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克强 《广西中医药》1990,13(1):22-22,8
<正> 酸甘化阴法是养阴法的一种,它是应用酸涩与甘缓二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达到养阴生津之功的方法。此法最早当推仲景芍药甘草汤,尔后孙思邈之生脉散,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张景岳之左归丸均为酸甘化阴法的发展。至清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成为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具有养阴不滋腻,生津而又不碍胃作用,因此,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令就酸甘化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2.
酸甘化阴法主要就是将酸味药与甘寒药复合配伍,以达到加强养阴生津的目的。这一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温病及内伤疾病表现为阴虚的证候,功能滋助五脏之阴,而尤以养胃  相似文献   

3.
酸甘化阴法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医学重要的治则治法,该法不拘泥一病一证,因而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从酸甘化阴法的源流、常用方药的临床应用分别阐述酸甘化阴法的作用以及在具体病证中的应用.总结出酸甘药物配伍在临床各科疾病中能发挥养阴生津、舒筋缓急止痛、收敛固摄、益精补血等作用,进而解决各种疾病,如肺系疾病之哮喘、肺炎缓解期,心系疾病之失眠、胸痹,脾胃系疾病之便秘、泄泻、胃痛等,为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梁华 《中医药学报》1997,25(1):9-10
酸甘化阴法是以补虚为主的一种药物配伍法则,也就是运用酸涩与甘补两类不同性味药的配伍以达到养阴益气的功效。因为许多酸味药,如五味子、山英肉、白芍、木瓜、乌梅、金樱子等有不同程度的养阴收敛作用。许多甘味药如麦冬、地黄、石解、沙参、构相等有不同程度的补虚缓急、甘润增液作用,而人参、山药、黄茂、白术等则有甘温益气的作用。合而用之,可以化生阴液、益气生津、儒润脏腑。收敛精气。此法的形成当首推仲景,其后如孙思逸、钱仲阳、朱丹溪、赵献可等,均发展了酸甘化阴法的运用。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酸甘化阴法又成为治疗温…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复合养阴法,大大丰富了温病养阴法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现总结如下. 1 酸甘化阴法 是将酸味与甘味药相配伍以养阴生津的方法.酸味入肝,可收敛阴津,保津无故流失而生津;而甘味多入脾胃,补益脾胃,脾胃健运,脾生胃降,不断化生津液,化源而生津.  相似文献   

6.
酸甘化阴法生津止泻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治法,属中医"补法"中的养阴范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古今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论述较少。本文从理论认识、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3个方面探讨在小儿腹泻病治疗中酸甘化阴法的生津止泻作用,初步阐明酸甘化阴法具有确切的生津止泻作用疗效。拓展了中医酸甘化阴法的应用范围,体现了小儿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酸甘化阴法亟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以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酸甘化阴法是中医学传统特色治则治法,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酸甘化阴法理论的临床运用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吴氏创立三焦辨证,根据温病上、中、下三焦病邪初、中、后期阴伤程度不同,将顾护津液视为温病治疗第一要义,其使用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吴氏以性味配伍理论为指导,选取生脉散、麦冬麻仁汤、人参乌梅汤等酸甘化阴分治上、中、下三焦病证,同时以灵活多样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辛淡为阳等酸甘化阴复法,适应温病三焦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灵活展现了酸甘化阴法及其复法的临床运用,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酸甘化阴法的辨证运用王钧,杨春林(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人民医院246002)酸甘化阴法,是以酸味和甘味药组成的配方,有益阴敛阴之效。酸味药味酸性寒能敛能涩,有敛阴生津养精的功效。甘味药味甘性平,能益五脏之阴。酸甘配伍,一敛一滋,两济其阴,相互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9.
酸甘化阴法在治疗小儿厌食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甘化阴是某些酸味药和甘味药配伍后产生临床效应的概括,此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阴不足致小儿厌食症者当以养阴益胃为主。而酸甘化阴法时其具有独特的疗效。多住医者在养阴中重视“酸甘化阴”理论及其药物的运用,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酸甘化阴是补阴法中一种特殊的方式 ,以酸味和甘味药联合应用 ,从而产生相辅相承的综合作用。酸甘化阴法的代表方剂首见于《伤寒论》记载的芍药甘草汤 ,芍甘相伍 ,酸以收之 ,甘以缓之 ,酸甘相合 ,以补阴血。后世医学以此方为鉴 ,继承创新 ,对其内涵加以引申发展 ,把具有敛阴补阴、生津作用的酸味药 (乌梅、五味子、山萸肉、五倍子 )与具有滋阴、益精、补血功能的甘味药 (甘草、大枣、麦冬、地黄、枸杞子 )等配伍应用 ,以化生阴血、滋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产生酸甘化阴的临床作用 ,使酸甘化阴法在临床实践中得以升华 ,拓宽了补阴法的…  相似文献   

