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1ymphocytic colitis,LC),由Lazenby 1989年首次描述,病因不清,感染、药物、食物抗原皆可能为促发因素。症状表现为慢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显示正常,而活检组织学显示上皮下淋巴细胞数目增多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colitis,CC)一起属于显微镜下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  相似文献   

2.
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但有慢性非血性水样腹泻的一类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两种类型。近十余年来MC的发病率有所增高,相关研究愈来愈多,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尚很有限。为此,本文从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一组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而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只有结肠组织活检在显微镜下才能诊断的疾病。一般包括2个疾病: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以下简称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1ymphocytic colitis,LC),分别于1976年及1989年被描述为独立的疾病。因为二者有共同的临床表现、相似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在近年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称为显微镜下结肠炎。近年国外对MC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由于该病较少见,加之人们认识不足,常常难以正确诊断。本文结合有关的资料,对MC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非出血性、分泌性水样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下结肠黏膜正常,病理显微镜下见特异性病理、组织学改变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和胶原性结肠炎两种类型.近十余年来MC的发病率有所增高,相关研究愈来愈多,但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有限.本文就收集到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症状、结肠镜诊断、病理学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是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非血性水样泻,肠镜下黏膜无明显异常,病理则成特殊改变。本文报道1例误诊为炎症性肠病的CC患者,并针对CC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6.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以慢性非血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黏膜正常而病理学检查可见特异性改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和胶原性结肠炎两种亚型。目前,多项研究提示多种药物对MC治疗有效。本文就MC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是1976年由Lindstrom首先提出的。临床表现为好发于中年女性的持续或间歇性水样泻伴腹痛。实验室、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异常。其主要特征为结肠粘膜活检时显微镜下可见粘膜上皮下胶原纤维层明显增厚。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本病至今国内未见  相似文献   

8.
显微镜结肠炎临床病理诊断进展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是一类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表现正常或大致正常、并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少见疾病,1976年由Lindstrom[1]首次报道.MC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考虑是一类以免疫异常为主的综合性因素所致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胶原性结肠炎罕见,常罹及中年女性,每天有水样腹泻达20次以上。结肠镜检大多正常,但可能有轻微的非特异性改变。因在远端可无典型改变,因此必须对乙状结肠近端作活检。组织学见上皮下有厚度>10…也可超过叨尺m)的胶原带伴慢性炎症浸润。此胶原带可散布在结肠近端,有极轻度隐窝变形,藉此可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区别。上皮通常有变形,如乳糜泻一样在上皮内可有CDS”淋巴细胞。胶原带由Ill型胶原组成,而不是常见的w型。因m型胶原通常参与修复过程,故认为胶原带是炎症所致。大部分证据认为胶原带在本病的病理生理中并不重要,如胶原带…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不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黏膜炎症具有连续性、弥漫性的特点.近几十年来,本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1].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一直是UC确诊的金标准,肠镜检查也是本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海杭  李刚  顾湘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5):266-267,311
显微镜结肠炎(MC)引起慢性水样腹泻,近期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PI)的致病作用,多与兰索拉唑有关.兰索拉唑相关性结肠炎临床特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部分服用兰索拉唑数周后出现水样腹泻,结肠镜检查正常而病理活检后发现淋巴细胞性或胶原性结肠炎特征,停药或改用其他PPI后腹泻好转,病理恢复正常.其他PPI所致MC少见,可能与...  相似文献   

12.
显微镜下结肠炎(MC)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非出血性、分泌性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结肠镜下肉眼可见黏膜正常或大致正常,活组织病理检查呈特异性改变。根据活组织检查显微镜下的不同病理表现,分为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及胶原性结肠炎(CC)两种亚型。M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正逐渐升高,目前研究发现运用布地奈德是治疗轻症和重症MC的有效手段。由于MC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MC逐渐受到重视,此文就MC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是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过去20年MC的流行率呈迅速增加趋势,引起了消化医师们的密切关注.MC的病因不明,免疫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其次是与某些药物密切相关.临床上以慢性水样、非血性腹泻、痉挛性腹痛、体质量下降与乏力为其特征,结肠镜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但结肠活检黏膜呈炎症改变或上皮下出现胶原带增厚,作为诊断的依据.目前对MC尚无特效治疗,主要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和免疫抑制剂,其他药物治疗的疗效尚不完全肯定.本病预后良好,属自限性疾病,研究指出,MC对结肠有保护作用可抵抗结直肠癌变发生,但最近研究又指出,先天免疫异常可能有致癌作用,值得今后重视与研究MC与肿瘤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与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在临床表现上均为反复发作的、非出血性、水样或稀糊状腹泻,且结肠镜检查均为正常黏膜像,但二者却为不同性质的2种疾病。IBS-D的诊断是基于症状学基础的罗马Ⅲ标准,MC的确诊方法是结肠镜下结肠黏膜组织活检。由于IBS-D与MC在临床症状上的重叠和阴性结肠镜表现,极易造成二者之间的误诊。目前全球尚无统一的MC诊断共识,国内的临床医师对MC的认识不足、结肠镜下黏膜活检率低,造成MC临床极高的误诊率。本文从IBS-D和MC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其临床症状重叠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是一种以水泻为表现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内镜检查无异常。作者采用的诊断标准为:1.上皮下有胶原层沉着(此胶原层正常厚度为3μm);2,保存隐窝结构;3.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表层上皮有炎症细胞浸润。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则为慢性腹泻患者的结肠粘膜轻度弥漫性炎症,具有正常内镜下外观,钡灌肠正常。组织学上固有层可有轻度的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增多,杯状细胞分泌粘液轻度减少,表层上皮单个核或多形核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6.
胶原性结肠炎是七十年代发现的结肠炎性病变,典型病例来现为长期慢性水样腹泻。内镜、放射学及化验检查无特殊发现。结肠粘膜活检见表面上皮下出现胶原性带状沉积物是确诊依据,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证实沉积物为胶原纤维。本病病因未定,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缔组织性结肠炎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15008)褚行琦郑家驹结缔组织性结肠炎(Colagenouscolitis),又称胶原性结肠炎,是国外近年来报告较多的一种新的结肠炎。其特征是临床上患者有慢性水样腹泻,痉挛性腹痛;病理组织学为结肠直肠组织...  相似文献   

18.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合并炎症性肠病临床上较罕见.本文报道的1例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尿黄伴皮肤瘙痒为首发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及肝穿刺活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胆管炎.随诊2年后出现腹泻,经肠镜病理活检确诊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本例无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便常规、肠镜及病理检查提高了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缺血性肠炎(IC)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9月经临床、结肠镜和病理确诊的9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10天内行全结肠镜检查,76例(77.6%)取病变黏膜活检,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 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年龄>60岁),男女之比为1∶2.8.81例(82.7%)伴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绝大部分伴有腹痛(96.6%),且以左侧多见(50.0%).内镜检查发现病变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病理多为非特异性表现.绝大多数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少数转为慢性.结论 对于老年女性患者出现急性便血伴有腹痛,合并有基础疾病的应首先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应尽早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Lindstrom于1976年首次报道了一例48岁女性慢性腹泻患者,经直肠粘膜活检发现粘膜基底膜上有明显胶原沉着,取名为“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以后至1983年止,其他学者相继报告了7例。Lindstrom 取此名是为了与“胶原性斯泼芦”相鉴别。学者们认为本病不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局部表现,而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结肠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