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疾病,息肉越大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越大~([1,2]).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治疗大肠息肉最常、最有效的方法~([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2005-01-2011-01住院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患者741例,分别采用单纯高频电切除术和高频电切除息肉前行预处理两种方法对大肠息肉进行治疗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预处理的大肠息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未处理的明显降低。结论:对于大息肉及巨大息肉,内镜下切除前应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432-5433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42例大肠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果 42例大肠息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摘除息肉61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示乳头状腺瘤者有17例,炎性息肉者21例,绒毛状腺瘤者3例,混合型腺瘤者1例。内镜下行大肠息肉摘除术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安全、经济、可靠、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6例进行内镜下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术的病人,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有效的肠道清洁准备,加强术后指导,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内镜下息内摘除的186例病人均未出现心脏骤停、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护士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就诊于我院的90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予以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试验组的IL-6、IL-10、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更轻,可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促进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病理分析与内镜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纤维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48%,炎性息肉占38.18%,增生性息肉点9.09%,幼年性息肉占0.91%,腺瘤性息肉占51.82%,其中管状腺瘤4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绒毛管状腺瘤7例,腺瘤性息肉中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癌变4例。内镜治疗108例,息肉清除率为99.07%。结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30例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护理措施和预后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息肉均成功摘除,5例少量出血经电凝立即止血,未发生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诊,恢复情况良好,未见新息肉.结论 术前做好身体检查、肠道和心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默契配合,术后做好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中腺样息肉常为癌前病变 ,因此及时进行大肠息肉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我科从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利用内镜微波治疗大肠息肉 38例 ,均取得良好疗效 ,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大肠息肉 38例 ,男 2 9例 ,女 9例 ,年龄 2 4~ 6 8岁。主要临床表现 :便血、腹泻、便秘、腹痛等。其中 2 0例送病理检查 ,腺瘤性息肉 12例 ,炎症 8例 ,内镜表现 :息肉多呈圆形、月形 ,有蒂或无蒂 ,有蒂息肉 15例 ,无蒂或蒂息肉 2 3例 ,可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态。一般粘膜表面光滑 ,少数可见糜烂渗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205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高频电摘大肠息肉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详细的解释工作,准备好各种检查治疗器械并进行肠道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合,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做好术后指导。结果 本组205例患者息肉摘除效果满意,未出现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成功率达100%。结论 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娴熟、细致、默契的配合,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提供保证。除配症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实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可缩短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卧床天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灌注肠道超声造影在结直肠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可疑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96例,每例患者分别接受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和肠道内窥镜检查。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和肠道内窥镜检查诊断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 结果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观察结肠和直肠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发现恶性占位性病变81例,其中结肠癌39例,直肠癌42例;良性占位性病变30例,其中直肠息肉11例,结肠息肉19例。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探查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位置、数目和>10 mm的病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与肠道内窥镜检查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与肠道内窥镜检查在判断病变位置和数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值=0.97,0.98)。两者在判断结直肠占位性病变大小方面的一致性因病变大小而不同:对于<5 mm、5~10 mm、>10 mm的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探查,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82,0.89,0.98,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也显示在探查微小的(<5 mm)黏膜病变时,肠道内窥镜检查略优于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在探查经手术证实的周围组织浸润病变时,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明显优于肠道内窥镜检查。 结论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有效探查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与肠道内窥镜检查互补性强,其可作为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疾患行颅骨头环牵引患者卧枕、肩背部抬高垫及翻身垫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制作不同身高体型的人体头颈肩背部石膏模,以模为样品制作颅骨头环牵引卧枕、肩背部抬高垫及翻身垫,选择在2007年7月~2010年6月住院的颈椎疾患行颅骨头环牵引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使用我们设计的卧枕、肩背部抬高垫及翻身垫,对照组使用普通枕,对两组患者持续牵引的有效稳定性、舒适度、头枕部是否出现压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持续牵引的有效稳定性、舒适度、预防患者头枕部压疮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卧枕、肩背部抬高垫及翻身垫应用于颅骨头环牵引患者可明显提高颅骨头环牵引的有效稳定性及患者舒适度、预防压疮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经内镜结肠息肉电切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红梅 《天津护理》2014,(3):192-193
