均心率(MEHR)、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治疗前,且导管射频消融组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最长RR间期(MRRI)短于治疗前,左房中侧径小于治疗前,且导管射频消融组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导管射频消融组症状控制优良率为93.1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8.97%(P<0.05)。治疗12个月后,导管射频消融组房颤复发率为3.45%,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4.48%(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快慢综合征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控制症状,降低房颤复发率,部分患者可避免起搏器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