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文献报道蒽醌2,7-二磺酸钠能提高贵田霉素(Kidamycin)产生菌合成抗生素的能力。作者在验证这一报道的同时,研究了该化合物在不同培养基中对蒽环类抗生素、光神霉素,放线菌素K和丝裂霉素产生菌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 所用蒽环类抗生素产生菌有洋红霉素产生菌紫红链孢囊菌R-588(Streptosporangium violacearubrum Ruan and Zhang R-588),正定霉素产生菌A.coeruleorubidus301抗生素产生菌。光神霉素产生菌A.alrooliraceus 684放线菌素K产生菌A.melanochromogenes 1779丝裂霉素产生菌A.caespitesus 4243。贵田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菌998抗生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agglomeratus Yan 998,T_4A抗生素产生  相似文献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菌种选育,发酵和生物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以大内酯环为骨架,连有1~3个糖分子的抗生物质,主要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糖多孢菌产生。从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用于临床至今已有40多年,在这期间已发现了近百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最重要且已商业化的品种(不包括半合成产品)只有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星、吉他霉素、麦迪霉素和交沙霉素等。本文重点就已工业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菌种、发酵和生物合成方面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顶孢头孢霉菌(cephlaosporiam acremonium)281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头孢菌素C在合成培养基中生物合成的某些特点。首先考察了糖和多元醇对生长及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的影响,证明该菌株能很好地同化各种糖和醇,在培养24小时,所有碳源(除蔗糖以外)都能使生长达到很高的速度,但抗生素的合成水平却有所不同。在利用蔗糖、淀粉和麦芽糖时,该菌合成头孢菌素C能力最强,因此这三种糖均可作为头孢霉菌培养基的碳源。  相似文献   

4.
引言本文评论了日本抗细菌抗生素发酵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目的在于获得广谱低毒的抗生素,相模湾霉素(Sagamicin)和福提霉素(Fortimicin)的许多组分已从它们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人们发现,除小单孢菌以外,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链霉菌和指孢囊菌(Dactylospoangium)也能产生福提霉素类抗生素。对丁酰苷菌素产生菌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突变合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采用合成培养基研究多烯类抗生素产生菌的物质代谢与抗生素生物合成间的关系,着重介绍了左制菌素(Le-vorin)和两性霉素 B(Amphotericin B)的生物合成与合成培养基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作者首先以单因子试验预测各种碳水化合物对左制菌素合成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指出在培养基中加入淀粉能促进抗生素的合成,因此在进一步研究中,采用了含有葡萄糖和淀粉的培养基。在这基础上又进行了无机氮源的利用试验,整个试验采  相似文献   

6.
进展与评述 八十年代国外β-内酰胺抗生素的动态和展望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陈岱宗 陈肖庆 八十年代国外β-内酰胺抗生素和其它类抗生素动态 (摘要) 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陈岱宗 陈肖庆 β-内酰胺族抗生素的若干进展 上海医药工业 研究院 王文梅 半合成抗生索新品种的进展 吉林省长春市白求 恩医科大学约) 邹阴中 抗生素生物合成控制的进展 沈阳药学院 熊宗贵 白秀峰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人工调控 上海市医药工业公司 余尔谷 产生抗生素的非常见放线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 研究所 阎逊初 七十年代小单孢菌所产生的主要抗生素 福建省 微生物研究所 金章旭 王嶽 紫色类群小单孢菌分类的研究 福建省微生物研  相似文献   

7.
Mycinamicins 是由小单孢菌的一个新种淡灰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griseorubidasp)A—11725产生的一种新的碱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文介绍 Mycinamicins 产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抗生素的发酵、分离方法、化学鉴别与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先前的报告中,我们证明了田津链霉菌(S.tenjimariemsis)产生的Istamycin(IS)和橄榄星孢小单孢菌(M.olivasteros-pora)产生Fortimicin(FT)在生物合成和耐药方面的相似之处。已经证明这些菌株能转化生物合成中间体,互相从原抗生素物质中衍生出新抗生素。本文报告了在田津链霉菌的培养物中增补FT-B分离到一种新抗生素命名为1-epidactimicin(EDC),及其结构测定和部分理化特性以及抗菌活性。采用IS-生物合成的阻断突变株田津链霉菌u41,在发酵培养基中(100ml)增补200  相似文献   

9.
四环素(TC)和金霉素(CTC)产生菌金霉素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具有不同生产特性的金霉素链霉菌突变株可以作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的宿主,也可用于以产生杂合抗生素为目标的实验,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及抗性基因已在几株链霉菌中克隆。  相似文献   

10.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两个或三个氨基糖分子与非糖部分的苷元通过氧桥连接而成。这类抗生素分为天然(由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和半合成两大类(由天然来源的氨基苷经结构改变而得)。由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与美国先灵公司共同研发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硫酸异帕米星(Lsepamicin sulfate商品名:依克沙)是在庆大霉素B结构中的1位氨基上引入羟氨基丙酰基所得,其化学名称为:  相似文献   

11.
多杀菌素是由刺糖多孢菌产生的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混合次级代谢产物,为新型、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该类化合物由一个12元大环内酯以及一个中性糖和一个胺糖构成。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大部分聚集在刺糖多孢菌基因组上约80kb大小的区域中。该区域DNA已被完全测序,并通过破坏目的基因的方法,对这一区域DNA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包括5个编码Ⅰ型聚酮合成酶的基因和14个与大环内酯结构修饰有关的基因,另外还有4个编码鼠李糖的基因未包含在上述基因簇中。  相似文献   