目的:探讨引起内镜结肠息肉电切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的应激源,及其相关因素对应激水平、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应激源调查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评抑郁量表》对64例患者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前存在心理应激水平的升高,医疗费用支付形式、文化程度、内镜治疗经历与患者的焦虑程度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心理应激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患者的心理应激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预防性蒂部结扎法对大肠有蒂大息肉切除术中发生的出血及穿孔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91例术前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的大肠有蒂息肉(息肉直径≥1.0cm,蒂部直径0.5~1.0cm)进行息肉切除术,其中采用钛夹结扎息肉蒂部后进行高频电切除的30例(钛夹组),采用尼龙圈结扎息肉蒂部后进行高频电切除32例(尼龙圈组);只进行高频电切除29例(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操作成功率、早期出血发生率、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及穿孔率。结果钛夹组无早期出血,有1例出现了迟发性出血(3.3%),尼龙圈组有2例操作失败(6.25%),其中1例因尼龙圈将息肉蒂部横断而出现了早期出血(3.1%),尼龙圈组无迟发性出血,对照组有4例早期出血(13.8%)及5例迟发性出血(17.2%),各组均无穿孔发生。结论对于体积大的有蒂大肠息肉,进行预防性蒂部结扎能有效地预防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性评价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b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6个数据库,筛选研究CSP和HSP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息肉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 20项RCT纳入该研究,包含4 103例患者,6 890枚息肉。其中,CSP 3 452枚,HSP 3 438枚。CSP与HSP息肉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8~1.01,P = 0.596);CSP与HSP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98,95%CI:0.95~1.01,P = 0.222)。CSP与HSP标本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9~1.01,P = 0.824)。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穿孔):CSP术中出血风险高于HSP(RR^ = 1.66,95%CI:1.24~2.24,P = 0.001),CSP迟发性出血风险低于HSP(RR^ = 0.31,95%CI:0.16~0.63,P = 0.001),CSP与HSP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33,95%CI:0.09~1.22,P = 0.097)。手术时间:CSP总操作时间短于HSP(MD = -7.15,95%CI:-8.25~-6.06,P = 0.000),CSP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P(MD = -1.86,95%CI:-2.85~-0.86,P = 0.000)。结论 CSP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与HSP相当,但能降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膝骨关节炎(OA)脂肪垫对正常及OA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24例人膝脂肪垫和膝关节软骨均由骨科手术室提供,12例为膝关节急性外伤手术患者,12例为膝O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切取正常及OA膝脂肪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OA膝脂肪垫制作脂肪垫培养液(FCM);于急性膝外伤手术标本的表面完整处提取正常软骨细胞,于膝OA关节置换术标本提取OA软骨细胞,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并鉴定,随机分成正常组、OA组、正常+FCM组及OA+FCM组,其中正常组和OA组均加入完全高糖培养基,正常+FCM组和OA+FCM组均加入FCM,对各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于第14天将各组软骨细胞予Ⅱ型胶原(COL2)免疫组化染色及油红O染色,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COL2、聚蛋白多糖(Aca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的表达情况。结果:(1)COL2免疫组化染色:OA组软骨细胞内的COL2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吸光度比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与OA组相比,正常+FCM组软骨细胞内的COL2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吸光度无明显差异,而OA+FCM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FCM组相比,OA+FCM组软骨细胞内的COL2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吸光度显著降低(P0.05)。(2)油红O染色:OA组软骨细胞内的油红O染色平均吸光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A组相比,正常+FCM组和OA+FCM组软骨细胞内的油红O染色平均吸光度均有增高(P0.05),但OA+FCM组增高更为显著(P0.05)。(3)Western blot结果:OA组COL2、Acan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而MMP-13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与OA组相比,正常+FCM组COL2、Acan和MMP-13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相较于正常组及正常+FCM组,OA+FCM组COL2、Acan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MMP-13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OA膝FCM能使正常及OA软骨细胞形态上发生脂肪样变,并通过代谢途径提高软骨细胞MMP-13的表达,加速软骨细胞COL2、Acan的降解,且对OA软骨细胞的破坏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出最佳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8月该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引起术后复发的差异,包括: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肠息肉生长位置及组织病理类型等,并对筛选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60岁、肠息肉≥3个、肠息肉直径≥2 cm和腺瘤性肠息肉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操作时应充分考虑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针对危险因素的分级及患者实际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有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