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坤 《临床医学》2017,(6):109-110
目的对比分析鼻腔扩容术与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鼻中隔偏曲患者8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鼻腔扩容术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较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可显著促进鼻腔通气功能恢复对称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创伤性C型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C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为研究组(采用鼻内镜改良鼻中隔矫正术辅助鼻前庭切口方式)与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方式),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的相关临床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鼻阻力和手术前后的外鼻测量值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鼻外观复常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鼻阻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C型歪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运用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技术实施矫正治疗,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鼻中隔偏曲患者98例行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98例患者均获满意矫正,鼻中隔偏曲引起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1~5年,无一例出现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鼻中隔血肿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改良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与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19例,将其随机分为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观察组)58例和鼻中隔矫正术组(对照组)61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疗效及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中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具有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因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院212例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内镜组,选择同期200例行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作为传统组,观察近期与远期疗效。内镜组与传统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有效方法,具有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点,且直视下精确操作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华西医学》2006,21(1):100-100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45例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进行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观察对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偏曲的鼻中隔均一次获得彻底矫正,未出现鼻腔粘连、塌鼻、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鼻内镜直视下根据鼻中隔偏曲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切口,不同操作方法,尽量保留鼻中隔软骨,行微创鼻中隔矫正术。结果: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所有患者偏曲完全得以矫正.鼻通气良好,无穿孔及鞍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与传统鼻中隔矫正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偏曲矫正彻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慢性变应性鼻炎(AR)伴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R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在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随访1年。结果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两组症状评分比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显效23例(57.5%),总有效35例(87.5%);对照组显效11例(27.5%),总有效26例(65.0%)。两组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于伴鼻中隔偏曲的AR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们选取2008年2月~2014年3月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88例,将其按住院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鼻中隔软骨切除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将鼻内镜下保留鼻中隔软骨的鼻中隔矫正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患者治疗中,其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危险性低、治愈率高等优点,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8):3410-3411
探讨鼻中隔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予鼻中隔缝合,双侧鼻腔不做填塞处理;对照组在术后予双侧鼻腔填塞。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2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2d内出血量和鼻中隔血肿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2d在鼻塞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鼻部疼痛、耳鸣/耳闷、溢泪及睡眠困难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d内出血量和鼻中隔血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均未出现再次出血、局部感染、鼻中隔血肿及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鼻腔局部粘连2例(5.1%),对照组出现4例(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不适感和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2003年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1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诊3~6个月,治愈99例,好转7例,无效0例。全部病例鼻中隔居中,无穿孔,鼻中隔无飘动,鼻腔通气良好。结论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与传统的鼻中隔矫正术相比,具有疗效良好、并发症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中矫正鼻中隔轻度偏曲对术后鼻腔粘连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16例伴有鼻中隔轻度偏曲的内镜鼻窦手术病例资料。其中1组37例术中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2组79例未处理鼻中隔轻度偏曲。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鼻腔粘连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鼻腔粘连的发生率分别为8.1%、27.8%和0、13.9%,比较1组与2组鼻腔粘连的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镜鼻窦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轻度偏曲有利于减少术后鼻腔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案干预后鼻腔愈合情况,旨在指导未来该类疾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5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此基础上联合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方案治疗的26例纳入对照组,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鼻腔间隙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95.83%vs.88.4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鼻腔间隙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5.12±0.75)、(2.02±0.42)分]低于对照组[(7.12±0.95)、(4.20±0.48)分],鼻腔间隙[(3.68±0.27)、(3.83±0.32)mm]大于对照组[(2.12±0.16)、(3.03±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8.33%vs.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接受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各主要症状更好更快改善,临床疗效满意,患者鼻腔间隙改善,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患者矫正手术前后鼻阻力的变化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为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提供评价指标。方法将6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前部偏曲与后部偏曲两组,对两组患者矫正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主观评分,用前鼻孔测压法测得鼻腔阻力(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吸气总阻力、呼气总阻力),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狭窄侧鼻腔术后主观评分和鼻阻力均较术前下降。其中主观评分、单侧呼气阻力、双侧鼻腔呼气总阻力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手术前后的单侧吸气阻力和双侧吸气总阻力仅鼻中隔前部偏曲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宽敞侧鼻腔术后主观评分和鼻腔阻力参数较术前皆无明显差异。③鼻中隔前部偏曲组患者狭窄侧主观评分与同侧鼻阻力具有显著直线相关性(P0.05),而后部偏曲组患者狭窄侧主观评分与同侧吸气阻力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主观评分和鼻腔阻力测定对于评价不同部位的鼻中隔偏曲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鼻中隔前部偏曲手术效果具有较准确的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术式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观察组)69例,和采用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对照组)67例,比较二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愈率观察组96.74%、对照组84.62%,手术时间观察组(40.5±3.25)min、对照组(51.4±5.01)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5.3±2.87)ml、对照组(22.9±3.10)ml,并发症观察组0.46%、对照组4.92%,各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高中生中鼻中隔偏曲的发生率及鼻中隔偏曲引起的症状和局部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668名乌鲁木齐部分地区高中生进行的体格检查中对1668例鼻腔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判断鼻中隔偏曲发生率。结果①有鼻中隔不同程度的偏曲学生当中有明显症状者101例,男70例,女31例,主要症状为鼻塞、鼻出血、头疼、流脓涕;②鼻中隔不在中线,不同程度的偏曲者共340人,男251例,女89例,有明显症状者101例中,男70例,女31例,"C"偏曲者86人,"S"形者15人,高位偏曲26人,低位偏曲75人,前段偏曲67人,后段偏曲24人。鼻中隔偏曲患病率6.1%,男性4.8%,女性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鼻中隔偏曲患病率6.1%,男性4.8%,女性1.9%;早期发现和预防可有助于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荣毅  徐松波 《临床医学》2013,33(8):40-41
目的探讨根据鼻中隔偏曲制定个体化鼻内镜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个体化鼻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治愈98例,好转5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鼻中隔居中,无穿孔,无鼻中隔飘动,鼻腔通气良好。结论根据鼻中隔偏曲制定个体化鼻内镜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鼻中隔偏曲和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非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结果 25例额窦鼻窦炎患者中,高位偏曲显著高于低位偏曲(χ2=4.000,P=0.046);观察组中鼻甲气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810,P〈0.001);观察组钩突偏曲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657,P=0.017);观察组钩突肥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30,P=0.031);观察组鼻丘气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192,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钩突偏曲、钩突肥大及鼻丘气房是导致鼻部解剖变异者发生慢性鼻窦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鼻中隔偏曲及OMC解剖变异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中有一定的发生率,但并非所有解剖变异患者均会致病。高位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钩突偏曲、钩突肥大及鼻丘气房是导致鼻部解剖变异者发生慢性鼻窦炎的独立风险因素,可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专职护理干预对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110例,按照数字随机排序分类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治疗前后均给予专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析患者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53/55),高于对照组83.6%(4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低于对照组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1.7±4.23),(40.6±4.10)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55.8±3.92),(56.2±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0,11.49;P<0.05)。结论专职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