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矫正技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原理,以便于临床选择。方法对194例慢性下腰痛患,这些患均通过其他方法治疗慢性下腰痛至少2年,疗效不满意或复发;放射学检查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假性椎体滑移)位于L4-5,L5-S1或以上两个间隙,但无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其中179例应用美国脊柱矫正治疗,15例腰椎手术植骨融合治疗。治疗方法:单纯腰椎脊柱矫正(61例);腰椎脊柱矫正同时行腰椎牵引治疗(58例);脊椎矫正并予以消炎止痛等治疗(60例)。结果所有患均予以随访,随访0.5-2.0年,进行疼痛、功能的评估,并将脊柱矫正治疗与腰椎手术植骨融合术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所有的治疗方法均能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优117例(61%),良54例(28%)。一般22例(11%),差0例。结论美国矫正治疗慢性下腰痛能有效的减轻疼痛,提高功能。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确切的方法,对于严重慢性下腰痛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尽管临床上下腰痛很常见,但目前仍有很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从腰骶区血供及其变化、营养供给与椎间盘蜕变、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腰痛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些下腰痛患者的病因,腰骶区的血供不足可能导致下腰痛。尽管下腰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作者建议临床要高度重视血管因素在下腰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实验中心进行。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经腹腔麻醉后,20g/L荧光素快蓝1μL注入右侧第2腰神经后支。动物存活40h后,麻醉同上,10g/L荧光素核黄2μL注入L5-6间盘右后侧壁。动物存活8h,取双侧L1-6脊神经节,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7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腰椎脊神经节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结果:在右侧L1,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右侧腰L1,L2内快蓝/核黄双标细胞占标记细胞总量分别为2.13%及3.41%。②荧光双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部)的牵涉痛。 相似文献
5.
6.
刘桂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4,8(26):5523
为调查社会支持状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痛评分的影响,对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痊愈出院患者进行了下腰痛评估量表(日本骨科协会推荐)和社会支持量表(肖永源编制)评估。结果下腰痛高评分组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个人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均明显高于下腰痛低评分组(t=2.192~2.460,P均<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状态明显影响着其出院后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髓核摘除后顽固性下腰痛的银针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后,出现顽固性下腰痛患者的银针治疗。方法:选择无术后椎间盘再突出和椎管再狭窄的24 例患者,均因手术摘除髓核一段时间后出现顽固性下腰部及臀部疼痛,以痛点银针加艾灸治疗。结果:治疗前后的压痛点得分差异显著( P< 0 .001) 。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臀部顽固性压痛点采用银针治疗,具有简单实用、安全等优点。只要病例选择适当,银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致下腰痛的MRI和椎间盘造影的影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腰椎间盘造影和MRI影像学比较研究,评价腰椎间盘造影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66个椎间盘进行腰间盘造影及MRI检查。利用MRI与椎间盘造影的所见之异同将各期病变进行比较,了解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髓核、纤维环以及引起诱发性疼痛的情况。结果(1)MRI检查表现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形态正常、高度及信号降低(尤其在T2WI图像上)者,与椎间盘髓核造影检查时表现为髓核及纤维环退变为2、3期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2)椎间盘造影显示2~3期与0期表现,两组间引起诱发性疼痛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χ2=23.55,P<0.05。(3)MRI显示椎间盘膨出、突出两组间引起诱发性疼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造影能够显示椎间盘纤维环放射性撕裂、内环或外环破裂以及髓核碎裂等病理改变,可作为除MRI外的一个较好的补充检查方法,同时椎间盘造影时所引起的诱发性疼痛和临床下腰痛有较高相关性,因而对判断引起疼痛的椎间盘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影响椎间盘热疗(intradiscalelectrothermalmoclulation,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应用IDET治疗的5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术后平均11个月(6~19个月)的随访,采用对比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改变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得出影响IDET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总有效率为60%。年龄在40岁以下者(n=20)术后VAS平均减少了33%,优于40岁以上者(P<0.001);非吸烟者(n=28)优于吸烟者(P<0.0001);病程在4年以内者(n=39)优于4年以上者(P<0.001);椎间盘退变轻者(改良Dallas分型:I、II、III型)优于退变重者(P<0.001),加热导丝在椎间盘内的位置亦为重要的影响因素(P<0.0001)。结论:应用IDET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时,在如下情况下将能获得更好的疗效:(1)年龄小于40岁;(2)病程在4年以内;(3)非吸烟者;(4)椎间盘退变轻者(改良Dallas分型:I、II、III型);(5)撕裂的后部纤维环能够全部被加热导丝加热者。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腰痛7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0例,女22例,年龄30~58岁;病程3~6个月13例,6个月~1a32例,1~3a24例,3a以上3例。诊断标准:(1)单纯性腰部疼痛、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荧光素逆行双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实验中心进行。取成年Wistar大鼠7只,经腹腔麻醉后,20g/L荧光素快蓝1μL注入右侧第2腰神经后支。动物存活40h后,麻醉同上,10g/L荧光素核黄2μL注入L5~6间盘右后侧壁。动物存活8h,取双侧L1~6脊神经节,观察右侧L2脊神经节内荧光素双标细胞;在有荧光素双标细胞的切片上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7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腰椎脊神经节荧光素逆行双标法结果:在右侧L1,L2脊神经节内发现荧光素双标细胞,右侧腰L1,L2内快蓝/核黄双标细胞占标记细胞总量分别为2.13%及3.41%。②荧光双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部分荧光素双标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结论:间盘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经交感神经传递的,主要累及L1,L2腰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下腰部)的牵涉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植骨融合术治疗严重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各种常见的手术方法,以便于临床选择。