11.
酸甘化阴法治疗阴虚胃痛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道祥 《山西中医》2002,18(5):60-61
酸甘化阴法是指将酸味与甘味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合的一种方法 ,按“异类相使”的配伍原则 ,可达到增强养阴生津的目的。该法虽可广泛地运用于多种温热病及内伤疾病所表现的阴虚证候 ,以滋助五脏之阴 ,但尤以养胃阴及肝阴为特长。吴鞠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 ,合酸味者酸甘化阴也”之说 ,为用酸甘养阴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并指明了主要作用。临床上 ,因胃阴虚而导致的胃脘痛并非少见。如温热病的恢复阶段 ,久患胃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人 ,或素体肝火偏旺 ,或情志不舒、肝气郁而化火 ,或暴吐大泻 ,或长期恣食辛辣香燥、嗜酒无度 ,或因病…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味配伍法之一的酸甘化阴法已在临床中广泛运用,医圣张仲景的诸多方剂都寓有酸甘化阴之意。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314首方剂,将张仲景酸甘化阴法的具体作用归纳为8个方面,即柔筋止痉、缓急止痛、和营调卫、调和肝脾、滋养五脏、调补冲任、固肠止利、收涩止泻,进一步完善酸甘化阴法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3.
酸甘化阴配伍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为例,分析了酸甘化阴配伍法的含义,并举多位医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加以分析,总结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酸甘化阴法肇始于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芍药甘草汤:“酸以收之,甘以援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此后历代医家加以发挥,形成配伍较为固定的、用于治疗脏腑阴亏津少诸症的常用治法,具有养阴和阳、生津充脉、德润脏腑、缓急醒胃等作用,与甘寒养阴比较,益明相似而少滋腻碍胃之弊。兹举治验3则。互不寐王某,男,25岁,未婚,1987年8月13日初诊。从事体力劳动,3月前偶感腰背疼痛,四肢乏力,某医诊为“肾虚一,今服鹿茸粉,早晚各吞服3g。1周后觉精神健旺,体力大增.继服约1509.遂出现五心烦热,不寐,不饥,不欲食,渴喜冷饮,大便于…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金匮要略》创制了许多养阴之剂,运用甘寒生津、酸甘化阴、成寒滋阴、苦寒泻火生津、甘温滋阴养血类药物,为后世养阴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医家对仲景扶阳气、益阴液两大学术思想的研究,多详论前者,对后者所论较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养阴法。  相似文献   

16.
酸甘化阴配伍是指导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从"酸""甘""酸甘化阴"的概念及源流、药性内涵、常用药物及方剂分别阐述酸甘化阴配伍的临床应用规律。提出酸甘二味药配伍使用能甘补酸敛、甘缓酸补、五味合化,主要包括养阴生津、益精补血,固涩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缓急止痛,安神定志的功效。常用的酸味药物包括白芍、乌梅、山萸肉、五味子等,常用的甘味药物包括人参、麦冬、地黄、山药、天花粉等。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为温病大家,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明确温病当治阴的观点,承袭仲景“存津液”的学术思想,效法研习叶天士医案、医话,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总结应用于养阴之法.撰写《温病条辨》,三焦辨证重养阴,在上焦、中焦以甘寒、甘凉之品为主,在下焦以咸寒重浊之品为主.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运用吴鞠通养阴之法治疗糖尿病,契合糖尿病阴虚燥热的核心病机,并可依据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候,时时护阴,辨证施治,予以甘寒生津、酸甘化阴、咸寒滋阴、清热养阴、泻下存阴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温病条辨》含有生地黄的条文与其中方剂,总结吴鞠通温病注重养阴思想,尤为重视生地黄在温病中的应用。生地黄配伍玄参、麦冬增液泻下清热,配伍知母、牡丹皮清热泻火滋阴,配伍人参、天冬补气养阴扶正,配伍沙参、麦冬滋阴益胃生津,生地黄清泻补养之效在温病发展的上、中、下焦不同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内经》对温病养阴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阴法是运用生津养阴之品以滋补阴液的一种方法,属“八法”中的补法范畴。温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液,而病至后期,因肝肾之阴受耗而虚象更为严重。耗伤阴液是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阴液的耗伤程度,常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的轻重及其预后等,故温病养阴法在温病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养阴法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发展到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20.
仲景在《金匮要略》创制了许多养阴之剂,运用甘寒生津、酸甘化阴、咸寒滋阴、苦寒泻火生津、甘温滋阴养血类药物,为后世养阴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医家对仲景扶阳气、益阴液两大学术思想的研究,多详论前者,对后者所论较少,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养阴法。1.注重运用的方式、时机及程度的把握。运用的方式:养阴多急治。《金匮要略》强调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