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上接第20期) 三、介入治疗再狭窄机理及防治研究 1.对再狭窄机理的认识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是介入性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医学综述》1998,4(4):149-152
<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但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率高达30%~40%,严重限制了PTC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关于RS形成的确切机制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仍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机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进科  刘翠萍 《医学综述》1996,2(11):591-593
<正>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 luminalCoronarg Angioplasty,PTCA)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法将特制的导管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对病变组织进行挤压、汽化、消融、切割等,使血管内径扩大,从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并减少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的一种内科介入性治疗技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成熟,器械的变革和完善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PTCA的成功率由早期的60%发展到今天高达90~95%以上,但PTCA后的再狭窄(Restenosis,RS)问题也不断受到重视,有关于RS机制和对策的研究一直是PTCA研究中的热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伍广伟  王风 《广西医学》2002,24(10):1574-1577
近年来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冠脉内支架术也广泛地用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后治疗血管闭塞 ,或者在血管成形术中选择性地应用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 1)。血管内支架的应用虽可以部分降低再狭窄率 ,但新近研究显示冠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RS)率为 2 8%( 2 )。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且临床使用的防止再狭窄的方法 ,已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支架内 RS预防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再狭窄预防的药物很多 ,主要种类有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抗炎症药…  相似文献   

5.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途径。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restenosis,RS),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与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增生和及血管重塑等有关。现代医学通过多种方法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6.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但PTCA术后再狭窄(RS)成为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限制因素。RS的发生机制较复杂,血管内皮损伤诱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及迁移、随之引起的内膜增生是造成RS的主要病理过程,其机制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本文就血管RS与VSMCs增殖机制及信号通路调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骨桥蛋白抗体防治内皮剥脱术后血管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后血管再狭窄(restenosis ,RS)是一个过度的创伤愈合过程。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细胞外基质的异常积聚以及血管重塑是造成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在RS的发病过程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  相似文献   

8.
张永春  张凯  黄陆力 《医学争鸣》2000,21(4):S52-S54
目的 探讨食管调搏心负荷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TEAPL- 2 DE)对冠心病 (CHD)介入性治疗效果的评价 .方法 同期对 1995 - 0 4/ 1998- 0 9在我院住院的 CHD患者 38例 ,行 TEAPL - 2 DE及 CAG检查 ,并在 1wk后 ,2 wk内均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A或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 - Stent) .在介入性治疗后 1,3,6 ,12 mo行 TEAP- 2 DE追踪检查 ,并分别与介入治疗前行对比分析 .结果 CHD患者 38例接受介入性治疗后 12 mo内TEAP- 2 DE追踪检查 ,发现介入治疗后 3 mo内疗效最好 ,3~6 mo时介入性治疗发生再狭窄率最高 .结论  PTCA或PTCA+ Stent是 CHD介入性治疗中疗效确切 ,成功率高的方法 .TEAPL- 2 DE是显示局部心肌灌注的定性与半定量的较好方法 ,可作为介入性治疗后短期和长期疗效评价的可靠、无创伤性及廉价的检查方法 ,为 CHD介入性治疗后随诊中及时发现再缺血而检出再狭窄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PTCA的即时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 ,但术后再狭窄 (RS)率高达 30 %~ 5 0 % ,严重影响了其治疗价值。1  PTCA术后 RS发生机制PTCA术后 ,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般认为 ,PTCA后 RS的形成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环节 ,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首先 ,PTCA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导致内皮下基质暴露于血流中 ,血小板功能激活 ,引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 ,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1 ] ,…  相似文献   

10.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1],支架的应用后仍有30%左右的再狭窄率.因此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这方面有明显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简文婕  梁冬梅  邱晓芩 《广西医学》2004,26(12):1868-1869
近年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作为冠脉内介入性治疗 ,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但与PTCA相关的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仍在 2 %~ 10 % [1] ,而冠状动脉支架是处理急性血管闭塞最有效的手段 ,它可保持冠脉管腔的开放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死亡率 ,使再狭窄率降低 15 %~  相似文献   

12.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调控与PTCA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PTCA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急性并发症显著下降,但PTCA后半年内扩张部位再狭窄(RS)的发生率仍高达30%-50%。即使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SI)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是关于RS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仍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前血管再狭窄(RS)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易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尤其是目前在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PTCA)及术后支架植入术发展得越来越普遍的今日,预防再狭窄更有着其独特的重要意义。而其主要机制之一是炎症机制;中医认为"毒瘀互结"学说与其有很大的相关性,考虑毒瘀互结为RS的病理机制,所以我们若能从解毒活血化瘀方面改善甚至解决血管再狭窄问题,即可能为中医药对于冠心病的PCI治疗提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PTCA术后再狭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 《医学综述》1999,5(10):446-448
<正>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但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RS)的发生率高达30%~50%,严重影响了PTC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基因治疗在RS防治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和安全性问题未得到满意解决。我们将介绍近几年基因治疗在防治RS方面的主要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5.
自70年代末Gruentzig成功地进行首例人体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来,介入性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因其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在改善局部血流的同时,也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性血管闭塞、再狭窄等)而影响其临床疗效,大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颉强  杨柳 《陕西医学杂志》1997,26(4):228-231
<正>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自Griientzing应用于临床以来,有两个问题未得到解决,即①围手术期冠脉急性闭塞;②术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尤其是RS的发生率高达30%~50%。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国内外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药物治疗,新的介入治疗手段,分子生物学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本文主要就R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中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PTCA)或支架植入术 ( 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约有 30 %~ 5 0 %的患者在 PTCA后 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 [1] ,支架的应用后仍有 30 %左右的再狭窄率。因此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在这方面有明显作用 ,现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1 再狭窄的形成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 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与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等有关 [2 ]。球囊扩张后造成血管损伤 ,内皮剥脱造成内皮的皮下组织暴露 ,即刻引起血小板和白…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已广泛用于临床,支架明显地改善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引起的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但慢性弥漫性长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难点,随着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结果的陆续公布,应用其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证候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防治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观察120例PTCA术后再狭窄(RS)的病例,PTCA术及支架植入术按常规标准方法进行,中医证候参照邓铁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证候标准。[结果]气虚痰瘀证78例,占65%;阴虚痰瘀证13例。占11%;痰瘀内阻证29例。占24%。[结论]本观察印证了邓铁涛教授的学术思想,大多数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的中医证候为气虚痰瘀证,以益气化痰活血为主的中药治疗可能是防治RS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诊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5 0例行PTCA术冠心病患者 ,于PTCA术后 6个月行DSE ,观察试验前后室壁运动 ,并检测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不变或降低诊断为再狭窄。 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根据CAG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 ,比较两组DSE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DSE检测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敏感性为 81.3% ,特异性为 85 .2 % ,准确性为 84 %。与静息比较 ,再狭窄组LVESVI和LVED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与非再狭窄组比较 ,DSE后LVESVI明显升高 ,LVEF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DSE试验后心功能明显下降 ,DSE是一种较理想的简便易行诊断PTCA术后再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