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塞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常见于青年和儿童。随着CT和MRI的普及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出率逐渐增多。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轻度脑外伤所致的脑梗塞病例报道如下。1 典型病例例 1 男 ,2 7岁 ,头部被木棍击伤 2 0min后出现头晕 ,右侧肢体无力 ,无意识障碍。当时急诊行头颅CT ,未见外伤性改变 ,3d后复查头颅CT ,发现左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直径0 .4cm ,呈卵圆形。查体 :神志清 ,精神差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间接光反射灵敏 ,12对颅神经阴性 ,右上肢肌力Ⅲ级 ,右下肢肌力Ⅳ级 ,右侧腱反射稍活跃 ,巴…  相似文献   

2.
<正>腔隙性脑梗塞仅表现为纯感觉障碍者较少见,本报告5例,分析如下:1 病例摘要 例1.男,67岁。口唇、左上肢麻木半天,于1992年5月4日入院。晨起时感口唇、左上肢麻木,肢体无力。无头痛、恶心、呕吐。高血压病史7年。查体:BP20/13kpa,神志清,言语流利,步态稳。眼底;I级视网脉硬化。无面舌瘫,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初步诊断:纯感觉性卒中。脑CT扫描:右侧丘脑有~10×5(mm)低密度病灶,CT值22Hu.边界清晰。CT诊断:左侧丘脑腔隙性脑梗塞。经降压、扩血管、营养脑细胞治疗,一月痊愈出院。 例2,男,64岁。左侧面部、左侧上肢麻木2d于1992年6月4日入院。入院前2d晨起自感左侧面部、左上肢麻木,似过电感,伴头晕、无头痛呕吐,无  相似文献   