方法自1993年6月~2002年6月,我院共收治124例严重慢性下腰痛病人,这些患者均通过其他方法治疗慢性下腰痛至少2年,疗效不满意或复发;放射学检查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假性椎体滑移)位于L4-5、L5~S1或以上两个间隙,但无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手术方法有:(1)单纯腰椎侧后方植骨融合术(61例);(2)腰椎侧后方植骨融合,并应用不同类型的内固定器械(34例);(3)腰椎侧后方植骨融合,应用不同类型的内固定器械,同时行腰椎间盘摘除TFC椎间融合(29例)。术前骨科医师查体,进行疼痛强度测量及行残废评估。结果术后随访2年,进行疼痛、残废的评估,以腰椎X线片或CT检查其腰椎融合程度。所有的手术方法均能减轻疼痛,降低残废。放射学检查显示120例腰椎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出现,融合率为97%。应用器械内固定和TFC椎间融合术比单纯腰椎侧后方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其融合率较高。单纯侧后方融合术后需卧床5月。其中优76例(61%);良34例(28%);一般14例(11%);差0例。优良率为89%。结论所有的腰椎植骨融合术均能有效的减轻疼痛,提高功能,是治疗严重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前路与后路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患者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椎间融合8例,后路12例,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后路椎间融合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较多;1例前路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二期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1.5年随访时前路8例患者4例患者JOA评分为优,3例良,1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87.5%;后路12例患者6例患者评分为优,4例良,1例可,1例差,优良率为88.3%,前路与后路两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例后路椎间融合患者出现融合失败,其余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融合。【结论】Cage椎间融合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前路、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前路手术相对并发症少、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4.
将8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给予腰痛方,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胶囊。疗程均为2w,治疗后随访1年,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及1年后病情随访,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艺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2,6(2):245
目的探讨麦肯基(Mckenzie)脊柱力学疗法对下腰痛的康复影响。方法使用Mckenzie诊疗方法指导36例下腰痛(腰椎间盘移位综合征)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第10次复诊治疗后对患者腰痛程度分别进行VAS评分。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首次治疗后VAS评分为62.83±23.35,第10次复诊治疗后VAS评分为20.56±23.54,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1疗程结束后,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72.22%。结论Mckenzie脊柱力学疗法对下腰痛的康复疗效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比较82例受试者腰椎间盘ADC值与椎间盘解剖位置及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在Pfirrmann分级1、2级椎间盘,ADC值与椎间盘位置有明显相关性,在Pfirrmann分级3、4级椎间盘ADC值与推间盘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腰椎间盘 ADC值可以很好的体现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并可以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麦肯基脊柱力学疗法治疗下腰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麦肯基(Mckenzie)脊柱力学疗法对下腰痛的康复影响。方法 使用Mckenzie诊疗方法指导36例下腰痛(腰椎间盘移位综合征)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第10次复诊治疗后对患者腰痛程度分别进行VAS评分。一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首次治疗后VAS评分为62.83&;#177;23.35,第10次复诊治疗后VAS评分为20.56&;#177;23.54,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1疗程约束后,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72.22%。结论 Mckenzie脊柱力学疗法对下腰痛的康复疗效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麦肯基脊柱力学诊疗方法对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下腰痛患者24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脊柱力学治疗,包括异常姿势的矫正、伸展松动术、站立位手法矫正移位术、屈曲位旋转松动术等。分别采用目测类比测痛法(VAS)和临床疗效评定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6例,占66.7%;好转6例,占25.0%,总有效率为92.0%;无效2例,占8.3%。结论结果显示尤其对某些急性腰扭伤或急性腰肌劳损的患者,常能一次治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因下腰痛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942例。统计Modic改变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终板位置中的分布情况。参照Pfirrmann分级标准来评估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942例下腰痛患者4 710个腰椎间盘中,405例(42.99%)患者的560个(11.89%)腰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了Modic改变。在560处Modic改变中,Ⅰ型70处(12.5%),Ⅱ型478处(85.36%),Ⅲ型12处(2.14%)。男、女性患者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0.08%(196/489)和46.14%(209/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ic改变发生在40岁以上年龄段的比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段(P<0.05)。L4/5和L5/S1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L1/2~L3/4节段(P<0.05)。Modic改变发生在终板前部的比率明显高于中、后部(P<0.05)。腰椎间盘从1级退变至5级退变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0/162)、1.01%(11/1 084)、6.70%(152/2 267)、30.37%(338/1 113)和70.24%(5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表明,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下腰痛患者中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且以Ⅱ型最常见。Modic改变主要发生在下腰段,且常累及终板的前1/3区域。Modic改变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和年龄及腰椎间盘退变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