12.
红霉素A(ErA)是由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产生的一种临床上有效的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ErA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所以在其产生菌、生物合成特性及疗效方面已获得大量信息,但对于调节Er产生的基因却知之甚少。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基因控  相似文献   

13.
多杀菌素是由放线菌刺糖多孢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兼具化学农药的高效性与生物农药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将红色糖多孢菌和刺糖多孢菌两种菌株做原生质体融合探究来得到高产多杀菌素的菌株。首先构建了不产红霉素的红色糖多孢菌工程菌株,然后将其与刺糖多孢菌做原生质体融合,经加有抗生素平板培养基及发酵液HPLC分析筛选,得到了产多杀菌素的4株融合菌株。基于4株融合菌株多杀菌素产量都不及起始菌株高,接着采用不加抗生素直接筛选的方法,成功筛选到若干高产多杀菌素的融合菌株,其中菌株B-2多杀菌素产量提高最为明显,较原始菌株增加了331%,并用质谱分析做了进一步的验证。融合菌株B-2后续传代培养多杀菌素产量稳定,表明遗传稳定性较好。本文对红色糖多孢菌和刺糖多孢菌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探究并且成功提高了多杀菌素的产量,这为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红色糖多孢菌和刺糖多孢菌融合菌株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引言大多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细胞内生物合成之后均释放至培养液中。但其中有些抗生素,如小单孢菌所产生的庆大霉素、西索米星、Verdamicin等则大部分同细胞结合,只有部分进入培养液。当培养产生的抗生素大部分均留在胞内时,尽管菌株经过诱变改良,但因细胞的最大容积有限,故最后产物效价很低。然而,如果在发酵期间所形成的抗生素能够不断地从细胞释出,即可获得较高效价或产量。在此项试验中,作者将NaCl加至培养基中以提高西索米星效价。菌种与培养本研究使用艾袅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inyoensis)IFO13156。制备的种子与发酵培养基在灭菌前调pH至8.0。种子培养:将装有20ml种子培养基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台湾海峡海洋沉积物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发现合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新菌源。方法采用6种选择性培养基分离15份来自台湾海峡沉积物样品中含有的放线菌。挑选不同培养特征的放线菌进行初步分类鉴别、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及基于PCR的烯二炔抗生素基因筛选。结果共分离到497株放线菌,挑选的95株放线菌分别属于放线菌7个科,11个属。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提示分离到的小单孢菌科菌种存在数个潜在新种,95株菌中有27%的菌株含有烯二炔抗生素核弹头的生物合成基因片段。结论海洋环境蕴含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产生烯二炔类抗生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小单孢菌所产生的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有关它们生物合成的研究也已展开,并提出了它们生物合成途径间相关性的轮廓,包括伊尼奥小单孢菌以庆大霉素A或X_2为前体生物合成西索米星的观点。 作者在诱变选育西索米星产生菌伊尼奥小单孢菌澄江变种(Micromonospora inyoensis var. denjiangensis)的过程中,原  相似文献   

17.
引言小单孢菌属最初是1923年Φrskov描述的,1932年由Jensen扩大成四个种。1941年Erikson研究了20株小单孢菌,它们在儿丁质上都生长良好。1942年Welsch报道了小单孢菌产生的第一个抗生素。在Waksman等人的研究中,发现这类微生物在葡萄糖-淀粉琼脂上生长良好。Fisher等人(1951年)在合成培养基内发酵小单孢菌生产放线菌素。Taira等(1952年)曾用淀粉胨发酵小单孢菌生产小菌素A和B。1957年由青铜色小单孢菌进行甾体转化的专利转让给CharlesPfizer公司。  相似文献   

18.
小单孢菌科被认为是新抗生素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许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艮他霉素、紫苏霉素、相模湾霉素、抗生素G-418、G-52和威大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巨霉素、蔷薇霉素、幼霉素、抗生素Kx-41-B_2和M-4365及其它种类抗生素如碘霉素、四烯醇素和波卓霉素都已在小单孢菌属的菌株中发现。本文报道一种高效率的分离小单孢菌的方法。作者予先试验了大约35种抗生素对各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包括小单孢菌在内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其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系统发育与进化以及次级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本文重点阐述了四种重要抗生素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集中于青霉素高产的遗传机制、红霉素产生菌红色糖多孢菌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链霉素产生菌灰色链霉菌中A因子调控网络、阿维菌素产生菌作为次级代谢物异源表达的通用宿主与超高产菌株构建以及新型天然产物的挖掘等研究内容,同时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并从基础与应用两个角度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小单孢菌及其产生的次级生物活性代谢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核微生物小单孢菌产生了740多个生物活性物质,化学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各异,主要为抗生素和一些人体酶抑制剂。小单孢菌不但能产生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化学类型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最受人重视的抗生素是庆大霉素、最主要的特征是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研发庆大霉素之后不问断地从我国各地水生环境中分离到多种抗生素、几种酶抑制剂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本文还阐述近年来国外在小单孢菌中发现的一些有实用价值和有前途的微生物新药物,特别是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