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CT影像评价无或轻微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告采用CT影像评价对无或轻生神经症状的脊柱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17例满意结果。采用CT的椎管横截面积与突入椎管的横截面积比和骨片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影像,来判断这类损伤手术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支具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1995年12月至1997年12月我院收治单一节段的胸腰椎骨折(T11~L2)共32例。其中21例自愿参加本临床研究,均为爆裂骨折,无神经症状。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0.2岁(23~53岁)。卧床4周后,佩戴仿Jewet支具(胸骨柄、耻...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无神经症状、椎管无明显占位的胸腰椎骨折,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本院30例手术治疗经验,谈谈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体会.[方法]对30例无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椎骨折,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张复椎体、损伤节段后外侧植骨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伤椎高度及椎间角大部分恢复(P<0.05),术前椎管狭窄率平均28%,术后为9%(P<0.05).患者无远期腰背疼痛不适及脊髓、神经压迫症状出现.X线片及CT证实伤椎愈合好,虽伤椎内有小空洞改变,然足以维持支撑强度及刚度.[结论]对于无脊髓、神经症状出现,椎管无明显占位的胸腰椎骨折,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张复椎体,结合后路损伤节段融合治疗,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可立即缓解伤部疼痛,又可有效防止后期慢性腰背疼痛不适以及局部脊柱不稳定所致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出现.内固定取出后,不会引起伤部脊柱成角加重和伤椎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5.
6.
脊柱损伤的影像诊断是临床治疗主要依据,准确的影像诊断是正确治疗及正确评价预后的关键[1].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基本诊断方法,但因影像重叠对骨折的诊断造成一定的影响.CT不仅可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同时可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笔者从X线平片、CT的影像学诊断角度,对46例胸腰椎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CT及X线影像研究和综合分型评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及X线影像观察胸腰椎骨折及椎管损伤程度,从解剖学角度提出胸腰椎骨折综合分型评分法。方法:回顾我院1992-1998年125例胸腰椎骨折,以Denis三柱理论为基础,以CT及X线片为依据,进行分型评分。结果:(1)胸腰椎骨折分为六型及相关亚型,(2)骨片突入椎管诊断,CT优于普通X线,(3)评分≤4分可保守治疗,≥6分可手术治疗。结论:CT扫描和X线片必须相结合才能正确分型评分,了解胸  相似文献   

8.
欧阳超 《颈腰痛杂志》2021,42(5):639-642
目的 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科于2013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单节段无神经症状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42例,微创经皮入路组37例,Wiltse入路组41例.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指数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及移位.传统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微创经皮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手术方式在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突出了微创理念;其中Wiltse入路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Denis根据脊柱三柱理论,提出脊柱骨折不稳定性概念,发现脊柱的前、中、后柱均损伤,出现不稳定性,需增加稳定性,才能有利于功能恢复。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21例无脊髓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骨折分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胸腰椎骨折分类的历史和现状Nicoll[1] 在 1949年将胸腰椎骨折分为 4型 :前方楔形骨折 ;侧方楔形骨折 ;骨折脱位 ;椎弓骨折。然后根据棘间韧带是否完整及骨折的位置判断其稳定性。其中稳定性骨折分为前方楔形骨折、侧方楔形骨折和腰 4以上的椎板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分为复合棘间韧带损伤的所有半脱位的骨折、骨折脱位、椎弓骨折和腰 4(L4 )、腰 5 (L5)的椎板骨折。196 3年 ,Holdsworth[2 ] 提出双柱概念 ,即 :前纵韧带、椎体及其椎间盘和后纵韧带为前柱 ,椎后复合结构为后柱。并根据后柱受损与否将胸腰椎骨折分为两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及优点.方法 自2000年6月~2010年1月,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自锁式悬吊牵引架缓慢闭合复位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562例(609个椎体).通过回顾资料及行影像学复查完成治疗前后以及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指数(SI)的测定和后期疼痛与工作能力的评定.结果 平均...  相似文献   

12.
胸腰椎骨折CT及X线影像研究和综合分型评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重建在胸腰椎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螺旋CT重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了2001年6月至2002年3月对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三维CT扫描重建情况。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9—86岁,平均35.6岁。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15例。25例均行X线平片、普通CT、二维及三维CT重建检查。结果 单纯性压缩骨折12例,爆裂性骨折13例,其中合并椎管轻度狭窄3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4例,脊椎滑脱3例。结论 螺旋CT重建有利于胸腰椎骨折分型、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和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后路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标准后路内固定和选择性减压植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38例.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 采用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的使骨...  相似文献   

15.
脊柱胸腰段一般指胸11~腰1节段,该节段承启相对固定的胸椎和相对活动度较大的腰椎,其解剖特点决定了外伤时胸腰段椎体容易发生损伤,是脊柱损伤最常见的部位。随着放射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二柱理论及三柱理论学说的成立,以及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胸腰椎骨折的分类不断完善。作为理想的分类系统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全面性,能够评价并包括所有的胸腰椎损伤的病例;②有较高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和使用;③指导临床和预后,不同的评分及分类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适应证和手术疗效。方法对24例确诊为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融合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Cobb角:术前10°~25°,术后6°~12°;椎管狭窄程度:术前25%~50%,术后0~20%;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丢失25%~75%不等,术后均恢复正常。术后无神经损伤、假关节形成和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潜在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尤其是中柱严重受损的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应尽早采取合理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1995-2008年1273例确诊为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726例,手术治疗547例。行手术者椎管狭窄、椎体高度均得到恢复。结论对于致伤能量较高者或潜在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尤其是中柱严重受损的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虽属于稳定骨折,亦应尽早采取合理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对我院1990年2月~1996年12月经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33例无或有轻微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作一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31例,女2例;年龄21~51岁,平均38.1岁。坠落伤22例,车祸伤9例,重物砸压伤2例。骨折发生在T113例,T12、...  相似文献   

19.
劳文斌 《中国骨伤》1996,9(5):53-53
胸腰椎骨折误诊4例浙江省兰溪市第二医院(321100)劳文斌例1,男,54岁。1985年8月15日,乘车冲击,致腰部受伤。当即被送去就近医院求诊。未经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腰肌劳损,收容住院治疗三天无效。8月22日来我院诊治。体检:患者体壮,能自己行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程控气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程控气枕治疗 70 2例 ,布枕治疗 468例 ,两组对比治疗进行研究。结果 :程控气枕组总有效率为 97.8% ,布枕组总有效率为 88.1%。结论 :程控气枕制作方法简单 ,使用方便安全 ,患者易于接受 ,疗效优于布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