3.
蔡望洲 《海南医学》2007,18(12):164-164
目的 探讨CT在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基本特征.方法 对8例外伤后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进行横断位扫描.结果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呈小腔隙性低密度灶.结论 CT扫描检查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形成的机理、CT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 对 10例有明确颅外伤史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癫痫等症状的小儿作头颅CT平扫。结果  10例均为单发腔隙性脑梗塞 ,其中 3例双侧基底节区有小钙化灶。结论 CT扫描对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并比较新发和陈旧腔隙性脑梗塞的定量CT特点.方法 对18个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和28个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灶实施平扫CT和MR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CT值、大小和噪声值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新发腔隙性脑梗塞灶的CT值与陈旧性梗塞灶CT值平均值分别是(22.56±0.72)HU和(12.27±0.67)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T值可以对新发及陈旧腔隙性梗塞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杜超  李朝晖  胡国章 《吉林医学》2007,28(11):1306-1306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cerebral infarction,TCl),是指继发于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从而导致脑组织的缺血、梗塞.患者在颅脑受伤后首次CT检查时未发现梗塞灶,受伤24h后复查CT时发现梗塞灶[1].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是患者死亡原因之一.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在青少年及儿童.因此,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儿童外伤性脑梗塞12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研究其大小、位置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80例临床疑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行颅脑CT平扫,对感兴趣区采用局部放大或薄层扫描技术,CT检查阴性者两天后进行CT复查。结果:初次CT检查阳性者52例;阴性者两天后CT复查发现腔隙性脑梗塞者13例。结论:CT对腔隙性脑梗塞的确诊有极大帮助,正确认识腔隙性脑梗塞的CT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CT诊断相关问题。方法:对25例头部外伤后CT头像脑实质内有低密度灶病例从病史、临床表现、病灶出现时间及密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18例、脑梗塞3例、脑囊腔4例。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较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后多以血管破裂并发颅内出血为主.而并发由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塞比较少见。有关小儿颅脑损伤后并发腔隙性脑梗塞国内报道甚少。本院从1992年12月至1994年2月共收治6例经CT证实的小儿颅脑损伤后并发腔隙性脑梗塞。本文从其临床表现特征、发生机制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机制及动态CT检查的必要性,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小儿颅脑外伤住院75例病人CT资料.结果: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死灶梗死64例,占85%:脑叶区梗死,11例,占15%.19例伴双侧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25例,病灶均呈软化灶.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死仅有5例,复查CT发现脑梗死2O例.轻微脑外伤患者31例,其中术后4例.结论:小儿外伤性恼梗死多见于婴幼儿,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死的首选方法,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死时,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CT复查更为重要,能明确是否出现梗死灶.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便塞灶,而且可以观察梗死灶的变化过程.外伤后出现梗死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患者于CT复查时,发现脑梗塞病史,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并发症.1992年3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共收治经CT检查确诊的外伤性脑梗塞24例,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的2.57%.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例报告例1 男,43岁,头痛、头晕、阵发性左上肢抽搐10余天入院。该患8年前曾因肝泡状棘球蚴病行手术切除,术后一直服吡喹酮治疗。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肝脏明显增大至肋缘下5 cm,边缘不整,质硬。包虫三项试验(卡松尼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对流免疫电泳)强阳性。头颅CT扫描示右顶叶有一个31×21×30mm高密度灶,增强前后CT值各为44及47Hu,灶周水肿带明显;右颞叶亦有一个14×15×10mm高密度灶,增强后CT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较少见,但随着CT、MRI的应用,发现该病有增多的趋势。我院自1993年6月~1998年4月收治颅脑外伤合并脑梗塞1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9例,女3例,年龄为3岁~68岁,平均28岁,其中3~12岁4例,50岁以上3例。均有明确的头颅外伤史。脑挫裂伤7例,额叶挫伤3例,颞叶4例,广泛脑挫伤1例,颅内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3例。血肿量<30ml6例,30~100ml2例。入院时GCS计分<8分8例,9~15分4例。伤后行CT扫描检查,发现除挫伤灶与血肿外,在脑实质内或基底节区尚见边界欠清,圆形或椭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 CT诊断相关问题。方法:对 25例头部外伤后 CT头像脑实质内有低密度灶病例从病史、临床表现、病灶出现时间及密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塞18例、脑梗塞3例、脑囊腔4例。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较正确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有许多牵涉到交通事故处理和法医鉴定,要求准确。但有时诊断却较困难,作者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 7月遇到的 25例脑外伤后 CT图像脑实质内低密度灶、从病史、临床、病灶 CT值及病灶出现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少见,但随着颅脑CT、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颅脑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目前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文就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15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9个月至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计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30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4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灶,其中76.6%(23/30)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1 病例 患者赵××,女,50岁,因头晕,意识障碍,语言欠流利,左上肢活动不灵,以“脑梗死”于2001年2月17日下午收住院。入院后行颅脑“CT”定位,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维脑路通0.4g治疗。2周后,症状减轻,头晕、意识障碍消失,但仍然语言不利,进食困难。于3月1日上午8时查体,T37℃、BP18.8/12kPa,神志清,精神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诊断外伤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 使用GE公司CTe单排螺旋机及飞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机扫描,仰卧轴位平扫,层距、层厚6~10 mm,范围包括全脑.结果 36例中发现梗死灶38个,其中:右额区单发梗死灶3例,右颞区2例,右基底节区10例,右丘脑区2例,右枕颞顶区1例,左额区3例,左额颞顶区1例,左基底节区8例,左丘脑区1例,左枕顶区3例,右基底节区多发梗死灶(2~3个)2例;28例见着力点侧有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及大脑半球斑点或片块状高密度血肿灶存在,其中6例见对侧有脑内外血肿灶,8例仅见梗死灶表现.结论 螺旋CT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很高,且快速、安全,不受检查条件限制,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及继发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云飞  江文 《医学文选》2000,19(4):504-505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颅脑外伤患者于 CT复查时 ,发现脑梗塞病史 ,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并发症。 1992年 3月至1999年 10月我科共收治经 CT检查确诊的外伤性脑梗塞 2 4例 ,占同期收治颅脑外伤的 2 .5 7%。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 17例 ,女 7例 ,年龄 2~ 71岁 ,平均 2 5 .6岁 ,其中 <10岁 8例 ,10~ 2 0岁 4例 ,2 1~ 40岁 3例 ,41~6 0岁 3例 ,6 0例以上 6例。全组病例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其中 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例有糖尿病史。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以颅脑外伤入院 ,按 GCS评分≥ 13分 5例 ,9~ 12分 6例 ,6~ 8…  相似文献   

20.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脑梗塞后帕金森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中关于原发性帕金森病 (PD)的病因、病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常有报道 ,而关于继发性脑梗塞后帕金森综合征的报道非常少见。近年来我科收治的 13例患者采用UBI治疗 ,有效率 90 %以上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男 8例 ,女 5例。年龄 6 3~ 81岁 ,平均71岁。脑梗塞病史 10例 ,TIA发作史 3例。高血压病史 8例 ,糖尿病史 3例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2例。颅脑CT示单侧纹状体区低密度灶 9例 ,双侧 2例 ,中脑区低密度灶 2例 ,其中腔隙性梗塞 6例。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出现于脑梗塞后 6个月~ 30个月 ,平均 11个月。各例患者主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